林黛玉人物形象
关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这个“阆苑仙葩”的绝美形象,也许正是应了“没有缺陷的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这样一句话,曹雪芹于是给林黛玉加上一段凄凉的身世和一副孱弱的病体,并将这绝美毁灭给人看。这也许就是悲剧的动人之处,是《红楼梦》这一作品成为我国四大名著的原因吧。要是没有这一绝美形象,没有将这绝美毁灭,就不会给人冲击,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
四、林黛玉形象的现实意义
细细品味林黛玉的品性,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提到她,我们很多人想到的是她的多愁善感,以泪洗面,她的格格不入。常常只看到林黛玉喟叹自己身世不幸的那一面,而忽略了她其实十分重视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面,忽视了她洁身自好的可贵性。特别是她对“质本洁”的执着追求,希望自己身上长翅膀,随花飞到天边去追寻这种宝贵的洁的净土,是一种极其美好的崇高的道德追求。她这种自觉而强烈的崇高追求是有些现代女性所缺少的。
在对待爱情这个问题上,林黛玉追求的是能和自己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真相知,她把感情看得无比重要。她不关心自己所钟爱的人如何走上仕途或能否走上仕途。她只懂得要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爱的人他自己的选择,这本身就是理性的选择,是一种重要的选择。但是,宝黛之恋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人地位低下,没有起码的人身权利,更不用说维护自己尊严,追求甜美的爱情简直就是天理不容;它与封建主义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的封建婚姻制度常规,更重要的是他们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正是他们对现实强加给他们的种种伤害的强烈反击,正是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家庭对立;而封建家庭又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就决不可能允许这样的恋爱存在并发展下去。尽管宝黛之恋以悲剧收场,但两人为爱情所做的努力却是那样的真切感人。我想,就是现在的人也会这样认为,只有这样,爱情才能保鲜,才能长久。就这一点来说,在当今这个婚姻不时面临动荡、家庭破裂常见、离婚率比以前较高的时代,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黛玉自称是“草木之人”,相传她的前身是绛珠小草,好像柔弱才是她的真性情,但是林黛玉并不缺坚强。她爱哭,却并不软弱。她有十分执着的一面,也就是人的两面性。她的刚强表现在对纯真爱情和崇高道德的不懈的追求。林黛玉是贾府所有少女中最杰出的代表,具有与作者一样的文人的宁折不弯的气质和刚强的性格。
在林黛玉的身上,我们看到她的性格造成了自身的悲剧,她总是把爱情看成是自己的一切,而爱情带给黛玉更多的是痛苦和眼泪。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加上喜欢担心而多疑,结果导致病上加病,试问,在贾府这样一个封建家庭中,一个吧爱情看作是自己的一切,过分依赖男人的女子会有多大前途呢?这样,她永远不会心想事成的。我们把这个问题扩展到整个女性群体当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了。曹雪芹对女性过于依赖男性进行了批评。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屈从于道德观念,像林黛玉这样的少女在婚姻上没有别的可供选择,她们只有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只能把一生的一切都寄托于男人。所以说林黛玉的悲剧既是个别,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代表性。而现代文明社会就不会是这样了,当今社会,男女平等,女性具有和男性一样有参与一切活动的权利,如果哪个女性再把自己看作仅仅是男人的一部分,把丈夫、男朋友看成是自己的一切的一切,过于依赖他们,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与人格意识,彻底丧失了自我,那就太可悲了。就这一点,对当今女性而言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五、林黛玉形象的美学境界
林黛玉形象本身具有的悲剧美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理想。林黛玉是名门淑女悲剧命运的代言人,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所熏陶出来的艺术典型。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她代表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类别,一种典型。就好像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她们身后各自都带着本民族文化的'影子,凝聚着该民族文化的精华。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美学准则就是让人物的外在和内在高度一致。我们看到林黛玉的容貌与才情超越群芳,言行举止出类拔萃。在封建观念中,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作者没有按照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规范她的言行,而是冲破界限,另辟奚径,塑造了一个博古通今、才华横溢的才女形象。她的才华并非是饱学之士的刻意经营,而是在扶梧桐、看秋色或是在与丫环、小姐们的谈笑中感悟而得的,就显出她的绝顶聪颖。她的才情如此,而内心坚贞刚强反映在性格上就是孤高自许、孤标傲世般的不同于流俗了。这既拜天性所赐,更是后天的教养所得,是其在深刻的文化熏陶之下的必然的结果。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自是不同于一般的贵族小姐。可由于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孤苦伶仃,不得不背井离乡寄居贾府。浮萍一般的身世和封建礼教对于她的爱情等方面的压制,形成了她的孤寂、易感伤逝和多愁善感的个性。她对理想有着美好的憧憬,对同是封建礼法的叛逆者贾宝玉有着深深的爱恋,她渴望能有独立自主的爱情。但是,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家庭之中,这样的美好憧憬注定是要遭到了压制和摧残,她的悲剧在于没有正视现实,或是不能正视现实,最终落得“落花人亡两不知”的悲惨结局。
作者很重视以环境来衬托她的性格。在设计林的生活场景的时候,潇湘馆是个精致的典型环境。潇湘馆最有特色的要数翠竹。象征了林黛玉的风神灵秀的气度和坚贞不屈的内在素质,又隐喻了林黛玉的伤怀多泪。用竹来隐喻黛玉的内在气质,这是出于作者对黛玉的偏爱,也是赋予了她坚贞不屈的内在品格。使她既具有“绛珠草”的纤弱特性又充满着“竹”的文化品格。
翠竹在小说中还有更深刻的寓意。作品本身具有很强的反封建意识。翠竹象征着黛玉的反封建精神和高尚的节操。她不苟同于流俗,敢于对抗流俗。尽管她的一生是个悲剧,但她的思想、她的叛逆性格和反封建的意志是坚强的,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鄙视富贵功名,不愿与恶俗的世态同流合污。她的种种观点与当时的封建正统教条是根本对立的。这种抵制封建教条相对立的傲态和反抗性正可与“标劲节于严风”的翠竹相比。
上一篇:咳嗽吃什么食物好得最快最有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