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实验
富兰克林风筝实验
1、①形象地概括了富兰克林一生中最突出的两大贡献;
2、伦敦南部的Mount Pond,富兰克林发现一勺油能使这个湖面的四分之一平静下来。
3、还好普林格尔是一位正直的科学家,他沉默片刻,说:“陛下,许多事情都可以按您的愿望去办,但是不能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呀!”
4、富兰克林在他父亲的蜡烛肥皂店里工作了两年。他整天做剪烛芯、灌烛模、制肥皂、守店铺、打杂跑街等繁重的工作。但是,不管怎样劳累,工作之余都要抓紧时间自学,把他父亲的大部分藏书都读了一遍,并把自己所得的钱都花在买书上。
5、他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如气象学、生物学、地质学、化学、农学和数学等方面,而且都取得了不少成就。当然,最大的成就是在电学研究中取得的。
6、然而有不少人对于本杰明·富兰克林当年是否真的进行了这样的实验,或实验到底是如何进行,还心存疑虑。美国Discovery频道《流言终结者》节目在第4季第5集利用实验证明了,如果本杰明·富兰克林真的把手靠近导下了雷电的钥匙,他将会被直接杀死。其实早已经有研究者发现富兰克林本人从来没有正式承认做过这个实验。
7、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确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由此他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得到了证实。
8、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放电过程中,由于闪电通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9、14岁时,他开始练习写作,并有多篇文章在报上发表。
10、放风筝很需要技巧,即便大风天放风筝也是不容易的。
11、JosephPriestley(约瑟夫普里斯特利)是英格兰神学持不同政见者、自然哲学家、化学家、创新文法多主题教育者,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他发现了氧气。普里斯特利一生中的科学声誉取决于他发明了苏打水。
12、最初,英国人广泛采用了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但是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爆发后,富兰克林积极参加独立运动,并且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于是富兰克林发明的尖头避雷针在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眼中似乎成了将要诞生的美国的象征。据说乔治三世在盛怒之下,召来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约翰·普林格尔,向他施加压力,要他公开宣布圆头避雷针比尖头的更安全,要求要全英国的避雷针都改成球状。
13、本杰明·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外交家。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风筝实验是美国先贤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次关于雷电的实验。
14、我就知道,大多人都猜不出来哈哈哈,但是再给你看一张图,是不是就有印象啦?
15、 1733年,富兰克林开始学习外语。
16、如果云层上的电荷聚集越来越多,和地面之间形成的电压越来越大,最后它们击穿十几千米厚的空气,形成一条到达地面的导电通道,释放巨大的能量,这就产生了雷电。如果这条通道正好途经某个人的身体,放电电流会很大,数量级达到几十千安甚至百千安以上。那么大的电流流过受害者的躯体,首先伤害的是受害者的大脑和心脏。因为几毫安的电流就足以使人类的心脏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停搏。雷电流也会致使呼吸系统麻痹而停止呼吸,从而致人丧命。此外,雷电流的极大的机械效应足以撕裂受害者的皮肤和肌肉,而强烈的热效应也足以烧焦受害者的躯体。这种雷击事故称为“直接雷击”。遭受直接雷击的人十有八九会死亡,即使没有死亡也会重度受伤。如果这条导电通道没有直接通过人体,相隔一段距离,比如击中了附近的一棵树,人体仍然有可能因为感应的电流而触电,称为“感应雷击”。感应雷击有时会比较弱,被击中者无大碍,受雷击大难不死的幸运儿大多数是这种情况。
17、他首先将两种电荷定名为正电和负电;提出单流体说;提出电荷守恒原理;做了著名的费城风筝实验,统一了天电和地电;发明了避雷针。 富兰克林于1706年1月17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他的父母都是英国移民,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8岁时,富兰克林被送进学校,学习成绩优良。但是,由于他的兄弟姊妹众多(共10个,他排第八),父母收入不多,生活非常贫寒,10岁时便辍学了,从此再也没进学校学习过。
18、他可能做过类似实验,但应该也只是用金属杆子引雷电,自己站在远处观察。
19、他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如气象学、生物学、地质学、化学、农学和数学等方面,而且都取得了不少成就。当然,最大的成就是在电学研究中取得的。
20、1732年,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1706~1790)认为电是一种没有重量的流体,存在于所有物体中。当物体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电就称为带正电;若少于正常份量,就被称为带负电,所谓“放电”就是正电流向负电的过程(人为规定的),这个理论并不完全正确,但是正电、负电两种名称则被保留下来。此时期有关“电”的观念是物质上的主张。
21、物质中的电效应是电学与其他物理学科(甚至非物理的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物质中的电效应种类繁多,有许多已成为或正逐渐发展为专门的研究领域。
22、富兰克林生前身后自然流传着很多故事,这个带电风筝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流传已久的经典传说,很多美国人深信不疑。在国内,作为语文教科书里的“老段子”,同样人尽皆知。可是这到底是个神话还是真有其事呢?
23、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个文章,那就是当年富兰克林在一个风筝上绑了一个铁钥匙,利用风筝把电给引了下来。小的时候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把富兰克林作为了自己的偶像。毕竟在我的印象当中,闪电可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东西,但是人家却敢主动惹火上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故事提出了质疑,那就是当初富兰克林利用风筝引电的故事,很可能是虚构的。
24、 富兰克林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掌握了一定的印刷技术,成为哥哥的得力助手。
25、这个实验就是富兰克林的油膜实验,这听上去很简单,属于一个在厨房就可以动手试一试的实验,但一旦动手,你会发现水盆里的油膜很难分辨,让人怀疑这个实验是否真的可行。
26、父亲看他那么喜欢书,便把富兰克林送到他当印刷所老板的哥哥处做学徒工。
上一篇:小众名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