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明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一、区别1、定义不同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2、表现形式不同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二、联系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扩展资料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历史与文学区别是什么呢?
20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在美国的大学校园中崛起。“新历史主义”宣称一切关于历史的文本都相当于文学虚构(海登·怀特)。论者称“历史学家首先是一个讲故事者”,历史学家的敏感性在于从一连串的“事实”中制造出一个可信的故事的能力。而所谓的“制造故事的能力”,指的是,“通过压制和贬低一些因素,以及抬高和重视别的因素,通过个性塑造、主题的重复、声音和观点的变化、可供选择的描写策略,等等——总而言之,通过所有我们一般在小说或戏剧中的情节编织的技巧——才变成了故事。”
西方在“新历史主义”出现之前,历史和文学要严格分家,历史讲理性和真实性,文学讲感性。在中国,对《史记》的研读,有人侧重于历史,有人侧重于文学。唐代韩愈把《史记》与《庄子》、屈原的楚辞、司马相如的赋并称为写作样板,此后人们常把《史记》当作文学来读。如此说,并不是为了炫耀中国人对于历史著作的认识超前于西方这么多年,而只是想在西方现代理论的比照之下,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史记》作为历史文本的文学价值。《史记》的文学价值,从技巧上说,无非是笔力雅健、气势沉雄,尤其在长篇传记中表现突出,如前文详细介绍过的《项羽本纪》;至于文章瑰伟壮丽或细腻生动,这在庄子等人的文章中也能见到。《史记》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在于作者主体精神的高扬,就是他以受刑之身,满怀愤懑,灌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以使读者感同身受:
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
司马迁对才高命蹇之人,如屈原、项羽,甚至游侠刺客都更具同情和理解。但司马迁又不是气量狭小的井底之蛙,他少年时的壮游、他的历史学家的家学与抱负,都使他常以天下苍生为念。《史记》关注的面极为宽广,《平准书》、《封禅书》、“货殖列传》涉及的是经济政治问题。《平准书》历来被认作是对汉武帝经济政策的批评,在他治下,原先殷实的国库开始亏空。汉武帝个人既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穷奢极欲,修宫室,巡郡国;又好大喜功,追求帝王的功勋,黩武开边,兴修水利与救荒赈灾也所费颇多。再加上社会上不良商人豪富囤积居奇,以个人营利为最高目的,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些,都导致了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家经济的衰退。但司马迁也看到汉武帝实行“平准”——调控物价——的政策的正面意义,打击了豪族与奸商对财物的垄断,使皇家财物增益的同时,也使汉家天下财富增益。作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是从整个国家利益及百姓利益的角度来观照他的写作对象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说“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高”,“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我们看到司马迁所著历史在叙述个别的事的时候总是把它们放在一个巨大的历史时空中,比如写汉武帝的经济政策,联系的是整个汉朝成立以来的经济状况和走向;写帝王将相、写游侠刺客、写儒者文人,都放在他们各自的精神脉络中运行。所以《史记》是有着“诗”的品格的,20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鲁迅曾以这两句话向司马迁致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吴春明处分是不是太轻了?
吴春明性侵女生的性质是非常恶劣的。
按青春的说法,他是从肉体征服,以达到精神征服。
一个学校的一个专业,由这样的人控制,并以这种“征服”等手段独霸。
更可悲的是,学院和学校对其保护再三,以“爱护厦大”的名义,打压受害学生!
只知道有淫贼,不知道有吴春明这种把“淫”当作挟持学生、学校的手段。
吴本人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其把持下的厦大考古水平位于全国大学考古专业的末端。只有清除这种淫贼,还厦大考古一片净土,才可能换来新生。
所以,必须开除吴春明。并运用法律手段,追究其用科研经费开房等违法行径!
厦门大学吴春明何许人也
1983-1990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学习,学士、硕士学位;1997-2001年,厦门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博士学位;1998年7-10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6年9月—2007年7月,美国鲁斯奖学金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2008年8—9月,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访问学者;2012年8月—2013年7月,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0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助教,1991年超前破格讲师,1995年历史系选优副教授,2000年教授,2002年博士生导师,2013年特聘教授。
岩石和岩石学的概念
岩石 是地质科学中的一个专用术语,是指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固态物质。岩石(rock)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部分为火山玻璃物质、胶体物质、生物遗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的产物。根据成因,岩石划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magmatic rocks) 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经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又称火成岩(igneous rocks)。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s) 是由地表风化产物、生物有关物质、火山碎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s) 是由已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转化而成的岩石。岩浆岩和变质岩,都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又多由结晶矿物组成,故又统称为结晶岩(crystalline rocks)。三类岩石因成因不同,特征也不同;三类岩石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演变的(图1),有的在成因上呈逐渐过渡关系,难以截然区分开。图1 三大岩类关系示意图三类岩石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各不相同,地壳深处和上地幔上部主要由岩浆岩和变质岩组成。据统计,在地表向下16km的范围内岩浆岩和变质岩的体积可达95%,沉积岩只占5%;地壳的表层以沉积岩为主,约占大陆面积的75%;洋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岩石在其形成过程中,记载了地壳或上地幔形成演化历史的信息。因此,岩石是地质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岩石常作为各种有用矿产赋存的载体或空间场所,甚至有的岩石本身就是有用矿产。岩石与各种工程设施、交通运输等建筑工程密切相关,绝大多数重大工程建设几乎都离不开岩石。因此对岩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岩石学(petrology) 是地质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研究地壳及上地幔各种岩石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以及相关矿产等问题的科学。随着对岩石成因研究的深入,岩石学已形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并分别与三大类岩石相对应,即岩浆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岩浆岩岩石学(magmatic petrology) 研究岩浆岩的组分、结构、构造、产状、分布、分类、命名、共生组合、成因机制与矿产的关系,以及岩浆的形成、演化、活动与全球构造的关系等。近年来,岩浆岩岩石学的研究范畴和内容已扩大到上地幔和宇宙星体岩石,甚至分别发展为单独的学科。沉积岩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logy) 研究沉积物质的形成、搬运、沉积、成岩和后生变化,研究沉积岩的组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沉积建造、沉积环境,以及与矿产的关系等。目前对沉积环境的研究更与全球构造变化联系起来。变质岩岩石学(metamorphic petrology) 研究变质岩的组分、结构、构造、分布、成因、成矿、原岩性质、变质作用类型和变质作用条件,以及与矿产和地壳演化发展的关系等。
岩石学的概念
岩石学 (Petrology) 是地质学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地壳、地幔及其他星体产出的岩石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及演化等方面的科学。对一般的岩石学来说,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上的岩石。“Petrology”一词来自希腊: “Π'ετρα”(岩石) — “Λ'ουοσ”(论证、推理) 两字的联合。古代人们把矿物、岩石统称为石 (石头) 。我国最早记述石头的有 《山海经》,该书著于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 700 ~221 年) 。国外最先研究石头的著作,是希腊的 《关于石头的论文》,它成书于公元前 400 ~ 500 年。直到 18 世纪,随着采矿事业的蓬勃发展,地质研究不断深入,矿物学中才出现了 “岩石”科目,从而使岩石学与矿物学分开,“脱颖而出”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基础的学科。岩石学有它自己的发展过程。18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随着地质调查及化学分析、偏光显微镜的运用,人们较系统地研究了岩石的产状、分布、组成、分类、命名等方面问题,建立了岩类学,又称为描述岩石学或岩相学 (Petrography)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应用了物理化学原理,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岩石的形成条件和成因机理等方面问题,建立了岩理学,又称理论岩石学 (Theoretical petrology) 或成因岩石学 (Petrogenesis) 。20世纪 50 年代以来,采用了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及现代测试技术,研究了岩浆作用及变质作用过程,建立了实验岩石学 (Experimental petrology) 。现代的岩石学,一般是把岩类学与岩理学统一起来,把地质资料与实验成果综合分析,研究岩石的组合、成因及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岩石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过多次大的成因观点方面的争论,大大地促进了岩石学向纵深方面发展,逐渐形成了 3 个重要的独立门类: 岩浆岩 (火成岩) 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及变质岩岩石学。岩石学的研究,不仅对地壳、上地幔等的物质组成、起源演变等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岩石学研究及岩石学有关的理论方法,既是研究资源科学 (矿产、能源) 及环境科学 (农田、水利、交通、建筑、地震、火山、沙漠、污染) 的基础,也是研究宇宙岩石 (陨石、月岩等) 、工艺岩石 (铸造石、水泥、陶瓷、玻璃) 的基础。
上一篇:吴昌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