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卫秧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3-08 16:57:21编辑:阿旭

卫秧的师傅是谁?以及关于他师傅和卫秧的历史?

因为是卫国人所以叫卫秧,后来被封到商,人们称他为商鞅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近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1。原著上是指鬼谷子。也有人说卫鞅历史是师从李悝。

2但也立誓说永不说老师是谁,所以不知0道
商鞅的老师 是尸子

《汉书�6�4艺文志》杂家有“《尸子》二十篇”,班固自注:尸子“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

明文记载 ,不是什么鬼谷子哦。 而尸子才是鬼谷子的徒弟。

算起来 玄奇还是商鞅的师伯 哈哈


材料一"卫鞅"是指谁?他的变法在谁的支持下进行的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请回答:
(1)文中的“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是哪国国君?他是什么时期的人?(3分)
(2)文中的“变法”指的是什么?(2分)主要内容有哪些?(6分)
(3)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
(1)商鞅;秦孝公;战国
(2)商鞅变法;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卫秧的强秦九论是什么 明细

商鞅在确定秦孝公对变法的决心和态度后,拿出他早已成竹在胸的解决方案,即:奖励农耕以富国,激赏军功以强兵,统一治权以正吏,化俗齐风以聚民。在此四项之下凝练出“强秦九论”:其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之法令。其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如此则民富国亦富。其三《农爵论》,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此举将真正激发农人勤奋耕耘,为根本的聚粮之道。其四《军功论》,凡战阵斩首者,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使国人皆以从军杀敌为荣耀,举国皆兵,士卒奋勇,伤残无忧,何患无战胜之功?其五《郡县论》,将秦国旧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缔,设郡县两级官府,直辖于国府之下,使全国治权一统,如臂使指。其六《连坐论》,县下设里、村、甲三级小吏。民以十户为一甲,一人犯罪,十户连坐,使民众怯于私斗犯罪而勇于公战立功。其七《度量衡论》,将秦国所行之长度、重量、容器一体统一,由国府制作标准校正,杜绝商贾与奸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其八《官制论》,限定各级官府官吏定员与治权,杜绝政出私门。其九《齐俗论》,强制取缔山野之民的愚蛮风习,譬如寒食、举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看完,秦孝公兴奋地说“《治秦九论》,字字千钧!”商鞅以“强秦九论”获得了秦孝公的尊重与信任。他们连谈三天三夜,决定实行变法,以法制国。并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秦孝公向商鞅对天发誓: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正是这一伟大的握手,商鞅从此对秦国死心塌地,才有了商鞅舍其一身而成就变法,舍弃生命而维护法制,才有了后来的大秦帝国!


强秦九论

《强秦九论》乃卫鞅谋划的变法大纲。其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之法令。其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如此则民富国亦富。其三《农爵论》,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此举将真正激发农人勤奋耕耘,为根本的聚粮之道。其四《军功论》,凡战阵斩首者,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使国人皆以从军杀敌为荣耀,举国皆兵,士卒奋勇,伤残无忧,何患无战胜之功?其五《郡县论》,将秦国旧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缔,设郡县两级官府,直辖于国府之下,使全国治权一统,如臂使指。其六《连坐论》,县下设里、村、甲三级小吏。民以十户为一甲,一人犯罪,十户连坐,使民众怯于私斗犯罪而勇于公战立功。其七《度量衡论》,将秦国所行之长度、重量、容器一体统一,由国府制作标准校正,杜绝商贾与奸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其八《官制论》,限定各级官府官吏定员与治权,杜绝政出私门。其九《齐俗论》,强制取缔山野之民的愚蛮风习,譬如寒食、举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此九论为大纲,若变法开始,尚须逐一制订法令,落于实处


商鞅是什么主张?他应该属于哪家学派?代表着哪个阶级利益?

商鞅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经济主张主要有: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1、废井田 开阡陌(为田开阡陌而封疆);2、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4、奖励军功 实行军功爵制 编制什伍组织;5、除世卿世禄制 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6、改革户籍制度 实行连坐法;7、推行县制;8、定秦律 燔诗书而明法令(商鞅的该措施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符合法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秦国的统治。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商鞅变法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地主阶级统治,他所代表的也是地主阶级的利益。


卫秧指谁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近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历史上商鞅真的娶了公主做老婆吗

历史上商鞅没有娶公主为妻。商鞅年幼是在魏国长大的,当时魏国是很富裕的,和楚国齐国是齐名的,而且在当时魏国的商业非常发达,有很多的那种下棋吃饭的地方,其中当时有一家是当时最繁华的地段,汇聚了很多的能人异士,商鞅经常去那里下棋。商鞅的棋艺高超,相传商鞅在那里曾遇见一个十分机灵的女子,无论是才智还是美貌,都是一流的。当时商鞅就非常的动心,后来两个人在一起经常的切磋棋艺,讨论政治,那女子十分地欣赏商鞅,暗暗下决心要和商鞅厮守到老。关于这个女子,历史上的记载少之又少,所以无法确定她的身份。扩展资料:商鞅是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卫国国君的庶枝,因此商鞅又称公孙鞅,也称卫鞅。入秦后因军功被封于商,因此称商鞅。卫国在战国时期已经十分弱小,周边的魏国、韩国、赵国经常向卫国征夫。魏国更是经常干涉卫国的内政,到了商鞅时期,卫国基本上成了魏国的附庸国。商鞅离开卫国求学于法家早期代表人物李悝,而李悝则是孔子弟子子夏的门生。之后商鞅为魏相公叔座的门客,任中庶子之职。公叔痤死之前向魏王推荐了商鞅,并请魏王如果不用卫鞅则杀掉。魏王没有采纳公叔痤的建议,卫鞅逃离了卫国,来到了秦国。当时秦献公死,秦孝公刚即位不久。当时的秦国自秦献公即位之时就已经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初见效果,在与魏国的几次交战中都取得了胜利。秦孝公即位时21岁,他想使秦国进一步强盛,因此下令求贤。卫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入秦的。卫鞅入秦后,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关系见到了秦孝公。开始时卫鞅对秦孝公讲帝道、王道之术,都没有引起秦孝公的兴趣。后来商鞅对孝公大谈强国之术,引起孝公的重视,于是任用卫鞅进行变法。变法初期,新法遭到了秦国上下的反对,孝公的太子公子驷犯罪,商鞅就处罚了公子驷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两人。新法实行了10年,秦国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在与魏国的战争中几乎把魏国打的满地找牙。而且魏国其间也数次败于齐国,因此最后被逼迁都大梁(河南开封)。卫鞅因军功被封于商,因此商鞅号称商君。商鞅在推行新法过程中,完全靠的是秦孝公的支持。而且法家的措施并不注重礼乐的作用,而一味任用重刑酷法。变法使秦国富强,最终灭掉六国,结事了战国列国纷绉的局面,便是他的弊端最后也把秦朝推向了绝路,使秦朝历二世就骤然灭亡。商鞅本人在变法过程中得罪了公子虔等人。公子虔在第二次违法时,商鞅把他处以劓刑,就是割去了鼻子。秦孝公死,公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他对商鞅没有好感,而公子虔等人告商鞅谋反。于是商鞅就想逃往魏国,但是魏国恨他曾欺骗公子卬而破魏军,于是不接纳。商鞅没办法,只好返回秦国,到了他的封地商邑。他利用自己的私家武装进攻郑(陕西郑县),秦军进攻商鞅,并在渑池杀掉了商鞅,其尸体被处以车裂,全家也被处斩。成语“作法自毙”说是就是商鞅的故事。

商鞅真的娶了公主吗?他有没有后代存活下来?

历史上商鞅并没有娶过公主,他的孩子最后也被杀了,灭族。

诬告被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36] 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37]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38]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族。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1秦朝建立了哪些政治体制?2秦朝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吗?为什么?秦朝在建国后如何加强统一?

秦朝一方面创设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
秦朝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即使没有秦始皇 也会有其他的诸侯王完成这个统一 天下大事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就像周武王统一天下一样 不过区别是秦朝废除了分封制 推广郡县制
秦朝加强统一的措施有废除分封制 推广郡县制 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


商鞅有功于秦朝,为何却落得个车裂而亡的下场?

商鞅入秦之后,以所谓“逆民之情”的霸术得到秦孝公的欣赏,并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从秦孝公三年,即公元前359年开始,用十余年时间: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取消贵族特权;施行二十等爵制,奖励军功;严格户籍制度,实施连坐法等等,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取得了卓越成效。到底怎么个卓越法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商鞅变法之前,中原诸侯是不屑于与秦国会盟的。可到了秦孝公七年,即公元前354年,也就是商鞅变法的第四年,魏惠王便主动降下身架,到秦国杜平(陕西澄城县)与秦孝公会盟;秦孝公二十年,即公元前342年,秦已被天子赐号为“霸”,中原诸侯来贺,于是秦孝公派公子少官与诸侯在逢泽(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会盟,并带他们朝见了周天子。从中原诸侯不屑于与秦国会盟,到被秦国一个公子带领,去朝见天子。这中间的差距自然是天壤之别,诸侯为什么这么尊重秦国?无他,实力而已。也就是说,曾被视为夷狄的秦国,仅仅十余年的时间,便已经强大的让所有诸侯都不敢小瞧了。商鞅对秦的功劳就能有这么大。既然对秦国功劳那么大,秦国对他,就应该像宝贝供着才是,为什么后来却杀了他, 让商鞅落了个车裂而亡的下场呢。关于这个原因,后人有许多解释,《史记》当中说,是因为商鞅造反的缘故,为此,还让商鞅经历了一段逃亡,逃到魏国不成,转而回到封地商,并在商地起兵造反,秦惠文王被逼无奈,发兵平叛,这才将商鞅杀死,从这个层面看,商鞅似乎死有余辜,然而。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六国史料大部遗失,唯有秦史比较完备,他的好多材料也是从秦史当中来的,既然从秦史当中来,出于,原话忘掉了,总之呢,就是为君王隐讳的缘故,秦史能客观的站在商鞅的角度上讨论问题吗?既然不能,商鞅因造反而死,就颇有可疑,因为《战国策》中就有记载,秦孝公临死之时,曾打算把君位传给商鞅,这种说法,《大秦帝国》也予以采用,还编纂了一段秦惠文王姑姑找到秦惠文王,为商鞅鸣冤的故事。从这个层面讲,商鞅因造反而死,事情本身是有可疑的,既然可疑,那么商鞅为什么最后落了个车裂而死的下场呢。个人认为,原因无他,就是商鞅在改革当中,因废井田、奖军功等措施,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老氏族。老氏族什么情况?秦国的老人,归根结底起来,都是某位国君的后裔,他们代代为官,与国君之间,乃至于彼此之间都有牵扯不清的关系,时间一久,便形成强大的势力。这势力究竟有多大呢?秦穆公之前,秦国产生过一次三父之乱,就跟老氏族有关,虽然时间不长,只有六年不长,却几乎把秦国带到灭亡的边缘。秦穆公之后,秦国老氏族嬴针有富可敌国的财富,甚至比国君都更加富有,老氏族就是这么了不起。当然,自秦国三父之乱之后,历代君王都意识到老氏族的危害,所以在利用老氏族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老氏族的控制,比如秦穆公首创客卿制就是对老氏族的一次分权,虽然起了点作用,但毕竟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后又过了两百年左右,秦国君王一代不如一代,老氏族的势力便又开始崛起,而这一次则更为凶猛。老氏族的第二次崛起,起源于秦厉共公晚期,秦厉共公虽然历史上名声不好,但在他的统治下,秦的确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包括剿灭义渠,慑服蜀国,甚至让楚国、晋国进贡等等,如果秦国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秦不敢说提前统一天下, 当个天下霸主还是绰绰有余的。老氏族就在这些不断的大事当中渐渐攫取权力。直到秦厉共公死后,局势就完全发生了变化,什么变化?秦厉共公之后,世子赢欣继位,以后称之为秦躁公,谥法上称“好变动民曰躁”,从这个谥号上可以看出,秦躁公是个很昏庸的君王,怎么个昏庸法?在位十四年,便发生两件足以影响秦国安危的大事。躁公二年,即公元前441年,南郑造反,南郑造反,意味着秦对巴蜀失去控制;当然,这件事说起来比较模糊,还看不出什么,但躁公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30年发生的 那件大事,已经可以称得上是秦国的耻辱了。这一年,曾被秦厉共公剿灭的义渠国死灰复燃,发兵攻秦,一直打到渭河以南,打到了秦国腹地,几乎快到心脏位置。这一次义渠国的进攻,被老氏族带领人马死命打退,此后他们赢得至高的声望,而秦躁公,却因此一役忧愤成疾,于第二年含恨归天。他倒是太太平平的死了,但留下的问题是,老氏族终于在他这个昏庸的君王手里尾大不掉了。秦躁公的昏庸使老氏族权力做大,他是托了外患的福,落了个善终的结局,但秦躁公之后,老氏族就再也不甘心藏在君王身后,而是迫不及待的跳出来,向秦国权力中心发起冲击。史书上说,秦躁公无子,所以死后,老氏族的代表,庶长晁带一帮人迎立在晋国交流学习的秦躁公弟弟赢封为君,是为秦怀公。秦怀公的谥号虽然看起来还有那么点意思,但他在历史上却只留下一件大事,什么大事?怀公四年,庶长晁与大臣围怀公,怀公自杀。秦怀公不知道什么原因,在位仅四年,便被庶长晁及一干大臣逼迫自杀,庶长晁逼死秦怀公后,你猜他还干了什么?自己继位当国君?没有,秦怀公世子昭子早死,他便迎立昭子的儿子,秦怀公的孙子嬴肃为君,是为秦灵公,而这个秦灵公,就是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的爷爷。逼死秦怀公之后又迎立秦怀公的孙子当了国君,老氏族做事,就能这么从容,此后便再也没离开权力中央,一直把持秦国国政,左右国君的废立,即便到商鞅变法以后的秦惠文王时期,他们的势力依旧存在,依旧庞大的难以想象,甚至能够与君王匹敌。商鞅变法,从根子上否定了老氏族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但并没有彻底消灭老氏族,老氏族能不恨他吗,而老氏族要集体恨一个人,秦惠王再怎么喜欢商鞅,他也得掂量掂量其中的分量。

上一篇:卫星定位系统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