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象仪
天文馆天象仪展出内容是什么?
北京天文馆包含A、B两馆,共4个科普剧场。A馆门厅正中有反映地球自转的傅科摆,西侧展厅陈列天文知识展览,东侧演讲厅经常举行学术交流和普及天文科学知识报告。庭院中有两座天文台,其中一座装有口径13厘米的望远镜,可通过它观看月亮、行星、星云、星团,白天观测太阳黑子。另一座是色球望远镜天文台,应用色球望远镜观测和拍摄太阳色球层的变化。西侧还有天文广场,陈列室外观测仪器 。
A馆天象厅是中国大陆地区最大的地平式天象厅,内部设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蔡司九型光学天象仪和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全天域数字投影系统,不仅能为场内400名观众逼真还原地球上肉眼可见的9,000余颗恒星,高达8K分辨率的球幕影像,还能实现虚拟天象演示、三维宇宙空间模拟、数字节目播放等多项功能 。
作为中国大陆地区最大的地平式天象厅,球幕内部直径达到了23米,内部采用红、绿、褐、蓝四区排列,确保每一位观众都有一个良好的欣赏体验视角;世界首创的13.1声道立体环绕声系统,能够让每个观众都体验到独特的环绕声音效果
望采纳
天象仪怎么样
如果不算《情人》,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新小说作品。我想可能很少的人愿意读它,理由是这样的写法为我们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于是也便自愿放弃了其中可能不多的微小乐趣,选择阅读一些轻松怡人的读物。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作者所描绘的人物内心以及所处情境远比一般写法所描述的更为生动,令阅读它的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当然前提是——你必须细心地阅读它,而不是反复地从字里行间中挪开心思,飘移到自己的头脑中大肆畅游一番。 关于新小说 作为研究者们来说,往往要进行某种命名来定义小说的创新结构或写法,而这从不是作者们给自己戴的高帽。所以我认为与其去确认什么是新小说、什么是意识流,不如细致地阅读过后,感同身受地留下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这样就足够了。当然通过一种命名来先入为主进行阅读的好处在于——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轻易不会对这些作品草率批驳,不过时而也有反例(如果我们就在豆瓣这里查看一些伍尔芙的小说评论,便能发现那么一两个)。 关于本书人物 我认为几个主要人物都塑造得相当活灵活现。我们甚至可以把它们比作身边的人——年老的姑姑这样的人物我们很容易遇到,她很像那些无法远离儿女的父母,奉献心灵且不求回报,但同时又在一些实务方面犹豫不决,直至击破了某种心灵的弱点、并大力相拥另外一个弱点才肯迈出步子、选择向前。而作为阿兰——作者通过文中人物描述了他人对他的看法,但作为读者而言,我认为并不能把书中人物的选取角度看作是我们所能采取的方式来对该人物进行解读。我们知道这里缺少什么,但作者并没有为阿兰赋予更多的立面(或者说不够充分),所以我在这里把阿兰理解为一个困惑在他人话语中的人,他不是需要一些他所敬重的人的肯定,就是需要去批驳另外一些人来定义自己的立场。再说说曼娜,她很像是那些具有独立个性的女性的典型,对一些事物保有自己的意见,不随意刺伤人,除非他人的说法真的与自己分歧过大;而就其处境以及被拥戴的身份并不总是能被自身预见得到,但却很容易沉湎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度过这一切。 描写的关键与生活反思 我想对于人物的塑造而言萨罗特不是拿捏了几个典型加以表现、就是不由自主地在写作中铸成了这些造像。而对于整本书——就像我们通过伍尔芙之笔看到了女性的处境、美、生活、记忆、死亡这样的东西,通过萨罗特也同样能看到下面几样——生活、老化、喋喋不休、以及阶级与现实。我们看到了作茧自缚的人们,也看到了那些寂寞孤单打发生活、承受着社会给自己安排的一切的人。而我想阿兰这样的人也许并不符合我们对时下青年一代的感觉,倒很像是盲从于古玩市场、凭借不多的古物知识频频失利的中年男子或老年男子的行列中的某位。而就在一些十足的小事上,我们也同样就像是书中所描写的人物那样,是一些被空置于某处的个体;而如果我们追问当时的科学传统以及眼下所包围我们的,或许便会知道我们为什么生活得如此冷冰冰、而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同样改造了这个世界——这全部的全部究竟是怎样的一番道理。当我们陷入某种沉默的时候,答案便开始升起了。 关于本书风格写法及故事编排 初读本书第一页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无数彩色丝线出现在眼前,而之后则变得黯淡了(第一感觉相当之好,而之后就变得艰困了)。理由是本书的描写密度远远大过于一般读物,以至我们不得不相当专注才能顺利从一处过渡到另一处。如果我们拿本作与伍尔芙的作品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这是一本带有相当强烈法国风格的作品——不同于英式作品中对于美感的营造,本书带有更多的现实色彩。尽管作者在文中也运用了大量鲜活的比喻,但却令人觉得仿佛是黑夜中的争斗——难以度过的漫漫长夜以及电光石火之后的疲累的喘息。 说到比喻,我也很赞赏这种把比喻与叙事加以糅合进行讲述的方式,因为这比平铺直叙似乎更适用于心灵,让我们反而感到一股直逼耳目的真实性。 在故事编排方面,可以说巧妙地绕了一个圈——从想要换门把的姑姑到阿兰的夸夸其谈,再从阿兰的皮圈椅到女作家曼娜、换房子的事件、向父亲的求情、父亲见到曼娜、以及父亲被姑姑叫来讨论这一切……到这里就有些奇怪了,因为父亲见到姑姑的部分被描写了两次,并且是两次不同的描写。我不知道这里出了哪些问题,不过我会把这样的情况理解为作者自身的作为——由于不够满意所以重复描写了两次;当然也有可能是译者的失误,但基于本文的翻译难度如此之大,我会更倾向于认定为第一种状况(我认为本书的译文十分之好,几乎发现不了任何失当的地方,假如184页到185页的单引号勉强算一个的话)。 故事的末尾——阿兰去挑选古董品,为勒巴的敏锐感到不自在,直到最后——曼娜参观阿兰的新居,讨论了那个门把,并以勒巴为双方的讨论话题结束了整本书。 关于意识流、新小说作品的写作问题 为什么要说上面关于故事编排的这些话呢?事实这是基于我对此类作品所产生的共同感受——意识流与新小说看似是一种肆意汪洋、随意度极大的作品写作方式,但我认为无论我们读过哪一部这类的作品,都会被作品本身由心理意识以及故事讲述上所结成的深而密的大网深深震撼。在阅读《墙上的斑点》的时候,我曾和友人将其比喻为一朵旋转着盛开的鲜花——并且其色彩在花瓣与枝叶间变换不息;而眼下若拿它与一般写作手法相比的话——一般式的作品可能是一种由外部观察的植物、它便于欣赏且栩栩如生;而意识流与新小说则透析了该植物的复杂内部,虽然洞洞眼眼但也圆融一体。而最好的比喻则让我想到了凯尔特绳结——复杂而繁密的编织下所完成的精巧的对称艺术,纠缠在细节中不免觉得眼花,而纵观了整体后又觉得完美圆润且无可比拟。也许是文化区隔的关系,我们似乎无法很好地驾驭这种写作方式,或是太过儿戏地透过某种“心理研究”的方法去解读这些作品。而无论怎么解读,都难以让我们发现一条追寻之路,一个可以寻其脚迹便可加以模仿的根本。所以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意识流写作也许一直都处于一种误读的状态,让我们看到了某种标榜性的肤浅的外在,却从未有人愿意深入下去。 讽刺的是,矫情与跟风之人正是本书所加以表现的一个典型,而这正恰好印证了当下的我们的处境。
最早的天象仪是什么时候的?
最早的天象仪是北宋时期苏颂与韩公廉设计和制造的元祐浑天仪象。这是一种假天仪,也称天象仪。它与浑仪和浑象不同,它是通过一定的机械装置来模拟天象变化,因此,它是让人居于装置内观察,而操作浑仪与浑象是让人居于装置之外进行。这个天象仪的木样完成于元祐四年(1088年),经测试后,得到结论“昼夜校验与天道已参合”。而后制作铜仪,这个天象仪精度高,是苏颂等人的重要发明。他们的仪器史称“星官历翁,聚观骇叹,盖古未尝有也”。
回族和元代的交往对元代的医学、天文学有什么影响?
回族的优秀科学成果如医学?天文学等传入中国后,受到元代人民的欢迎?著名的回族天文学家札马鲁丁在1267年进《万年历》,忽必烈曾一度下令颁行?札马鲁丁又创造了7件西域仪象,用来观测天文,元代为此专设有回族司天台?札马鲁丁创造的7件天文仪器,一是混天仪,是一种多环相套的仪器,用青铜制造;二是测验周天星曜之器即方位仪;三是春秋分晷影堂,可以往来窥运,侧望漏屋晷影,验度数,以定春秋二分;四是冬夏至晷影堂,以定冬夏二至;五是浑天图即天象仪或天球仪;六是地球仪;七是昼夜时刻之器,是综合日晷?星晷的计时器?当时一直有许多天文工作者在回族司天台从事天文和历法工作?在这里,天文学家郭守敬利用波斯天象图和演算结果,制造出了自己的仪器,并设计出了自己的日历《授时历》,该日历在稍作修改后在明朝被广泛使用?回族司天台历经上百年,它书写了天文研究史上的辉煌篇章,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光亮的一页?回族医学颇负盛名?元代在太医院下设广惠司,掌修制御用回族药物及和剂,以疗治诸宿卫及在京孤寒者?叙利亚人?景教徒爱薛是广惠司的创建人?回族药物与验方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在秘书监中保存有《忒毕医经》13部?
扎马鲁丁是何人
札马鲁丁,又译作扎马鲁丁、扎马剌丁、札马剌丁。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天文历法学家,以制造天文仪器及编纂历法和地志闻名于世。 札马鲁丁原是西域人波斯马拉加天文学家,宋末元初来到中国。忽必烈继位后,札马鲁丁任职于司天台,主持制定《万年历》。至元四年(1267),他依据伊斯兰教历法撰著《万年历》,由忽必烈颁行天下,在元代一直为人民所采用。同年,他在元大都(今北京)设观象台,并创制出7种天文观测仪器:①咱秃哈喇吉(波斯名,汉译为浑天仪、多环仪),是用来观测太阳运行轨道的仪器;②咱秃朔八台,汉译为方位仪,是观测星球方位的仪器;③鲁哈麻亦凹只,汉译斜纬仪,是用来观测日影,定春分、秋分的仪器;④鲁哈麻亦木思塔余,汉译平纬仪,观测日影,定夏至、冬至的仪器;⑤苦来亦撒马,汉译天球仪,或译为浑天图,即天文图像模型;⑥苦来亦阿儿子,汉译地球仪;⑦兀剌都儿剌不定,汉译观察仪,今译为星盘,观察昼夜时刻的仪器。这些仪器设计巧妙新奇,准确精密,反映了回回天文学的研究达到了很高水平,尤其是他制造的地球仪,是我国第一架地球仪,在地学上体现了一个环球思想,也促进了中外天文学方面的交流。 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建立了回回司天台,将上述回回天文仪器安放在上面,任命札马鲁丁为提点(相当于今台长),职责是用西域仪器观测天象,编制回回历。这里成了13—14世纪中国研究阿拉伯天文学的中心,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后来科学家郭守敬编制更先进的《授时历》时,曾参用了回回历法,有了新历之后,《回回历》仍与之并行天下,仅1328年官府印制出售的《回回历》就达5257册之多。札马鲁丁等人传入中国的《积尺诸家历》48部、《速瓦里可瓦乞必星纂》4部、《海牙剔穷历法段数》7部等回回天文书,也都是郭守敬的重要参考资料。 札马鲁丁在地理学方面的贡献也是巨大的。至元二十三年(1286),忽必烈任命札马鲁丁为集贤大学士、在奉大夫,行秘书监事,主持纂修《大元一统志》,历经18年,于1303年完成。全书600册,1300卷,是我国古代由朝廷主持编辑的第一部全国地理志――元代官修地理总志,卷帙浩繁,前所未有。书中附有彩色地理图和一幅《天下地理总图》。 札马鲁丁是把伊斯兰教天文历法较全面介绍给中国的第一人,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札马鲁丁等人传入中国的阿拉伯世界的学术文化也是广泛的,包括天文、数学、化学、力学、医药、地理、哲学等诸多方面。如《四劈算法段数》(数学书)、《忒毕医经》(医书)等,其中《四劈算法段数》十五部,据考可能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十五卷的最早汉文译本,还有《诸般算法段目仪式》(即《几何学书》)等典籍的传入,使中国数学在元代得以突飞猛进,填补了中国算学之一大空白。
上一篇:天文大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