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源分类
辐射指的是由场源出的电磁能量中一部分脱离场源向远处传播,而后再返回场源的现象,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扩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辐射防护的安全知识,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辐射源定义和分类
(一)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放射性?
放射性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在初中化学课中就了解到,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一种叫“原子”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每个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大多数物质的原子核是稳定不变的,但有些物质的原子核确不稳定,会自发地发生某些变化,这些不稳定原子核在发生变化的同时会发射各种各样的射线,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放射性”。
有的放射性物质在地球诞生时就存在,如铀、钍、镭等,它们叫做天然放射性物质。另一方面,人类出于不同的目的制造了一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这种物质叫人工放射性物质。
(二)生活中处处都有放射性
尽管100多年以前人们才发现放射性,但放射性从来就是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之中。放射性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水、住的房屋、用的物品、周围的天空大地、山川草木乃至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夜晚的皎月星辰,就连我们人体本身都含有一定的放射性。
(三)那什么是放射源呢?
放射源是指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能产生辐射照射的物质或实体,放射源按其密封状况可分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
密封源是密封在可以阻挡射线的包壳或紧密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中的料位计、探伤机等设备使用的都是密封源,如铯-137、铱-192、钴-60等。
非密封源是指没有包壳的放射性物质,他们主要应用于医院放射性治理,比如血管造影中就要用到碘-131、碘-125、锝-99M等。
二、放射源的危害有哪些呢?
放射源发射出来的射线具有一定的能量,放射性无声、无色、无臭、无味,人体是无法感觉到它们的存在的,只有专业仪表才能探测到,它可以破坏细胞组织,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辐射场强越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大。当人受到大量射线照射时,可能会产生诸如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就是导致机体损伤,细胞坏死,甚至死亡;但当人只受到少量的射线照射(例如来自天然本底辐射的照射)时,一般不会有不适症状发生,也不会损害身体。我们从电视和其他媒体中了解过一些关于核泄露导致地区性污染的报道,例如受到辐射污染的动植物会发生变异,孕妇生产畸形儿等等,都是因为常期接触超标剂量放射性物质导致的结果。但是这种事件的发生是及其罕见的,各个国家对于能够导致大面积辐射安全事故的放射性物质有着十分严格的监控手段及应对措施。
三、放射源的分类
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可能的伤害程度,将放射源分为5类:
1类放射源属于极危险源,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接触这类放射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2类放射源属于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放射源几小时或者几天可致人死亡。
3类放射源属于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放射源几小时就可以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或者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4类放射源属于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类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5类放射源属于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因4、5类源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使用,涉及面广、数量较多,企业和使用者因监管不到位致使放射源丢失、失控的现象是存在的,但1、2、3类源一般我们是触及不到的,安全级别非常高,必须配备相当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使用,不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危害。
四、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较为常见辐射源都有哪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
(1)什么是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通常又称放射性,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其种类很多,高速带电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有中子以及X射线、γ射线。
在生活中,电离辐射和太阳光、空气、水同时存在。人们受到天然辐射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平均约为3.1毫希沃特(mSv)。
国家标准规定,所有放射性工作场所及放射源的包装容器上都必须有警示标志。
(2)什么是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是指由空间共同移送的电能量和磁能量所组成,而该能量是由电荷移动所产生。
天然电磁辐射源主要有雷电电磁脉冲、静电放电、太阳黑子活动、宇宙间的恒星爆发等。常见的人工电磁辐射源则有各类通信设备、雷达、电视和广播发射装置、工业用微波加热和干燥设备射频感应及介质加热设备、电磁医疗和诊断设备、高压输变电装置和家用电器等,它们均可产生各种形式、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辐射。
我们身边存在的辐射源
其实人类一直都生活在电磁辐射环境中,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它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以产生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普遍存在,我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辐射,如家用电器和电子设备等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不同强度的电磁辐射,像家用电器: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吸尘器、电热毯等;办公设备:手机、电脑、复印机、电子仪器、医疗设备等;家庭装饰:大理石、复合地板、墙壁纸、涂料等;周边环境:高压线、变电站、电视(广播)信号发射塔、手机信号发射台等,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不同强度的电磁辐射,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如果接受极其过量的电磁辐射才会造成电磁辐射污染。
介绍简单易行的辐射安全防护知识
辐射源的不同,所发射的射线穿透力也有区别,比如一张厚纸可以阻挡阿尔法射线,有机玻璃、铝制材料可以有效阻挡贝塔射线,伽马射线穿透力较强,可以用混凝土、铅板进行阻挡,中子射线需要石蜡等轻质材料阻挡。因此,放射源并不可怕,对放射源的无端恐惧是没有必要的,特别是采取了安全保护措施,正常使用的放射源,对人体是基本无害的。我们环保系统对于在用辐射源有着系统的安全防护监管程序,所有新建、在用的辐射源都要严格经过对其密封性检测、防护区域辐射剂量监测,应急设备购置,操作及管理人员培训等全部达到合格标准后,方能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才可以正式投入使用,这里面除企业使用辐射源以外,还包括医用的X光机、血管造影仪、CT机、牙医使用的牙片机,车站、飞机场等公共场所使用的安检仪,手机信号基站、城区用电的变电站等等。
因此辐射并不可怕,只要辐射被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就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伤害。
防止或减少放射源发出的射线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以下三种防护手段:一是距离防护,越是远离放射源就接触的射线越少,收到的伤害越小;二是屏蔽防护,在已知射线类型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屏蔽材料就可以遮挡放射源发出的射线;三是时间防护,尽可能的减少与放射源的接触时间也可以起到减少伤害。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辐射防护的小常识,现在也同时介绍给大家。
(1)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经常同时使用;
(2)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都应尽量减少操作时间;
(3)当电器暂停使用时,最好不让它们处在待机状态,因为此时仍会产生较微弱的电磁场;
(4)在使用各种电器时应尽量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5)电热毯预热后,入睡前应切断电源,儿童与孕妇不要使用电热毯;
(6)佩带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以及抵抗力较弱的孕妇、儿童、老人等在使用电器时,应考虑配备阻挡电磁辐射的屏蔽防护服;
(7)多吃胡萝卜、西红柿、海带、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加强肌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时下伴随着手机和移动PDA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类重要工具,需求量与日俱增,人们在享受移动设备带来的便捷时,也不断质疑着各个网络供应商建设基站是否会造成辐射伤害。我们就利用最后这点时间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首先信号基站多选择建设于居民区的楼顶,这样是为了增强整个居民区总体的手机信号的强度,避免用户在室内使用手机时通话信号质量过差或者无信号的情况出现。而所有居民区内的手机基站在建设初期都是经过辐射监督站按监测要求严格布点并连续24小时不间断监测过电磁辐射强度的,对于辐射强度超过限值的则必须进行现场调整,而调整后任然超标的发射器则是严格不允许安装和使用的。其实,居住在电话信号基站最近的位置,手机信号最好,辐射量也最小,因为,手机在拨打过程中由于很容易获得电磁信号,不需要手机增强电磁辐射发射功率就可以通信,在交换信息过程中产生的辐射量也就越小。
其次,基站越少,并不能减少多少辐射量,反之,为了满足用户使用,就需要增大基站的发射信号能力来弥补基站不足的缺陷。专家指出,电磁辐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磁波,是矢量,他在空间会产生矢量叠加,但这种叠加不是简单的1+1=2,而是1+1小于2。也就是说一个居民小区只建设2个基站所产生的辐射量并不比使用1个基站多多少,而住户所享受的通信服务质量确要差很多。我们现在已经采用了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也就是说每个基站的功率降低,但分布更加密集,这样信号也好了,辐射水平也降低了。在这里我也稍带提请大家,家里使用无线路由器够用就好,市面上出售的穿墙王类大功率无线路由器,信号越强可能意味着辐射也就越大。
更多培训知识相关文章:
1.结核病知识培训小结
2.辐射安全知识培训
3.2023春季生猪疾病预防知识培训
4.饮用水安全知识培训
5.2023最新幼儿园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6.2023年春季幼儿园疾病预防知识培训
7.2023最新幼儿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培训
8.润滑油基础知识培训
9.银行业务知识培训
10.2023年转基因食品知识汇总培训
上一篇:洛神花茶功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