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句
1、借代的句子则不可改为明喻或者暗喻句子,如“孤帆一片日边来”若改为“小船若孤帆一片日边来”则不妥。
2、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魏宛静秋2023/12/518:01:00
4、以上是“意象分析0”模式(区分借代意象、比喻意象)
5、用“绿”代指“叶”,用“红”代指“花”,用“雕栏玉砌”代指“豪华宫殿”,用“黄”代指“狗”,用“苍”代指“鹰”。借代的效果不言自明了吧。然而,有没有发现,我们不能把“叶”比喻成“绿”,不能把“狗”比喻成“黄”,所以这里不是比喻,而是借代的手法。
6、声名狼藉易如反掌切肤之痛亲如手足
7、总之,区分借喻和借代,除了在概念上内涵上彻底弄懂外,不要在“借”字上迷惑,要从“喻”和“代”上去区别。最好办法就是把它们还原成三要素,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8、重视基础知识,重视阅读,重视写作方法点拨,重视写作的技巧创新与突破,重视思维训练;常年开设分年级,分层次的班组教学。
9、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混合式教学要成为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新常态(点击?题目阅读)
10、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1、本期问题:比喻和借代有什么区别?
12、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在借代中借体与本体之间是有实实在在的联系的;而在借喻中,本体与喻体有相似之处,却无实实在在的关系。
13、⒌借喻的作用是使本体形象化,借代的作用是给本体换个名称。如:
14、借喻的作用是以喻体相代。着重在喻,喻而不代;借代则是以借体相代,着重在代,代而不喻。换句话说,借代的作用在于“代”,一般只起代称作用,使语言丰富多彩、具体形象、简洁精炼,但对所说的事物没有描写作用。借喻的作用在于“喻”,即能起“喻”的作用,能对所说的事物起描写作用。
15、小学人文素质教育42节课视频、国际音标课程、国学大智慧及下图”2023(包含下图所有资料)“目录资料请回复“zl”获取,一次一份。
16、⑨马之悦鬼着哪,连替中农说几句公道话都是前怕狼后怕虎的,唯恐丢了乌纱帽。
17、借喻的句子可以改为明喻或者暗喻的句子,如“千树万树梨花开”可以改为“雪覆于千树万树上如盛开之梨花”(明喻)或“雪覆于千树万树上变成了盛开之梨花”(暗喻)。
18、(16)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烁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
19、因此,必须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以让人对原本不认识的事物得以认识,绝不可用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熟悉的事物,更不可用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去比喻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则否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20、①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21、借喻与借代的作用不同
22、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3、为什么倾覆城、国能够指女子极其美丽?
24、(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25、借喻和借代之所以容易混淆,就是因为二者都有要素一个借字,并且只有一个要素。一个事物出现,即喻体和替代物。被比喻的、被借代的本体均不出现,中间也没有起连接的作用。尽管如此,他们终究不是同一修辞方法。
26、“我们要抓教学技术方法,技术水平是学习革命的关键突破,教学改革改到难处是技术。我们的老师现在要不断自我革命,自我突破,把原先所谓的黑板、粉笔、作业本变成教学技术新的黑板、粉笔、作业本。”在吴岩看来,学习技术是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是老师的一个新的能力,教师的“教”要用新技术,学生的“学”要通过新的技术来学习。技术与教学教育新的融合将引发一场新的学习革命。混合式教学要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新常态。
2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28、?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29、必备知识||修辞借代
30、虚怀若谷门庭若市如火如荼如饥似渴
31、美色倾城、红颜薄命、饿到扶墙……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因美而起的悲剧?(点击阅读)
3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帆——船黄发垂髫知道故人想念否,携翠袖,倚朱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巾帼不让须眉。烽火连三月。蒙故业,因遗策。
33、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4、婵娟、嫦娥用来借代月亮
35、【借代句的例子】问题:文段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
36、借代修辞在古诗词中的运用陈望道(点击阅读)
37、义: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例①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38、①句中“长而空的文章”(本体)和“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喻体)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能构成比喻;②句中“玻璃”和“没有玻璃”不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
39、在语法上和甲事物搭配的词语,本来不能和乙事物搭配,搭配之后,虽然不合事理,但依靠上下文语境,往往能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
40、例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41、魏宛静秋2023/12/517:50:06
42、借代是古汉语中运用十分广泛的一种辞格。借代与借喻有相似之处,都是用乙事物来代替甲事物。区别在于:借代重在指称,乙事物与甲事物之间有相当密切而固定的关系。借喻重在比方,乙事物与甲事物之间只有相似之点,本质上并无关联。形式上,借喻往往能加上比喻词变为明喻,借代却不能。
43、第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44、(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45、⑧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46、(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7、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8、钢锹驾火箭,驾起青龙上云端,三山五岳听我令,玉皇下马我上鞍。
49、借喻属于比喻中的一个小类,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用它们的相似点通过联想而联系起来的。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密切,二者的关系是内在的,借体往往是借用本体的特征、标志、部分、产地、材料、工具等。
50、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上一篇:罗曼罗兰的作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