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文天祥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翻译: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皇上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咸淳九年,被起用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了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超过常人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老了,综观天时人事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吧!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州。德祐初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救援,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发动郡中豪杰,有民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但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有急难,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想到要以身殉国,但愿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担任临安府尹,不久又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军军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大怒,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向北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到来,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与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却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所写的《过零丁洋》的诗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呆在大都一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不久世祖又有诏书制止赐死他,可是文天祥已经死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前去收尸,文天祥的面容同活着的时候一样,文天祥终年47岁,他衣带中有赞文说:“孔子教导我们成仁,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只有自己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观。我读圣人贤人的书,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东西吗?从今往后,我大概对圣人贤人的教诲没有愧疚了。”
《文天祥传》文言文如何翻译?
原文节选: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翻译如下:文天祥被押到朝阳,见到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绝不投降,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这的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讪笑道作罢。崖山被元军攻破,元军置办酒席庆贺。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如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在途中八天没有吃东西,却没有死,于是又开始进食物,到了燕京,客馆的人招待供奉的十分丰盛。文天祥不睡觉,一直坐到天亮。张弘范迅速把他押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文天祥临刑时非常镇定,对押解的卒吏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前去收尸,文天祥的面容同活着的时候一样,文天祥终年四十岁,他衣带中有赞文道:“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育取义,只有自己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现。我读圣人贤人的书,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东西吗?从今往后,大概对圣人贤人的教诲没有愧疚了。人物影响:文天祥是史上最有气节的士大夫,南宋末年,他坚持抗敌,在国家灭亡,身为俘虏之后,坚决不投降,最后慷慨就义。其气节不只是影响到古代的读书人、士大夫,而且还跳出了封建社会的范畴,对铸造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282年12月8日,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他还想做最后的努力。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朕可以封你为宰相。”但是,面对忽必烈开出的优越条件,文天祥却道:“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宋亡,唯可死,何生。”末了,忽必烈无奈地问:汝何所愿?文天祥对曰:愿赐之一死足矣。“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文天祥胸怀忠贞报国之梦,临危受命,虽未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他舍身取义的爱国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和敬仰。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赞词曰:“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孤忠大节,万古攸传。”清朝乾隆皇帝赞道:“若文天祥,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文天祥人民网-朱虹 江先贞:正气丹心文天祥
文天祥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但是他是为何而死的?
文天祥是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以及民族的气节而死的,而文天祥,曾经写过了一句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身体还有肉身可以死,但是文化的基因却要保持不变。在南宋,他是我国非常著名的抗元英雄,是位极人臣。在当今,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那么文天祥是因为什么而死的呢?他身上有什么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呢?一、文天祥宁愿死也不愿意选择苟且偷生据说当时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是所有的汉人在此时此刻都不愿意化作为亡国奴,而且即便做了亡国奴,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待遇,汉人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有名无实的高位,在哪里都会遇到束缚。而且蒙古国也未必可以一直能够统治华夏,所以蒙古人对于汉人也是一直多加防范。比如说,他们会让南人不能进入御史台和枢密院,或者是担任宰相。所以到那时位置,蒙元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南人宰相。蒙古国,为什么要一直拉拢文天祥,一方面是让他们有文天祥这个大人物自己的面子好看,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取百姓的好感,并且得到他们的信任,从而巩固他们的统治。二、被宋朝的贪官所害文天祥兵败受到蒙古兵的虏获,还有一个原因是被一个叫做陈懿的宦官所害。当时的陈懿和蒙古国暗中勾结,找到了文天祥的囚禁场所,而从那开始以后,文天祥就开始了他长达三年的囚禁生活,在此期间,文天祥始终保持着一言不发,连续八天八夜滴水不沾,活活是要把自己给弄死的节奏,文天祥那时候只是一直苟且偷生,生命维持不了多久。文天祥觉得,自己不可能在国家灭亡了之后投靠二主,所以,苟且偷生的他表面上答应了屈服于蒙古国,但是心里始终保持着不愿意,始终希望着自己的国家能够恢复。但是他并没有等来这一天,到了1283年的一月份,文天祥选择了宁死不屈,从容就义。终年47岁。这个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用了自己的血肉之躯告诉了人们一个忠于国家的民族英雄故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文天祥做到了,始终没有做到投降,起初他非常想着或者,但是国家不在,他选择了死去却不投靠敌人。他的民族精神与世长存。
文天祥是哪里人?
文天祥是江西吉州庐陵县人。据史料记载,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皙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有“忠”字,便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道:“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文天祥在文学研究上仅存一篇哲学专著《御试策一道》。除对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却友人之所托,写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铭,寿序、赞、颂、祝辞、书、启、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此外,诗、词最多,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外,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这是最有价值的著作,称之为诗史。此外还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诗稿。
文天祥简介
文天祥生平简介:文天祥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东下,于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拘,后脱逃至温州,转战于赣、闽、岭等地,曾收复州县多处。公元1278年(宋末帝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决心。扩展资料文天祥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对诗词的创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这两个特色即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所谓前期指的是赣州奉诏勤王开始至夜走真州这个阶段。当时虽然南宋小朝廷处于多难之秋,朝内执政者又是昏庸利禄之辈,但文天祥自己积聚了兵丁,他们是自己“乃裹饿粮”来到军营中的,是一支爱憎分明,具有战斗力的队伍。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复兴南宋和收复失地有望,这一时期写的诗歌的特点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别丰富,浓郁,常以饱满的战斗精神勉励自己,使人读之如饮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阙》一诗。从这些诗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里似乎已经看到前途已呈现光明,复兴有望。后来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将文天祥杀掉,以绝后顾之忧。苗再成通过与文天祥共议复兴大志,觉得李的说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张胆违抗,便设“看城子”之计,将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后拒而不纳。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斗志昂扬接新的战斗。他写了《高沙道中》这首长诗,运用了平易流畅的散文化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周详而不零碎地将他出真州城后身历险境的经过和盘托出,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全诗每句五言,隔句押韵,长达80多韵,一韵到底。读后大有浑灏流转的感觉,难怪后人读此诗后,觉得可与杜甫写的《北征》相媲美。这段时间,文天祥写的诗篇较多,内容大都振奋人心,可以说是两个特色时期的中间时期,亦即过渡时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天祥
文天祥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文天祥是南宋末期的人物。南宋状元郎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宦海浮沉后来,蒙古军两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战成都。忽必烈率东路,越天险长江与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长沙)的另一支蒙古军合围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惊,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仅以进士身分大胆-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后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归争夺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贾似道秘密称臣纳贡后撤军。贾似道转而谎报朝廷:“诸路大捷”,被加封卫国公,大权独揽。继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贾似道欺上瞒下,国事益乱。文天祥奏疏无人理睬,只被派一闲差。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
文天祥是哪个朝代的,当时的皇帝是谁
文天祥是南宋的,当时的皇帝是宋理宗。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理宗亲拔为第一,累迁湖南提刑,改知赣州。德祐初(1275)元兵入寇,天祥应诏勤王,拜右丞相,后召至福州进左丞相。以都督出江西,与元兵战于空坑,不幸兵溃。后收残兵奔循州,驻南岭。卫王立,封信国公,进屯潮阳。元将张弘范掩至,被执,拘燕三年。元世祖知其不肯屈节,至元十九年将其杀之。扩展资料:文天祥在文学研究上仅存一篇哲学专著《御试策一道》,这是由于当时动乱的时局所致。除对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却友人之所托,写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铭,寿序、赞、颂、祝辞、书、启、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文天祥后期所作《指南录》、《指南后录》中的诗作,表现了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堪称诗史,以《过零丁洋》、《正气歌》尤为后世所传诵。亦能词,文天祥的散文也写得笔墨酣畅,气势磅礴。《正气歌序》、《指南录后序》等乃是其代表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天祥
上一篇:航天飞机资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