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贝克特的代表作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5-01-29 08:41:01编辑:阿旭

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是( )戏剧的代表作品。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是( )戏剧的代表作品。

1。表现主义。

2。存在主义

3。象征主义。



4。荒诞派。

谁能解释?介绍一下1-4个种类

解析:

你说的两部作品都属于荒诞派戏剧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音乐、诗歌、戏剧、小说、电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成为表现主义的中心,到20年代,影响遍及捷、俄、美和北欧诸国,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艺术流派。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01年,它是当时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区别。1905年,在德国的德累斯顿由3个年轻的大学生组成了第一个表现主义社团“桥”社。1911年,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首次运用了“表现主义”这一术语,并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从而点明了这一流派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同年在慕尼黑又出现了第二个表现主义社团“蓝骑士”社。此后,表现主义进入德国文学界,并涌现了一批很有影响的作家。

表现主义文学的源头可追溯到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其《鬼魂奏鸣曲》(1907)等剧作把梦魇、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剧中角色多为抽象的人物,甚至没有姓名和个性,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的私欲和“疯人院”式的人世的深重罪孽和无穷痛苦。斯特林堡被奉为表现主义的先驱和楷模。

表现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是奥地利的卡夫卡(1883—1924)。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是尤金·奥尼尔(1888—1953)。

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也是20世纪世界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先后四次获得美国普利策奖。他一生不断地进行实验、探索,以“体现了传统悲剧概念的剧作所具有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 *** ”而荣获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美国当代戏剧的奠基者。

奥尼尔一生坎坷,从小和母亲、哥哥随父亲的剧团巡回演出,颠沛流离,历尽艰辛。1906年考入普林斯顿大学,一年后因闹事被开除。辍学后,他当过秘书,到西属洪都拉斯去寻金矿,到阿根廷做职员和工人,还押运驴子到过非洲。1911年他在一条英国货船上当水手,1912年后当记者和诗歌专栏作家。后写剧本成为世界剧坛明星。奥尼尔共创作了45部剧作,《琼斯皇》(1920)和《毛猿》(1917)是奥尼尔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表现主义主张艺术家要凭借主观精神来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结果化为一种 *** 。表现主义往往舍弃细节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作品中的人物也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来代替有个性的人。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发展的巅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 *** 流。

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关系密切。“存在主义”这一名词是德国学者海德格尔(1889—1976)提出来的。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1813—1855)开始研究人类生存(存在)问题。他认为,人的存在方式是“有限和无限、暂时和永恒的综合”,即人的生存于世是有限的、暂时的,但人的存在可以实现“人神统一”,人死后灵魂升天入地。可见生是存在,死亦是一种存在。因此,存在是无限的永恒的。他还认为,人类摆脱现实危机、荒诞、痛苦的惟一出路就是皈依上帝,实现神人统一。由于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理论是在基督教传统启发下形成的,故称他的存在主义为基督教存在主义或有神论存在主义。胡塞尔(1859—1938)创立了现象学存在主义,他上承克尔凯郭尔的有神论存在主义,下启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萨特是当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当代流行的“存在主义”,实际上是指萨特的存在主义。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这就是说: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到这荒谬世界来,虽然痛苦万分,但并非只有等死,而是通过“自由选择”寻找生存之路。人没有天定的“存在”,后天的“选择”才能造就和体现人的“本质”。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作者往往用文学作品的形式来宣扬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存在主义作家笔下的人物往往放荡不羁,为所欲为,或主张“出世”,将生存托付给宗教,以摆脱荒谬世界(克尔凯郭尔《生活道路上的各个阶段》);或主张“入世”,对荒谬世界作有限度的斗争(萨特《死无葬身之地》);或主张“混世”,以荒唐的行动对抗荒谬的世界(梅勒《一场美国梦》)。

“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萨特的《墙》道出了世界的荒谬:无罪的被处死;戏弄敌人变成成全敌人;抱必死决心的偏不死;藏起来的偏被抓;想给敌人开玩笑的,却被现实所捉弄。人与人的关系,就如《禁闭》中的名言:“他人就是地狱。”

在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体现“文”“哲”一体的特点。萨特、加缪的许多小说是“荒谬世界,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哲理的形象化;萨特的“境遇剧”多是“自由选择”的哲理图解。存在主义文学不拘一格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萨特的名剧《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 *** 》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写成,《苍蝇》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恶心》在很多地方运用意识流技巧。加缪的《局外人》则是在传统手法中加上现代派手法。

象征主义

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法国正式打出旗号的象征主义是对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和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反拨。在象征主义者看来,实证主义只知机械的论证实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主义则侧重遗传和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这些都无法揭露艺术的本质。象征主义者们主张发掘隐匿在自然界背后的理念世界,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来创造超自然的艺术。尼采、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发展特征不尽相同,这涉及到各个国家民族气质、文化传统以及作家个人气质等等复杂因素。法国的象征主义比较精纯,而英美的象征主义则显得比较驳杂。象征主义文学在诗歌领域内的成就最高,诸多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都可被归于象征主义诗人之列。此外象征主义在戏剧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的戏剧流派。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荒诞派于1962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1918年生)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1950年5月11日,巴黎上演了尤金·尤奈斯库一部离奇古怪的独幕话剧《秃头歌女》,演出使剧场仅有的三名观众瞠目结舌,且很快轰动了巴黎剧场,有人称它是“对一切传统戏剧的严重挑战”,是“天才的作品”。《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

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荒诞派的经典作家。1912年生于罗马尼亚,父亲是罗马尼亚人,母亲是法国人。他的童年是在法国度过的。1925年回罗马尼亚,因为他讨厌他周围的人像染上了瘟疫似的染上了法西斯狂热。1938年赴法国从事法国文学的研究,并定居法国。他经常看戏,对戏剧逐渐反感,认为传统戏剧是虚伪的陈词滥调,应该“冲破墨守陈规的‘传统主义’的桎梏奔向自由天地”,宣称戏剧是“内心斗争在舞台上的一幅投影图”。尤奈斯库写了40多部剧本,主要有《秃头歌女》(1950)、《未来在鸡蛋中》(1951)、《椅子》(1952)、《阿麦迪或脱身术》(1953)、《新来的房客》(1953)、《不为钱的杀人者》(1957)、《犀牛》(1958)等等。

阿达莫夫(1908—1970)、让·日奈(1910年生)、品特(1930年生)、爱德华·阿尔比(1928年生)、贝克特(1906—1989)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家。荒诞派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荒诞派作品百唱不厌的主题。“从广泛的意义讲,荒诞派剧作家的作品与主题,都是人类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苦闷心理”。

荒诞派戏剧家认为“荒诞”是世界的本质,“非理性”是戏剧表现的核心内容。因此他们的作品刻意打破传统的戏剧常规,既无时空观念,又无戏剧结构的基本格局;既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无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一群被世界挤扁了的可怜虫。这些人举止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思维混乱而无逻辑。

荒诞派剧作家提倡“纯粹戏剧性”,认为“艺术家通过直喻把握世界”。尤奈斯库宣称:“我试图通过物体把我的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把行动变成视觉形象……我就是这样试图伸延戏剧的语言。”在这样的戏剧观指导下,荒诞派戏剧的道具使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产生振聋发聩的荒诞效果。


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是什么戏剧的代表作

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的戏剧流派。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荒诞派于1962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1918年生)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1950年5月11日,巴黎上演了尤金·尤奈斯库一部离奇古怪的独幕话剧《秃头歌女》,演出使剧场仅有的三名观众瞠目结舌,且很快轰动了巴黎剧场,有人称它是“对一切传统戏剧的严重挑战”,是“天才的作品”。《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

贝克特戏剧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有哪些?

贝克特全名塞缪尔.贝克特。贝克特是爱尔兰作家,是也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他的一生作品有很多。代表作有《等待戈多》,这部作品让他在世界文坛名声鹊起。他编写的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无可名状的人》是贝克特创作的最高境界。在文学方面的极高造诣,以及以新的形式表现人们普遍遇到的难以挣脱的烦恼,让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奖。荒诞派戏剧的代表贝克特贝克特是爱尔兰人,著名的作家,出生在柏林。学生时代的贝克特遇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这一次相遇,对贝克特的人生方向的确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在柏林的三一学院毕业,贝克特一生获得多项硕士学位。一直写坚持小说的贝克特在后来感觉自己再继续写小说,不会有更多突破,因此。转身开始了戏剧创作。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等待戈多》让他一举拿下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有哪些?贝克特的作品有很多,前期他是以写小说为主,最早的作品有《莫非》《瓦特》《马龙之死》《无名氏》等等作品。后来由于感觉创作小说对他来讲不会有太多的突破,于是转而开始创作戏剧。创作的戏剧有《三个对话》,《等待戈多》《剧中》等等。其中《等待格多》这部戏剧让他在世界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当然,他还编写了一些广播剧,电视剧等其他作品。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等待戈多》这部作品,以特有的形式,振奋了困在精神中的人们。这部剧演出后,引起轰动,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一部剧。这部剧让贝克特获得了世界文学坛上的至高荣誉,一跃成为20世纪一流的文学大师。

贝克特的代表作有哪些?

《芬尼根的守灵夜》。人物生平:塞缪尔·贝克特爱尔兰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学生时代游历巴黎时,与侨居巴黎的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相识,还曾当过他的秘书。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精通数国语言的贝克特被分派作失明的乔伊斯的助手,负责整理《芬尼根的守灵夜》手稿。他较早发表的批评作品有《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和《普鲁斯特论》。扩展资料:写作特点:贝克特一生的创作经历,以1952年话剧《等待戈多》的上演为标志而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创作小说,而后期则主要写剧本。尽管如此,贝克特的文学风格却始终没有很大变化,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远离现实主义传统的道路。早年的贝克特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他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恶痛绝。他曾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塞缪尔·贝克特

上一篇:rise of incarnates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