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3-06-30 01:30:36编辑:阿旭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亦乐乎吗? 《论语》每一章一般都用第一章的前两三个字作为章名。 《雪儿》共16回,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师父说:“时时学习学习,不是好事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吗?不知而知,不为君子。”不觉得震惊吗?”

孔子曰:“学而复习,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之人远道而来,不亦乐乎?人不解我,我不怨或怨。”生气了,不是贤君吗?”

(1)子:中国古代对有地位、有知识的人的尊称,有时也泛指男子。 《论语》中的“子越”,就是指孔子。

(2)学问:这里孔子所说的“学问”,主要是指对西周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

(3)时习:周秦时,“时”字作副词,表示“在一定的时间”或“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中把“时”解释为“时”。 “习”是指操练礼乐;评论诗歌和书籍。又包含复习、练习、练习的意思。

(4)说:yin yu,童悦,开心,快乐。

(5)老友记:这本书叫《老友记》。古注云:“同窗为友”,即师承同门之人称为朋友,即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乐不同。古论曰,乐在心,乐在外。

(7)人不知:这句话不完整,没有说人不知道的事。缺少对象。一般来说,知道就是了解。人不知道,就是别人不知道自己。

(8)愠怒:音yn,生气,怨恨。

(9)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行的人,有时指有地位的人。这里指的是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第一句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理解的过程,“学”是巩固的过程。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把“学”和“学”统一起来。

第二句是关于学习的乐趣。志同道合者的来访,可以增进友谊,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三句是关于做人的态度。 “人不知”,省略后面的宾语“知”,可译为“我”或“我自己”。

《论语》是儒家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晚期,孔子搭台讲学,《论语》的主要内容就已初步形成;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再弟子将他的言论代代相传,并逐渐将这些口述语录、言行记录下来,故称《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故称《语》。

孔子,姓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邹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离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圣师”。

上一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