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 王安石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诗句
1.王安石改革诗句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 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鸣山更幽。 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 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 春夜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残菊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入塞荒云凉雨水悠悠,鞍马东西鼓次休。 尚有燕人数行泪,回身却望塞南流。 2.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写的诗是哪首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宋代: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译文: 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奴仆。如果两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他们偶然与成汤和周武王相遇,英明的君主得到了贤臣,犹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王业。到现在已几千年了,谁又能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呢? 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处。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伊尹,原名挚;尹,是他后来所担任的官职。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国名,其地在今河南开封附近),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有了作为。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因顿不堪,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封建时代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下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作者颇有自许之意。“若使”即假如。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大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出,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末,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因这这是问题的实质之所在,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结尾,也是对这一句的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在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3.《登飞来峰》这首诗 ★☆《登飞来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登飞来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登飞来峰作者: 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赏析一: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赏析二: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 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 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 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 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 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帛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在他任参知政事和宰相期间,取得神宗的支持,抓住“理财”和“整军”两大课题,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 由于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 4.关于王安石变法 无论选择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都要自圆其说。 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是什么?是要增加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收入是为什么?一是为了发放朝廷官员的工资,而是为了应付皇家贵族的开销,三是为了打仗--打西夏,西北望,射天狼。当然这其中最用钱的地方还是打仗。王安石知道宋神宗想打仗,但是没有钱不行,他就提出用变法去增加财政收入。变法是怎么变呢,无非是多增税,重新丈量田亩,把荒山、滩涂等地纳入税源,打击贵族的偷税漏税行为;并将税收的增收率作为考核地方官的重要指标。这么看来,王安石的变法就是开源,为财政开源。 司马光也知道现在朝廷缺钱,但他坚决反对开源增税,因为司马光隐约觉得这样的税制改革可能会导致动乱。增税不是发钱,老百姓不一定愿意,再说了把增税作为考核地方官的标准,为了完成任务,地方官会不管百姓的死活。因此,司马光认为解决财政问题不能是开源,迫不得已可以采取节流的办法,具体来说就是限制皇亲国戚、王侯贵族的日常开销,但是司马光的节流方案却没有被宋神宗采用,因为这位皇帝不想让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天天喝稀饭。. 王安石的变法,得罪的是一部分老百姓和下级官,司马光方案得罪的贵戚, 看看你心里更赞同谁 就怎么写吧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对这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而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结论不言而喻,变法的走样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浪淘沙令王安石表达了什么情感
浪淘沙令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由北宋名臣王安石所作。这首诗以形象地描绘了自然之力浪涛的磨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首先,诗歌中的浪淘沙寓意着时间的流逝,生命的不可逆转。王安石在诗中写到:“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里的春气、虫声,都是生命的象征。作者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但这春意和虫声却又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生命的有限。
其次,浪淘沙也寓意着人生中的磨砺与历练。王安石在诗中写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抛下一片孤烟。”这里的乱石、惊涛,是人生中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但正是经过这些磨砺,才能使人更加坚强和成熟。而“一片孤烟”,则表达了在人生历程中,我们都会孤独、无助,但也会在这种无助中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力量。
最后,诗歌中的“浪淘沙”也寓意着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感恩。王安石在诗中写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沙鸥翔集海上,苇叶舞下秋池。”这里的野旷、江清、沙鸥、苇叶,都是自然之美的表现。王安石在这里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总之,王安石的浪淘沙令,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了对时间、生命、人生历程、自然之美的思考和感悟,让我们在阅读中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王安石〈浪淘沙令〉
王安石〈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诗歌评析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曾两次拜相,实行变法,企图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的词只存二十余首。 [创作背景]王安石写这首诗时正是在宦途上奋力前进之时,他怀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及坚定的自信心,并渴望为君王所重,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 [内容评析]作品从伊尹、吕尚的身世入笔。「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伊尹是夏末有莘氏女的陪嫁奴隶。吕尚,又称姜太公,早年贫寒,老来垂钓谓津。伊尹和吕尚是历来为儒家所称颂的著名贤相。「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作者的意思很明确:事业的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没有时势和机缘也难造成英雄。 下片激昂之情油然而生:「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伊尹、吕尚遇到了成汤、武王,自然是如风从虎,如云从龙。改朝换代,建国创业的奇功,只在羽扇谈笑之中。作者在崇敬和羡慕之余,显然还有着深深的自励:「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表面上谓千载后的今天,无与争者。实际上作者在这里以伊、吕自况,希望为君王倚重,施展才能,创建奇功。 [难词注释]①伊:即伊尹,是夏末有莘氏女的陪嫁奴隶,因才干卓越,为成汤所识,汤任以国政,得以灭夏桀而建商朝。成汤死后,伊尹还辅佐了两朝国君,巩固了商政权。②吕:指吕尚,又称姜太公,早年贫寒,老来垂钓渭津,于渭水边遇周文王,后辅佐武王完成灭纣兴周的大业。
上一篇:火影中文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