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
古诗春晓 古诗春晓全文
1、《春晓》作者: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白话译文: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3、《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春晓》古诗原文和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春晓》古诗原文和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诗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出处】 唐·孟浩然《春晓》 【意思】 昨夜传来阵阵风雨声,不知花儿又飘落了多少。 【鉴赏】 《春晓》这首诗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他只用二十个字,即深刻鲜明地表达出春日早晨的景色。昨夜的风声雨声,曾使诗人失眠,他惦记着庭院的花儿不知又凋谢了多少,顿生一片惜春情绪。人们常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两句诗,来形容大好春光的消逝无踪;有时也用来形容佳人无法承受岁月的无情摧折。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风雨过后落花满地的景色或表达惜春怜花之情。[例]只见雨后湿湿的草坪和沿街,满地落红,树上的花朵一瓣一瓣地飘落,整个城市铺满了残芳。独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句的时候,觉得很美。在那花下重读着一样的诗句,却使我疼惜得落下泪来。(曹蓉《花下心事》) 二、用以比喻经过动乱、劫难,事物或人遭受摧残和创伤。[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一夜,这些被劫来的姑娘必将遭匪徒们摧残,而自己被囚于此无法相救,想到这里,他的心都要碎了。(何畏《塞外的雪》) 【全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全鉴赏诗】 这是一首春晨即兴之作。诗人通过对春天风、雨、花、鸟的具体感受,描画出了一幅明媚优美的春晓图,表现了对春光的珍惜,对美好事物的喜爱。 诗人没有运用奇特的构思,诗中也没有惊人的警句,而是以寻常的口语入诗,用朴素的字词点染,把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写得生趣盎然。首句“春眠不觉晓”,写春天气候和暖,觉也睡得格外香甜,不知不觉天色已经破晓。“不觉晓”,既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共同感受,也表现了诗人生活和心境的闲适。第二句“处处闻啼鸟”,写听觉。天色刚亮,那些知春的鸟雀,就吱吱喳喳地啼叫起来,声音清脆悦耳。诗人用一个叠词“处处”,写出了清晨鸟儿叫声的热闹,使人们从声音里想见到鸟雀在枝头房檐欢跳喜乐的情景。这两句在“不觉”中写“觉”,人们的困倦,鸟雀的活跃,都生动真切地体现出了春天的季节特征。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春天的风雨和落花。诗人由黎明时的鸟啼,朦胧中记起夜间曾经有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禁联想到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那些争娇竞艳的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这两句在“觉”中写“不觉”,从夜间风雨推及到黎明将会看到满地落花,诗歌写得委婉有致。“花落知多少”中的“多少”,蕴含着惟恐其多、但愿其少的意思。诗人珍惜春花、喜爱美好事物的感情表现得多么细腻。 这首诗有伤春惜花的意味,字里行间也难免渗入诗人淡淡的身世之感。但是,整首诗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哀伤低回。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惜春常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相比,这首《春晓》的调子要欢快得多。孟浩然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尽管他仕途不遂,以布衣终老,但当时整个民族、阶级、国家正处在欣欣向荣的社会氛围中,他的诗仍然具有“盛唐之音”爽朗明快、优美健康的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刘风流闲美,正不在多。以诗近词,太以纤丽故。 《唐诗广选》:顾云: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高兴奇语,唯吾孟公。 《唐诗归》:钟云:通是猜境,妙!妙! 《唐诗解》: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唐诗镜》:喁喁恹恹,绝得闺中体气,宛是六朝之余,第骨未峭耳。 《唐诗选》:玉遮曰:“知多少”,正是“不觉晓”妙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晓景喧媚,莫卜夜无寂寞。惜春心绪,有说不出之妙。周敬曰:二十字清声婉约。 《唐诗笺要》:朦胧臆想,构此幻境。“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诚非妙悟,不能有此。 《而庵说唐诗》:做上二句便煞住笔,复停想到昨夜去,又到花上来,看他用笔不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矣。或问:何不写“夜来”在前?曰:看题中“晓”字。“处处闻啼鸟”下若再连一笔,则便不算晓矣,故特转到晓之前下“夜来”二字。“风雨声”紧跟上“闻”字,“晓”字便隔寻丈。其作“晓”精微有若此。 《唐诗笺注》: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诗法易简录》:亦具一气流转之妙。 《历代诗评注读本》: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 《唐人绝句精华》: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
孟浩然 《春晓》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旱晨。 译文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赏析 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悠远深沉,韵味无穷。可以说是五言绝句中的一粒蓝宝石,传之千古,光彩照人。
孟浩然《春晓》
《春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扩展资料: 孟浩然(本名孟浩,公元689年-公元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 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2]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被张九龄招致幕府。但其仕途困顿,最终修道归隐,曾隐居鹿门山。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艺术造诣独特,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上一篇:2010kbs演技大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