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宋应星的故事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11-16 06:51:36编辑:阿旭

宋应星的人物生平?

  宋应星别名宋长庚,是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科学家,代表作有《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等,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百科全书式著作《天工开物》。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阅读。

  早年经历

  宋应星幼时与兄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宋应星在家乡散文私塾中开始认族叔宋国祚做老师,在这之后在新建举人邓良知门下做学生。 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韵语”***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稍长,考入奉新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他在程颐-程灏、周敦颐、朱熹及张载这宋代四大家中,独推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他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曾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年出版***等书。此外,还喜欢音乐、作诗。他常与同窗好友赴本县风景名胜处郊游,相互催诗,相互激励,纵谈天下事。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今北京***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当时任洞主的是有名学者舒曰敬。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是神宗在位时最后一次会试之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其他考生齐会京师,但二兄弟仍未及第。此后,他们于天启及崇祯初年再试,均告失败,从此遂绝科举之念。

  县学教谕

  崇祯四年***1631年***宋应升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回乡服待老母。崇祯八年***1635***宋应星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教授生员,是未入流的教职人员。该年其兄宋应升调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因有政绩,被诰封为文林郎。宋应星在分宜县任教4年,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因为所有主要著作都发表于此期间。

  仕途生活

  崇祯十一年***1638年***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

  崇祯十三年***1640年***,宋应星任期未满,辞官归里。

  崇祯十六年***1643年***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正五品***,然此时已值明亡前夕。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无,官员多出走。他几经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宋应星辞官返回奉新。当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京师,明亡。四月,清兵入关,建都北京,宋应星成为亡国之民。五月,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是介于省及府州之间的地区长官***,但宋应星均辞而不就。明亡前,宋应升已升任广州知府,明亡后亦无意恋官,遂挂冠归里。

  晚年生活

  宋应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但此政权由阉奸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政权迅即灭亡。清兵南下取江西。

  隆武二年***1646年***,宋应升***殉国。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著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

  永历二十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宋应星逝世,享年80岁。
  宋应星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科学家宋应星的著作是什么

宋应星是明朝著名科学家,他的最杰出的作品是《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的著作有哪些 1.《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2.《野议》:《野议》是宋应星创作的现当代小说类书籍。 3.《论气》:《论气》是宋应星创作的声学类书籍。 宋应星简介 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 在宋应星的所有著作中,除《野议》反映了他在政治上要求改革的进步思想之外,最有名和最有影响的就是《天工开物》这部科技巨著。经过宋应星搜集、整理和编撰的这部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共分18卷,门类很多,有截培、养蚕、纺织、染色、颜料、粮食加工、制糖、酿酒、榨油、烧瓷、造纸、采矿、冶铸、锤炼,以及兵器和舟车制造等等,几乎涉及到了所有重要的农工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其中记述了当时我国许多比较先进的技术和工艺。 比如在治炼方面,出现了炼铁联合作业,灌钢、炼锌、泥型铸釜、失蜡铸造等方法,不少工艺至今仍在使用。又如在生产刀剪上的夹钢、钻钢技术,以及纺织方面的许多技术,当时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宋应星不只是一般地记述生产过程,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不少科学见解。难怪《天工开物》出版不久,便很快流传到日本,得到了日本人民的重视,并翻刻印行。

数学家的小故事400字

华罗庚上小学时,一个老师对新上任的老师介绍学校的情况时,说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多数是笨蛋……这话深深刺痛了华罗庚的心,他决心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敬那位老师。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难题给大家:“有一样东西不知道有多少数量,三个三个地数剩下二个,五个五个地数剩下三个,七个七个地数剩下二个,问这样东西到底有多少?”全班同学面面相觑答不上来,唯有华罗庚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是‘23’。”全班同学都震惊了,老师也点头称赞。从此,他便爱上了数学课。正当他求学时,父亲店铺生意日见萧条,无力供他继续读书了,他只好辍学看柜台。他利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一本只剩下50页的微积分开始了自学。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守着小油灯一遍遍地演算。父亲说他是个“书呆子”,几次逼他把书烧掉,邻居也劝他好好做买卖。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伤寒,医生摇头叹息地叫家人为他准备“后事”。他向死神发起挑战,挣扎着下地干活,左腿又被摔成残废。他还是不气馁,拄着拐杖忍着疼痛进行锻炼。练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学去干杂务,给老师打水、削铅笔,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自学。就在中学工作不久,他开始向报刊投寄数学论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后来他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数学泰斗熊庆来的赏识,很快把他介绍到清华园,安置在自己身边。扩展资料华罗庚成长历程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 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1922年,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中,王维克老师发现其数学才能,并尽力予以培养。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退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此后,他用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7年秋,和吴筱元结婚。1929年冬,他不幸染上伤寒病,落下左腿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30年春,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同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打破常规,让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1931年,在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助理。他自学了英、法、德文、日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4年9月,被提升为讲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罗庚

上一篇:1号文件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