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龄
张延龄的介绍
张延龄(约1477-1546年),兴济人。父亲张峦死,他兄弟两被封赏,他当时只有10几岁,以都督同知封建昌伯(1492-1503年)。1503年进‘建昌侯’,加太保。嘉靖八年(1529)尽革外戚封,不得世袭,与兄鹤龄均在革中,因而横行不法,嘉靖十二年(1533)十月坐事下狱论死,大臣争谏,世宗不得已,命长系狱中。1541年(嘉靖20年)姐姐昭圣孝慈太后死,1546年被斩于西市,是一个历史上的悲剧人物。
张延龄的关于明朝‘建昌侯’封地
明朝的封王、侯是有实际封地的。但是也有个别封爵没有对应的封地,例如开国初分封的‘诚意伯’等荣誉爵位。对于封地,明朝同以前的王朝类似,封赏是以‘编户食邑’的方式给予的,这个方法到清朝才完全被取消。在明朝,其行政区划变动不大,在朱元璋洪武7年、9年改制,洪武15年收回云南,全国区划基本定型。主要层级有中央、承宣布政使司(即省、行中书省)、府(直隶州)、州县4级。在明朝,取消了道的区划,他们的‘道’只是民政或监察、预备役的职务,不是行政体制。军事建制上省级军区叫都指挥使司、卫、千户所等。对于土司、蛮夷主要是设置土州土县等土司机构,让他们相对宽松地半自治,例如云南。张延龄被封赏建昌,为建昌侯,其封地在“建昌”。那么其具体地点在哪里呢?明朝有这么几个建昌,我们分别来辨析一下:1、四川建昌这本来在汉朝属于‘邛都国’,汉武帝设置为‘越嶲郡’,唐朝叫‘嶲州’,唐懿宗的时候被‘蒙诏’( 蒙雟诏)的势力所占领,他们自己被称呼为‘建昌夷’,所以地名改叫‘建昌府’、‘建昌郡’。直到元朝在这里设置了‘建昌路’,明朝改为‘卫’(小军区),具体地点在今天的四川西昌县。当时它还包括了今天云南中道西北部的地盘,当时气候非常恶劣,地势险峻,瘴疫较多。洪武15年正月,这个地盘在收回后,先是从四川划给云南,称呼为建昌府,同时设置了一个‘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建昌卫)。10月就罢‘宣慰司’,把地盘划回给四川,只是改变隶属关系,仍然称呼为建昌府、建昌卫。到了洪武25年6月废建昌府,把建昌卫升级为二级军区,叫‘建昌军民指挥使司’。该地的指挥使、蛮、驿曾经叛乱过,被蓝玉等人镇压,到明朝灭亡时,该军区被张献忠所攻陷。《明史》中,出现过一个称呼为‘建昌整饬兵备道’,可以认为这类似于今天的‘某某预备役师’。还有一个地方,‘建昌土卫,洪武十五年置,万历后废’。洪武27年6月,明政府在这里增设了一个”建昌前卫指挥使司”,到万历三年被废除。后来清朝还设立过‘建昌上南道’、‘建昌镇’(相当于旅,不是现在的乡镇的意思),驻西昌。这个建昌道到民国曾经恢复过,它的地盘很大,包括西昌等28个县。综合这些情况可以知道,在明朝孝宗时候,这里只有中央和土司的军事单位,没有建昌州、府、县。查阅档案,发现明朝四川的行政区划上也没有建昌,与之完全吻合。所以,这个地方没有可能被分封给张延龄做‘建昌侯’封地。2、江西建昌府唐抚州地,南唐置建武军。宋改曰建昌军。元改建昌路,明初改肇昌府,不久就改为‘建昌府’,直到民国被废,首府在今天的南城县,它包括了新城、南城等五县,同时设置有‘建昌千户所’(建昌守御所)。现在南城县县城还叫‘建昌镇’。不过这里当时封给了‘荆王’、‘益王’。永乐二十二年建荆王府。正统十年迁於湖广蕲州。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这里建造‘益王府’,第一代益王是当时皇帝明宪宗的三儿子朱祐槟,就是孝宗的弟弟。这个益王家族,爵位一直没有削除过,直到崇祯14年,徐汧还被崇祯派遣”奉使益王府”,调查当时的这一任的益王‘不法’的情况,不久益王‘起兵’抵抗李自成势力。综合以上情况,建昌府在明孝宗的时代,还是‘益王’封地,朝廷不至于让张延龄同皇弟朱祐槟抢地盘。3、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西元104年设置,是汉朝海昏县地,南朝宋的时候,海昏被分拆和并入建昌,元朝升格为建昌州,明朝初始就被降为建昌县,属于江西南康府,直到1914年才改叫‘永修县’。现在的修河当时叫建昌江。我认为,1492年,明孝宗分封张延龄担任‘建昌伯’、1503年做‘建昌侯’,封地应该就在这里。4、其他能够找到的‘建昌’另外历史上还有这几个建昌县:南朝宋、南齐在今天四川成都北设立,时间不长。南齐还在湖北旧襄阳府境内设置过一个建昌县,不过很快就消失了,没留下多少记录。南朝梁也增加过一个建昌县,到了陈朝就被废弃了,地点在今湖南辰溪县西北,时间大约50年。东晋的时候,西魏国还在甘肃文县西南弄了一个‘建昌县’,到了隋朝就改名叫‘长松县’了。清朝乾隆时期,在直隶朝阳府设置过一个建昌县,不久就废止了。民国的时候改为凌源县,解放后,又重新在热河省设立,辗转到今天,已经归属于葫芦岛市。它先后隶属河北、热河、辽宁。值得一提的是,这地方在河北省凌源县东北二百里,旧有都司千总把总(东路副总兵)驻守,叫‘建昌路营’或者‘建昌营’,别小看它,它在1568年开始设置(该营设立之初,张延龄就被杀22年了),管理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山海关四路。后来戚继光、袁崇焕都在这里驻兵抵御西北少数族入侵。越南(当时叫‘安南’)有个建昌府,是明成祖五年所设置的,但是早在宣德年(1426-1435年)间就被越南自己占有了,地点‘在今越南东京东南二百里’。这几个地方有可能被分封。但是这几个地方在时间上,完全失去了可能性。另外,四川还有个小地名叫建昌坝,在雷波县中山坪,1864-1867年在这里开采铜矿。这个就直接排除。
明朝时建昌是现在的哪里如题 谢谢了
明朝有这么几个建昌,我们分别来辨析一下,不知道你问的是哪一个 1、四川建昌 这本来在汉朝属于‘邛都国’,汉武帝设置为‘越嶲郡’,唐朝叫‘嶲州’,唐懿宗的时候被‘蒙诏’( 蒙雟诏)的势力所占领,他们自己被称呼为‘建昌夷’,所以地名改叫‘建昌府’、‘建昌郡’。直到元朝在这里设置了‘建昌路’,明朝改为‘卫’(小军区),具体地点在今天的四川西昌县。当时它还包括了今天云南中道西北部的地盘,当时气候非常恶劣,地势险峻,瘴疫较多。 洪武15年正月,这个地盘在收回后,先是从四川划给云南,称呼为建昌府,同时设置了一个‘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建昌卫)。10月就罢‘宣慰司’,把地盘划回给四川,只是改变隶属关系,仍然称呼为建昌府、建昌卫。 到了洪武25年6月废建昌府,把建昌卫升级为二级军区,叫‘建昌军民指挥使司’。该地的指挥使、蛮、驿曾经叛乱过,被蓝玉等人镇压,到明朝灭亡时,该军区被张献忠所攻陷。 《明史》中,出现过一个称呼为‘建昌整饬兵备道’,可以认为这类似于今天的‘某某预备役师’。 还有一个地方,‘建昌土卫,洪武十五年置,万历后废’。 洪武27年6月,明政府在这里增设了一个”建昌前卫指挥使司”,到万历三年被废除。 后来清朝还设立过‘建昌上南道’、‘建昌镇’(相当于旅,不是现在的乡镇的意思),驻西昌。这个建昌道到民国曾经恢复过,它的地盘很大,包括西昌等28个县。 综合这些情况可以知道,在明朝孝宗时候,这里只有中央和土司的军事单位,没有建昌州、府、县。查阅档案,发现明朝四川的行政区划上也没有建昌,与之完全吻合。 所以,这个地方没有可能被分封给张延龄做‘建昌侯’封地。 2、江西建昌府 唐抚州地,南唐置建武军。宋改曰建昌军。元改建昌路,明初改肇昌府,不久就改为‘建昌府’,直到民国被废,首府在今天的南城县,它包括了新城、南城等五县,同时设置有‘建昌千户所’(建昌守御所)。现在南城县县城还叫‘建昌镇’。 不过这里当时封给了‘荆王’、‘益王’。 永乐二十二年建荆王府。正统十年迁於湖广蕲州。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这里建造‘益王府’,第一代益王是当时皇帝明宪宗的三儿子朱祐槟,就是孝宗的弟弟。 这个益王家族,爵位一直没有削除过,直到崇祯14年,徐汧还被崇祯派遣”奉使益王府”,调查当时的这一任的益王‘不法’的情况,不久益王‘起兵’抵抗李自成势力。 综合以上情况,建昌府在明孝宗的时代,还是‘益王’封地,朝廷不至于让张延龄同皇弟朱祐槟抢地盘。 3、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 西元104年设置,是汉朝海昏县地,南朝宋的时候,海昏被分拆和并入建昌,元朝升格为建昌州,明朝初始就被降为建昌县,属于江西南康府,直到1914年才改叫‘永修县’。现在的修河当时叫建昌江。 1492年,明孝宗分封张延龄担任‘建昌伯’、1503年做‘建昌侯’,封地应该就在这里。 河北省凌源县东北二百里,旧有都司千总把总(东路副总兵)驻守,叫‘建昌路营’或者‘建昌营’,别小看它,它在1568年开始设置(该营设立之初,张延龄就被杀22年了),管理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山海关四路。后来戚继光、袁崇焕都在这里驻兵抵御西北少数族入侵。 越南(当时叫‘安南’)有个建昌府,是明成祖五年所设置的,但是早在宣德年(1426-1435年)间就被越南自己占有了,地点‘在今越南东京东南二百里’。 麻烦采纳,谢谢!
张延龄的关于张延龄的社会关系
1、 张延龄的父亲张峦张峦,是当时‘敬皇后’张氏的父亲,也是张延龄的父亲。妻子就是金氏。在弘治四年(1491年)封寿宁伯。同年张皇后生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子,进为寿宁侯。第二年张峦去世,封赠‘昌国公’。儿子张鹤龄继承担任‘寿宁伯’,后来也升‘寿宁侯’、‘昌国公’,另一个儿子张延龄为建昌伯、建昌侯。直到1529年,两兄弟都被削除爵位。1532年鹤龄下狱死,1533年延龄长系狱13年。张峦被封爵的时候,尚书王恕就上书孝宗,认为这违背了规矩,可是主管的礼部尚书徐琼却没有支持王恕。因为徐琼的小妾是张峦的女儿,皇后和张延龄的姐妹。皇后生女儿早夭,居然按照‘悼王’的规格丧葬,这是徐琼不坚持原则,坏乱规矩的地方。--采自《万历野获编》卷五。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八册说:孝宗又欲封张后弟张延龄伯爵,命大学士刘吉撰诰。刘吉说,尽封二太后(周后、王后)家子弟才可。孝宗不悦,命刘吉致仕,仍封张延龄为建昌伯。弘治十六年(1503年),张峦的儿子张延龄也由建昌伯进爵,担任建昌侯。张峦开始在地方读书,后来来到京城进了太学,‘起诸生,虽贵盛,能敬礼士大夫’,对待士大夫很友好。在1492年就去世了,后来女儿把寡居的母亲金氏接进了内宫。这个也很遭人非议,不过孝宗没有在意。2、 姐夫明孝宗朱祐樘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是一位励精图治的贤君,他在位18年,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1487年,他的父亲宪宗皇帝逝世。太子(二儿子)朱祐樘即位,改年号弘治,他就是孝宗弘治皇帝。他在位时裁抑宦官、传奉官及佞幸之臣;罢遣禅师、真人、佛子、国师;勤于理政,除了早晚朝,还对官员‘平台召见’,选用贤臣徐漙、刘建、李东阳、谢迁、王恕、马文升等人;任事比较民主,阁臣李东阳认为‘前所未有’,对臣下宽厚平和,极端关心官员,凡在京官员夜还,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令铺军执灯传送;孝宗在生活上也能注意节俭,不近声色。弘治元年(1488年),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臣卢思慎,曾对朝鲜的国王说: “先皇帝(宪宗)或于用人,间以私意,今皇帝(孝宗)则铨注登庸一出于正。又性不喜宝玩之物,虽风雪不废朝会,临群臣皆以丧服(居丧期间),惟祀天祭用黄袍,臣等慰宴时不奏乐,不设杂戏,劝花置于床上而不簪。大抵先皇帝弊政一切更张矣。”宪宗生前爱穿用松江府所造大红细布裁制的衣,每年要向那里加派上千匹。而这种织品,用工繁浩,名虽为布,实际却用细绒织成。孝宗当时还是太子,内侍给他送来新裁制的衣服。他说:用这种布缝制的衣服,抵得上几件锦锻衣服。穿它,太浪费了。遂谢而不用。他当了皇帝后,下令停止为皇宫织造此布;在武功方面,孝宗也有所建树。他击败土鲁番,收复嘉峪关以西的土地,经营哈密。孝宗还修缮长城,抵御蒙古。孝宗注重法治,弘治十三年(1500年)制定《问刑条例》。十五年,总结汇编《大明会典》。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七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6岁,十月十九日葬于泰陵。实际上他是生了小病,高御医却拿错了药,导致皇帝很快病死。《明史》中称他”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他治理朝政上很有作为,同时他一生中只娶一个皇后,是中国所有的皇帝中惟一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帝王。而且夫妻“同上起居,如民间伉俪”这就足以让人们称道了。3、张延龄的皇后姐姐张氏——史书记载根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她先做太子妃,同年宪宗死,当了孝宗的‘敬皇后’、‘孝康敬皇后’,1505年丈夫(孝宗)去世,立儿子武宗朱厚燳做皇帝,1510年被儿子封为‘慈寿皇太后’,儿子当了16年皇帝后死去,她命令弟弟张鹤龄迎立了嘉靖皇帝,嘉靖封她为‘昭圣康惠慈寿皇太后’,嘉靖20年,因为自己疼爱的弟弟张延龄被关押牢中已经8年,她在忧闷中去世。5年后,嘉靖居然杀了她弟弟,史书说嘉靖‘负心至此’。《孝宗实录》第四卷这样记录:成化23年十月丙子,遣襄城侯李瑾充正使,少保大学士刘吉充副使持节奉册宝册妃张氏为皇后。《武宗实录》卷70上,记载了她成为‘慈寿太后’的事:(正德五年十二月)丙午,恭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上徽号曰‘慈寿皇太后’……《明实录》中关于她的记录,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给我的感觉是,她是一位比较能干精明、通情达理、坚守爱情的女子,对人相对谦和,体贴下属,经常免‘命妇朝贺’。但却又很护犊,她护犊不是为了别人,只为自己的小弟张延龄,在她眼里,弟弟永远是个虎头虎脑的孩子,为之百般回护、到处救火。可以说这个弟弟拖累了她一生,而她又很纵容了这个小弟。站在张延龄的角度,正是姐姐姐夫的骄惯,反而害了他,让他走上不归路。——个人经历1497年,张鹤龄、延龄兄弟把皇宫当作走亲戚一样,非常随意,张鹤龄居然穿戴。太监何鼎(生前叫何文鼎)拿金瓜阻挡张延龄做坏事,还向皇帝提示鹤龄兄弟不法,皇后激怒孝宗,派李广去惩罚何鼎,居然把他打死了。后来很多人认为太监也有正直的,典范就是这个何鼎.史书记载何鼎过去曾经还立过战功的。1505年3月,孝宗去世前2个月,刑部侍郎李东阳上书,揭露张皇后俩个弟弟的坏事,皇后恼怒,唆使皇帝要杀了李东阳,幸亏皇帝回护他,只让他罚俸了事。10年后,曹祖因为儿子做张延龄的心腹家奴,儿子慢待自己,愤愦不已,于是上告张太后的俩个弟弟虐杀僧、奴,还有谋反等事情,查证后发现没有谋反的事情,其他属实。可是作为证人的曹祖,忽然死在牢里,有人怀疑可能是慈寿张太后下了手。此后多年,大臣都反映过张鹤龄、延龄兄弟的不法,都碍于太后的心情,未得到严惩,武宗、世宗多次想处治他们,直到太后死后五年,杀了张延龄。历史上太后的弟弟张鹤龄干了些什么呢?根据记载,张鹤龄1492年继承父亲的‘寿宁伯’,后来升‘寿宁侯’,嘉靖初,升‘昌国公’。他主要是同周太后的弟弟‘长宁伯周彧’抢庄田,以至于家奴上街群殴,还招纳无赖,为非作歹,确实非常骄横,这是当时外戚的通病,《明史》上记录的还有定国公徐光祚子、外戚玉田伯蒋轮、昌化伯邵蕙等家人都是作威作福的。孝宗曾经深夜里单独留下他在宫中,敦敦教导,他以头触地,表示悔过,以后逐渐收敛。在外甥明武宗(正德)一朝16年都平安度过,到了1529年,他被嘉靖皇帝削除封爵,‘革昌国公张鹤龄爵,降南京锦衣卫指挥同知,带俸闲住’。1533年被抓,当时在牢狱中死去。兄弟俩都有文化,曾经在嘉靖九年六月,皇帝派遣‘昌国公张鹤龄茂陵’、嘉靖十一年十月遣建昌侯张延龄祭献陵。张太后嘉靖20年死,死后很凄惨,直接合葬进泰陵,但是没有进祖庙,‘昭圣皇太后神主未袝庙’(袝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太后之死,世宗嘉靖皇帝或许觉得又高兴,又惭愧,又恼恨。嘉靖21年正月,皇帝为此还闷闷不乐地免去文武群臣及四夷朝贡的道贺。4、张延龄亲属及其他关系延龄的女儿嫁给第六十三代衍圣公孔贞干。孔贞干(1522-1559年),字用济,号可亭,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世袭父亲孔闻韶(1482-1546年)的衍圣公。因为张延龄1533年已经被朝廷逮捕,关进牢狱13年,最后被处斩,其家族已经衰弱。此时他仍然迎娶了张延龄的女儿。这个孔贞干的母亲是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的女儿。李冬阳可以说是一个比较不好评价的人物。他是个贤臣、名士,又曾经泄露机密给刘瑾,因而害死了很多朝臣,早先也是他告发张延龄兄弟。延龄的外甥是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燳,他对张延龄没有特别的照顾,正德10年曾经亲自下令查处两个舅舅,只是当时证人被人毒死,最后没有办法处罚张氏兄弟,不过这更积累皇帝对张家的愤怒。新皇后张氏很听“敬太后”张氏的话。就在正德10年,延龄、鹤龄被捕,张皇后就在愤怒的武宗跟前吹风,为太后的弟弟张家兄弟讨宝,正德皇帝立即勃然大怒,认为她为‘十恶’的张氏遮掩,废黜了她的皇后地位(正德13年,1534年正月)。当然也可能皇帝以前,也曾经积累了对皇后的不满,但是这也看出这两代皇后不懂政治。张延龄有个姑父叫沈椿,嘉靖15年,沈椿正好是刑部主事,张延龄被捕受审,他予以回护,被查办。名臣泉州晋江人蔡克廉(1511—1560年)字道卿,号可泉。他宽宥建昌侯张延龄、昌国公张鹤龄,被连累,被贬谪任广德州同知等,后擢升累至户部尚书。《万历野获编》第五卷记录有延龄的姑父徐琼,任礼部尚书。该书又记载沈禄、高禄(疑与沈禄是一人)、祝祥、张岐等张延龄亲属的故事。“京师人沈禄,由举人授通政司经历,其妻为寿宁侯张峦妹,敬皇后姑也。孝宗登基,以椒房恩泽,传升为通政司右参议。寻进通政,再进本司使,后为礼部右侍郎,卒赠礼部尚书”。“弘治五年,通政司经历高禄,傅升本司参议,吏部尚书王恕,执奏不允。至弘治十一年九月,又升本司通政使。禄由举人,亦寿宁侯张鹤龄之妹夫也(疑为‘寿宁侯张峦’之误)”。“又弘治十二年,湖广按察司佥事祝祥,因母老乞改京职,以便侍养,吏部奏请以原官改山东河南,中旨改为尚宝司卿。祥由成化十一年进士,亦寿宁侯姻戚也。当时张氏恃恩恣横,其姻戚奋自科目者,尚无耻如此,若右列不可胜纪矣!”“又御史张岐,乃昌国公张峦之弟,中宫亲叔也,以进士起家,亦傅升佥都御史”。大学士张孚敬多次回护张氏兄弟,还写了一本书《谕对录》,所有奏议都在围绕张氏兄弟的这些事情,请示正德皇帝开恩,所以保护了张氏兄弟多年没有被处斩,在牢里关押了10多年。《明史·徐申传》说,徐申,昆州(今江苏)人,字周翰,嘉靖中由乡举累官刑部主事。张延龄(孝宗张皇后之弟)系狱,提牢主事不令入狱,置别所;继任者益宽释之,去刑具,通家人出入。狱囚刘东山上告延龄有不轨谋,帝怒,命执先后提牢主事三十七人,付诏狱搒掠,申与焉,帝命杖之廷,尽谪外任。申既谪官,不赴,归里优游啸咏为乐。严嵩与张延龄是转折的亲属关系。衍圣公都与严嵩有着深厚的交谊:六十二代衍圣公孔闻韶(1482-1546年)与严嵩年龄相若,平时曾有文字交,他死后的“墓志铭”也是严嵩所作;六十三代衍圣公孔贞干的袭爵手续是严嵩主持办理的;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还是严嵩的孙女婿。当时,张氏兄弟侵夺田地,横行不法,确实很失人心,大臣上书不少,同时也有些大臣为他们辩护。最终张鹤龄死在牢中,张延龄最后被斩西市,家人四散奔逃。这年是1546年,距今450年。在北京,现在还有几个地名,据说也是他们家族活动地,因而留下的痕迹,在北京叫做”尚勤胡同”,尚勤,就是”上亲”,皇上的小舅子啊。其他类似的传说也在北京在网络上偶尔翻翻,发现一段奇特的关于张延龄家族的文字:在河北、山东交界一带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为人机智贤明,曾辅佐孝、武两帝成政事。而其两兄弟张延龄、张鹤岭却仗皇亲横行乡里。张皇后死后,在位的明世宗将其全家抄斩,部分子孙四散逃跑,为便于以后相认,他们按逃跑的方向由张姓分成了东南西北四个姓氏,所以也有“东南西北本姓张”之说。
张太后把嘉靖扶上皇位,为何嘉靖用一场冤案把她逼死?
因为嘉靖皇帝的生母不被张太后所待见,而且张太后与嘉靖皇帝是政治斗争关系,因此嘉靖帝对张太后很不满,最终逼死了张太后。张太后的丈夫正德帝没有子嗣和兄弟,因此只能找堂弟来继承皇位,这个堂弟也就是嘉靖皇帝,让嘉靖皇帝继位的也是内阁大臣,而不是张太后的意思,因此嘉靖皇帝其实并不觉得张太后是自己恩人。嘉靖帝是正德帝的堂弟,因为要继承皇位,因此等同于过继给了正德帝。原本是兄弟,如今成了父子,这让嘉靖帝很不满,他认为自己有亲生父母,却要认别人为父母,因此很不痛快,更何况张太后原本是自己嫂嫂,突然成了自己母后,嘉靖皇帝更不乐意了。嘉靖皇帝决定把自己母亲接进来,张太后百般阻挠,她认为嘉靖帝母亲不配入宫,因此惹恼了嘉靖帝。嘉靖皇帝的生母入宫后也不得张太后待见,于是嘉靖帝直接把自己母亲尊为太后,将张太后降为皇伯母,由于嘉靖皇帝大权在握,张太后也无可奈何。除了出身问题外,张太后与嘉靖皇帝的权力斗争也是嘉靖帝容不下张太后的原因之一。张太后作为太后,嘉靖帝作为先帝继子,嘉靖帝认为张太后或许有让自己成为傀儡皇帝的意思,所以在嘉靖皇帝大权在握后,才会一步一步逼迫张太后。张太后当时的家人仗着自己的国舅身份四处行凶,后来张太后被降位,这两位国舅地位自然一落千丈,然而他们不思悔改,反而是继续横行霸道,后来有人告发他们曾有谋反之心,嘉靖皇帝都不过问直接定罪,张太后百般求情也没用,于是不吃不喝,慢慢地饿死了。
一个被踹死,一个被抽死,一个被烧死,嘉靖帝的3位皇后为何结局都如此悲惨?
因为嘉靖帝生性其实暴躁,不允许妃子有一点点的反抗,三位皇后就是因为发了一下脾气,说了几句抱怨的话,就被嘉靖帝害死了,可见,她们作为嘉靖帝的妃子,也是可怜之人啊。第一位皇后是陈莲,她出生在书香门第,温柔而且又贤惠,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嘉靖帝对她是挺满意的,但是就因为她发了一下火,就被踹死了。那个时候,本来陈莲跟嘉靖帝关系是很好的,而且陈莲怀孕了,但是就是因为在一次的交谈中,嘉靖帝摸了一下妃子张顺妃的手,顿时陈莲很生气,就摔了杯子,很生气就走了,嘉靖帝简直比她更生气,上去就是一脚,直接把陈莲踹流产了,就这样,陈莲就死了。第二位就是张顺妃啦,本来她就见证了陈皇后是怎么死的,所以小心谨慎,但是还是因为一句抱怨的话,被嘉靖帝用鞭子抽死了。那时候嘉靖帝非常喜欢道术,所以就经常组织后宫的妃子还有宫女穿上道袍,来举行各种的祭祀活动,张皇后呢,也是一时的挑剔了吧,就嫌弃了一下嘉靖帝给她的道袍,发了几句牢骚,抱怨了一下,没想到的是,抱怨的话就这样传到了嘉靖帝耳中,惹得嘉靖帝很生气,就把她给抽死了。第三位皇后是方妃,她是因为害死了嘉靖帝喜欢的端妃,宫内着火,嘉靖帝不让人去救她,然后她才被活活烧死的。端妃是嘉靖帝后来非常喜欢的一位妃子,但是方妃却陷害她,把她害死了,那天,方妃的寝宫也不知道为什么着火了,宫里面的人去灭火,但是被嘉靖帝阻止了,所以方妃就这样被烧死了。我觉得,作为嘉靖帝的妃子真的挺可怜的,嘉靖帝脾气太暴躁了,连怀孕的陈皇后都能一脚踹死,可想而知,他是有多狠心了。
上海市历史简介
上海市历史简介:上海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春秋时期的上海,属吴国,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属越国,后属楚国。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别称“申”就源出于此。上海的另一个别称“沪”,源于“沪渎”,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捕鱼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个地名,这一带被称为“沪渎”。“上海”这一名称的真正由来始于宋代,当时的上海,已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在今外滩至十六铺的黄浦江中,它的西岸有个上海镇,这些便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元代的上海镇已有很大的发展,并设立了市舶司。此后,上海镇又升格为上海县。明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1843年,在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之后,美国在上海设立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上海设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上海实际上被划分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后100多年里,上海成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钱财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险家的乐园”之称。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收回。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经过上海历届政府与人民长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设,上海成为新中国的重要的工商业基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仍为中央直辖市。上海市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扩展资料:上海,春秋属吴国 。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曾是楚春申君黄歇的封邑。秦汉及以后先后属会稽郡、吴郡,分属海盐、由拳、娄县诸县。唐天宝十载(751年),吴郡太守奏准设立华亭县,上海地区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华亭县辖境约今上海地区吴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团一线以西地区。北宋时期,上海大陆地区分属华亭县和昆山县,崇明地区属海门县。宋熙宁十年(1077年),设上海务。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县,上海地区始有两个独立行政区划。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府,次年改称松江府,仍置华亭县隶之。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县立,辖于松江府。上海县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青浦县大部、闵行区大部、浦东新区大部和南汇县。元代后期,上海地区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华亭、上海2县。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属华亭、上海、青浦3县,苏州府所属嘉定、崇明2县,金山卫。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松江府华亭(治所)、娄(与华亭共用府城)、上海、青浦、奉贤、福泉、金山、南汇8县,太仓州嘉定、宝山2县。嘉庆十年(1805年),上海地区基本形成10县1厅的格局,有松江府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7县及川沙抚民厅,太仓州嘉定、崇明、宝山3县。嘉庆十五年(1810年)缩存600平方公里,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浦东新区大部、闵行区大部。县城为原南市区人民路、中华路环线内区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道光二十五年上海县洋泾浜以北一带划为洋人居留地,后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以虹口一带划为美租界。道光二十九年以上海县城以北、英租界以南一带为法租界。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英美公共租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又改称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此后,租界多次扩大。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外国的船只从外洋直溯而上,1845年英国殖民者首先在上海县境域划定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要求划定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租界。至此,上海市区划分为不同的管辖区,苏州河以北老闸(宋代建)和新闸(清代建)一带因大量贫苦农民的流入,逐渐兴起,形成北市。1810年清政府颁发《城乡自治章程》,上海县合城南境、老闸、新闸、江境庙区域为上海城;另设蒲松镇、东泾镇及12乡。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裁松江府、太仓州,上海地区属江苏省,有上海、华亭(后改名松江)、嘉定、宝山、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崇明等10县。1914年,江苏省划分为沪海等5道,其中沪海道驻上海县,辖今属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汇、青浦、奉贤、金山、川沙、嘉定、宝山、崇明等县以及今属江苏省的海门县。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为淞沪市。同一年发生了“五卅运动”。1927年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6年孙传芳督江苏省,成立淞沪商埠,分全境为上海、闸北、浦东、沪西以及吴淞5区。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的大上海计划,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扩大市区范围包括上海、宝山县的一部分,设立17个区,而上海地区各县则仍属江苏省,从此上海市与上海县分离。城市范围东达浦东,西至静安寺、徐家汇,南趋龙华,北达宝山路底。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成立,直辖于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辖市一级建置。1928年春,上海特别市宣布租界为特别区。7月,接收上海县属上海(沪南)、闸北、蒲淞、洋泾、引翔港、法华、漕河泾、高行、陆行、塘桥、杨思和宝山县吴淞、殷行、江湾、彭浦、真如、高桥等17市乡,为上海特别市的实际境域,面积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并改17市乡为17区,上海始有区一级建置。上海地区的上海、嘉定、宝山、松江、川沙、青浦、南汇、奉贤、金山、崇明10县仍隶属江苏省。1930年7月,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变。1937年8月,中国在上海发起“淞沪会战”。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次年12月,江苏省川沙、南汇、奉贤、崇明、宝山、嘉定等县和上海县浦西地区划归汪伪上海市政府管辖。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伪国民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1945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历时百年的上海租界结束。1945年8月,上海市仍为战前17个区和特别区。1947年上海市面积617.95平方公里。1948年12月上海市划分为30个区。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设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新成、江宁、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杨浦、榆林等20个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洋泾、真如、高桥等10个郊区。同时,上海的郊县划入苏南、苏北行署,后由江苏省管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仍为中央直辖市。上海市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1956年经过行政调整,上海市辖区减为18个,辖15个市区和3个郊区。1958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将江苏所属上海地区的郊县划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辖黄浦、邑庙、蓬莱、卢湾、徐汇、长宁、普陀、闸北、新成、江宁、虹口、提篮桥、杨浦、榆林等14个区,浦东、嘉定、宝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贤、南汇、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个县,总面积达6340.5平方公里,比建国初大十倍以上。1960年1月,撤消邑庙、蓬莱设立南市区,有12个区和11个县。1960年3月,浙江省舟山县嵊泗人民公社划属上海市。1961年上海市辖12区、10县。1962年嵊泗又划归浙江省。1964年,撤消闵行区与吴淞区,此后上海保持了10个区和10个县不变达10余年之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0、1981两年,再置吴淞区与闵行区。1988年,撤消吴淞区和宝山县改为宝山区。1992年,撤消嘉定县,设立嘉定区。为进一步改革开放,1993年撤消川沙县,将其境域与黄浦、杨浦、南市的浦东地区和闵行的三林乡合并设立浦东新区。同年,撤消上海县和闵行区,组建新的闵行区。1995年,上海市辖浦东新区、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南市、卢湾、静安、宝山、闵行、嘉定等14区和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县,有106个街道、208个镇、10个乡和3590个居民委员会、2986个行政村。面积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218.65平方公里、水面积697平方公里。20世纪末,松江县、青浦县和金山县也改为区。2000年南市区划入黄浦区。2001年1月奉贤县、南汇县撤县建区。2009年为了更好的开发浦东地区,合理配置地区经济与社会资源,综合优化总体布局,促进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撤南汇区、浦东新区,组建新的浦东新区。2011年6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行政区划调整,同意撤销黄浦区和卢湾区建制,组建新的黄浦区。 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宣布,静安区与闸北区正式合并,组成新的静安区。 2016年7月22日,上海市下辖的唯一一个县——崇明县撤县设区,改制为崇明区,此标志着上海市告别下辖县,全市至此形成下辖16个市辖区的新局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海
上海的历史
上海的历史:上海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春秋时期的上海,属吴国,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属越国,后属楚国。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别称“申”就源出于此。上海的另一个别称“沪”,源于“沪渎”,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捕鱼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个地名,这一带被称为“沪渎”。“上海”这一名称的真正由来始于宋代,当时的上海,已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在今外滩至十六铺的黄浦江中,它的西岸有个上海镇,这些便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元代的上海镇已有很大的发展,并设立了市舶司。此后,上海镇又升格为上海县。明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1843年,在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之后,美国在上海设立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上海设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上海实际上被划分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后100多年里,上海成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钱财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险家的乐园”之称。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收回。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经过上海历届政府与人民长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设,上海成为新中国的重要的工商业基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仍为中央直辖市。上海市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扩展资料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沪杭甬大湾区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G60科创走廊核心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市地处东经120°52′至122°12′,北纬30°40′至31°53′之间,面积6340平方公里,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上海境内缺乏金属矿产资源,建筑石料也很稀少,陆上的能源矿产同样匮乏。70年代以来开始在近海寻找油气资源,在多口钻井中获得工业原油和天然气。据初步估算,东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储量约有60亿吨,是中国近海海域最大的含油气盆地。附近的南黄海,经过调查和勘探,也发现油气资源,估算有2.9亿吨储量。东海海水中化学资源丰富,在长江口浅海底下,还发现一些矿物异常区,有锆石、钛铁砂、石榴石、金红石等重要矿物。上海市境内天然植被残剩不多,绝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天然的木本植物群落,仅分布于大金山岛和佘山等局部地区,天然草本植物群落分布在沙洲、滩地和港汊。栽培的农作物共有100多个种类,近万个品种。蔬菜多达400多种,居全国之冠,瓜果和观赏花卉品种也很多。上海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太湖流域东缘。境内河道(湖泊)面积约500多平方公里,河面积率为9%~10%;上海市河道长度2万余公里,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公里~4公里。上海市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27万人,相比2014年末减少10.41万人。统计显示,2015年末上海市户籍常住人口1433.6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相比2014年末,外来常住人口减少14.77万人,同比降幅为1.5%。参考资料:上海-百度百科
上一篇:张亚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