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再说长江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3-10 07:28:55编辑:阿旭

比较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

25集纪录片(陈铎、虹云解说)

1983年,中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描写长江和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记录片。该片于1983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开始面向中国观众播放,一共25集,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响。主题曲《长江之歌》也因为该片的播放而广泛传唱。该片在1983年度全国电视专栏节目评选中获特别奖。

《话说长江》在中国引起的反响是空前的,新华社在报道该片片引起的“长江热”时,曾经以《中国的〈话说长江〉热》为题,向国外播发了英文电讯稿,说“每到星期天的晚上,数百万中国人便坐到电视机前,收看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该片的播出引起巨大反响的另一个侧面是先后收到观众来信一万多封评论、批评建议的信,还有人寄来自己专门创作的以长江为题的绘画、书法和歌曲。当时有人盛赞该片是中国“激动人心的爱国画卷”,“知识的百科全书”。

主题曲《长江之歌》

目录
第一回 源远流长
第二回 巨川之源
第三回 金沙的江
第四回 四川盆地
第五回 岷江秀色
第六回 成都漫步
第七回 峨眉凌云
第八回 从宜宾到重庆
第九回 大足石刻
第十回 川江两岸
第十一回 壮丽的三峡
第十二回 长江第一坝
第十三回 荆江览古
第十四回 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第十五回 从武赤壁到文赤壁
第十六回 庐山独秀
第十七回 瓷都景德镇
第十八回 佛教圣地九华山
第十九回 飞红滴翠记黄山
第二十回 古城南京
第二十一回 历史名城扬州漫话
第二十二回 镇江三山
第二十三回 太湖平原
第二十四回 黄浦江畔
第二十五回 走向大海


长江之歌 的作者的简介

手捧当年的获奖证书,胡宏伟感慨万千。王江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小溪”让“大江”潮起——《长江之歌》词作者胡宏伟披露获奖珍闻

《前进报》记者 任旭

20多年前,中央电视台播出了25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其优美大气的主题歌《长江之歌》,深深镌刻在几代人的脑海中。今年7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的开播特别节目《以长江的名义》,这首脍炙人口的《长江之歌》再次打动了观众们的心。近日,笔者采访了歌曲的词作者、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文工团副团长胡宏伟,听他讲述创作《长江之歌》歌词的难忘往事——

1984年元旦,东北沈阳市。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将一张明信片投入路旁的邮筒里。卡片上的字迹清秀,总共不足200字,像是一首诗,更像是一段歌词。

这年的3月中旬,年轻人被请到了中央电视台。原来,他那张明信片上的作品参加《话说长江》的歌词征集,从4583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被选中了,但那时他本人对这一切还一无所知。24日晚,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内,《话说长江》专题音乐会的主持人陈铎和虹云走到台前,神秘地说:“可以告诉大家,现在主题歌的词作者就在演播室里,就在你们之中。不过,到此时此刻为止,他自己还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中选了呢!”陈铎和虹云在众人急切的目光里,不紧不慢地向观众席走去。他们在一个身穿军装的年轻人面前停了下来,说:“词作者就是这位年轻的军人——胡宏伟同志!做一下自我介绍吧!”刹那间,照相机、录音话筒、录像机都凑了过来。

『�晡跋匀灰坏憔�褡急付济挥校�痴堑猛ê臁>驮诟詹牛��挂晕��獯蔚缡犹ㄑ�胨�词侨盟�磁醭〉摹K�踔敛虏猓�窠钡挠Ω檬悄衬趁�遥�蛘呤悄衬尘幼≡诔そ�呱系娜恕K�锾蟮厮盗艘痪洌骸拔沂巧蜓艟��栉柰诺拇醋髟薄!焙缭菩α耍�鸦巴驳莸剿�淖毂撸骸昂�晡巴�荆�蠹铱隙ǘ枷胫�溃��耸贝丝逃行┦裁锤邢耄俊薄拔颐皇裁醋急福�蝗缙淅春恰N蚁衷诘男那椋�蚋霰确桨桑�拖褚惶醺崭兆叱錾焦鹊男∠��吹酱蠼�摺U饫锏拇蠼�皇侵副鸬氖裁矗�褪窃谧�睦锨氨埠湍昵岬耐�校�约按丝陶��诘缡踊�昂臀颐且煌�劭赐砘岬那��蛲虻墓壑凇!?

就在这一天后,随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动人歌声,胡宏伟的名字也为亿万国人所熟知。

胡宏伟的作品在这次征集活动中荣获了最佳创作奖。一些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按照通常歌曲的创作顺序,都是先写词再作曲,而这次则正好相反,创作难度颇大。而胡宏伟的这件作品虚实相间,充满诗情画意,与《话说长江》主题歌优美的旋律完全吻合,令人赞叹。评委称赞,歌词作者眼中的长江变成了一条有生命的河流,一条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相交融的河流,一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着无穷活力的河流,歌唱了各族儿女对长江的深情,歌唱了历史长河与它的青春活力,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许多人甚至都想了解一下,胡宏伟是何许人,跟长江到底有什么渊源?对此,胡宏伟说一切都缘于他和长江有一个“约会”。

那是1981年秋,胡宏伟去江南采风。坐着火车,行进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时,看到长江的宽广,看到翻滚的浪花,创作的激情猛烈地冲击着他的心扉。“当时,我想到了长江遥远的源头,想到了长江已奔流了千万年,心头涌上来两句词:‘你从雪山走来,你从历史走来。’但再往下便没词了。长江太博大了,她就像中华民族的母亲,养育了世代中华儿女,需要多长的诗篇才能倾诉自己对她的爱啊!”匆匆一别,胡宏伟怅然若失,心中满是对伟大母亲的“欠债”之感。

幸运的是,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话说长江》,胡宏伟成了节目的“铁杆”观众。通过这部电视片,胡宏伟对长江的了解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深刻,创作灵感也就如水流泉涌:“我记起片头的第一个画面是冰川滴下的水珠,之后是奔涌的江水,于是有了第一句‘你从雪山走来’;片尾中浩瀚的长江口,又让我想起了‘你向东海奔去’;还有长江三峡的落差造成江水汹涌澎湃,正是‘惊涛是你的气概’。”酝酿了两天后,胡宏伟一口气写下了两段共18句歌词。

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长江之歌》不但迅速唱遍大江南北,更在海外华人间传唱不衰。而获奖后的胡宏伟更加痴情于创作,多年来,他的作品荣获全国、全军各种创作奖共200余次。前不久,他创作的《和谐花园》被定为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会歌,《你我他,快参加》成为惟一一首2008年奥运志愿者题材的获奖歌曲。他说,追赶时代的脚步,人就不会老,火热的生活是他不竭的创作动力和源泉。


再说长江解说词

  再说长江解说词
  第一集大江巨变

  这是20多年前,一部史诗般的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中的影像。拍摄者将镜头对准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纪录下与它有关的神奇自然、厚重人文和长江流域人们的生存状态。20世纪80年代,一个将改变中国人生活的时代正在到来,时代变迁的急促脚步成为《话说长江》中最具历史张力的影像。1983年《话说长江》播出,产生了一个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当年的报道这样描述:每到星期天的晚上,数百万中国人便坐到电视机前,收看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对于当年的人们来说,这是一次影像的盛宴。更为重要的是,这条巨大的河流带给他们澎湃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一个个难忘的画面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时代印记。通过电视荧屏,中国人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流淌了亿万年,养育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母亲河的真实容颜。这部长达25集的系列节目来自4000多分钟的电影胶片素材,鲜活画面的背后是历时整整一年的艰辛拍摄。1981年,一代电视人开始了这次盛况空前的拍摄,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两岸。之后,一部在中国电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脱颖而出。
  2004年,距离《话说长江》播出整整20年后,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沿着长江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拍摄,这是对20年前脚步的追寻。某种意义上,这是跨越不同时空的同一次纪录。20年,历史中的短暂一瞬,而对于世纪之交的长江,却充满沧海桑田的意味。它的背后,是一个巨变的中国。20多年前留下的画面中,长江上这些险峻的峡谷,令人想到了古诗中关于蜀道的描述。峡谷居民搏命般的水上生活,带着远古的血性和豪气。而在流域的另一些河段中,富于现代色彩的水利工程已初露端倪。20世纪80年代,长江边的城市中已出现这些规模巨大的楼群。时尚,开始成为大多数人的新鲜话题。这些情景,仍然深深地映在许多人的脑海中。甚至,每一个细节都会令人感动。来自20多年前的面孔、表情和动态,让我们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同时,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今天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这是属于每一个人的20年。从2004年起没,《再说长江》摄制组开始多方寻找当年镜头中的人物,他们的人生凝聚着20年长江流域,甚至整个中国变迁的历史。1982年,在长江上游的重庆,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竣工了,人们用罕见的隆重庆祝桥梁的落成。这一年,重庆孩子李曦11岁,居住在新大桥旁边的他成为桥上的第一个晨跑者。23年后,李曦和家人仍然居住在长江边,在桥上晨跑的习惯也一直保持下来。不同的是,这已是重庆无数新大桥中的一座。今天,重庆的跨江桥梁的数量,已超过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桥梁数量的总和。它们纵横南北、依山就水连接出一个巨大的都市。23年后,这个长江上游的城市已是中国最新的直辖市。如同当地的传统戏剧中的绝技一样,它在令人不可思议的高速中变脸。今天的重庆是另外三个中国直辖市总面积的2.4倍,重庆版图的翻新已缩短到每3个月一版。影像展示出这个城市魔幻般脱胎换骨的历史,这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城市,布满时间创痕、饱含生长能量。20年间的突变,已超出了重庆人想象力的极限。
  20年,在整个长江流域,对于居住在不同城市和乡村的许多人来说,生活的奇迹都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上海,长江入海口的国际大都市。100多年前留下的西式建筑和欧陆情调背后,城市的脊梁和肢体飞速延伸血脉贲张。上海人对时尚的追求在今天呈现出更丰富的形式。速度,刺激了上海人的灵感。现在,这仍是他们遵从的法则。20年,速度带来一座城市沧海桑田的诗意。上溯到六、七千年前,今天上海所在的地域还是茫茫大海。数千年间,长江水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形成长江流域这个巨大的冲积平原,这是上海最初的历史。现在,历史仍在长江与大海的交合中衍生。崇明岛这个由长江的泥沙堆积孕育的中国第三大岛屿,仍在以每年新增2万亩土地的速度增长。这些伸向大海的湿地,仿佛是长江生生不息的象征。
  在距离大海6000多公里外的地方,长江以另一种形式表达它的个性。仿佛从天而坠,狂野的水流带着初生的血性和莽撞,劈开山脉和峡谷一路浩荡东去。今天,以我们短暂的生命仍可观照这条亿万年的大河。长江流域,这些亘古造化的自然奇观,有着长江脱胎临界过程中所有的生命迹象。许多证据表明,200多万年前,人类的身影开始出现在这里,在孕育万物和人类的过程中,长江仍以各种方式呈现它最新的生命状态。周而复始、昼夜朝夕,如同我们每个个体生命的降临。20世纪80年代,在长江两岸许多人正在经历他们不同的人生阶段,而作为新中国历史中一个特定的时代,80年代却充满最原生的活力和状态。有着和这些孩子一般的天真和生动。此时,不论对于孩子还是他们的时代,一个富于能量的生活正在来临。那时,在长江两岸的许多地方,人们的身边发生着不同的事。一些重大事件成为长江历史中的重要标志。1983年,在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外,一场盛大的庆典活动被纪录下来。这一年,人们在长江上建成了第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葛洲坝。
  20多年后,在距离葛洲坝不远的长江三峡中,人们开始告别即将被淹没的家园,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正在这里进行。多达百余万的移民们将要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家园。今天,世界水利史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名词----三峡大坝。这座大坝给长江带来的不仅是山河巨变,更是一个民族的百年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个长江历史上最为宏大的文明壮举,带来中国人对长江文明源流的进一步探寻。14年前,随着大坝的动工,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也出现在三峡库区600多公里长的河段中。这是中国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层出不穷的出土文物与长江流域的众多考古发现默默呼应,成为古老长江神秘拼图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像飞鸟一样俯瞰长江和它怀抱中的神奇山脉、广袤大地时,脚下的许多时空密码仍是陌生而未知的。我们为何生活在这里?很久以来即使是这样的问题,也充满层层疑惑。一些来自地下的偶然发现使我们对长江的过去,满怀好奇和虔诚之心。一个世纪以来,好奇心和敬意带来考古学家对长江流域的一次次考古发掘。依据近20多年来石破天惊的发现,我们已经可以把大河上的人类生息故事回溯到2000年、3000年直至遥远的7000年前。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的先民也创造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辉煌文明。在另一些时间里,他们曾这样生活,这些男人和女人曾经种植和收获过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稻谷。最简单的原始材料被用于修造无以伦比的水利工程。青铜器和彩陶美玉来自它们主人对宗教的狂热和对精密工艺技术的掌握。山川日月、鱼蛇走兽使这些人的疑问充满想象力,信仰变得空灵而富于艺术精神。在河流的另一些地方,匠师们醉心于一种仪式般的体验,用清水和粮食酿出可以燃烧的液体。宗教、哲学、艺术、生活、战争、生存,这一切链接出长江先民曾被埋在土地下的一个个记忆片断。不少古老奇迹和生活仍然停留和流动在我们身边,它们同来自黑暗中的祖先秘密连缀着长江流域惊天动地的文明史。追溯使人相信,这条哺育自然万物的大江,也曾作为古老中国的文明之源而存在。
  汹涌狂暴或静流入歌,多少年来,长江有着它截然不同的状态和表情,但在它的种种表象背后,却是无限的生机。和世界上的许多文明大河一样,长江在带来洪水和泥沙的同时,也带来肥沃的土地。此后,田野上的牧歌年复一年。我们追寻长江孕育万物和文明之谜,这来自它那天造地设般的生命系统,像人体的经脉与脏器。对于长江,它们是纵横交错的支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与长江连接的湖泊包括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和洪泽湖,湖泊像肺叶一样通过经脉般的河流自如吞吐、存储、消涨着长江的水。这是多达700余条的支流、江湖相通和支流汇集的地方,产生出最早的鱼米之乡和人类居住所。居所日渐扩大,如同长江繁复的水系。不同的种族开始聚集,形成集镇、城市和国家,戏剧般的历史开始演绎。在已经过去的漫长的时光中,长江两岸平畴绿野、男耕女织、渔歌帆影北往南来。1982年,《话说长江》摄制组在长江下游拍摄下这条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运河中繁忙的景象使人依稀看到被长江水浸润的那些古老故事。20多年后,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在进行。工程的东路干渠将沿用运河的故道修建,古运河再获新生。“南水北调工程”三条线路的水源来自长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这是人类水利史上的壮举。从此,长江开始浸润着中国南北。然而,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长江从未泄露天机。人们膜拜的这些仿佛来自天外的水,渗透于他们周而复始的生存历史。而它的来源,却一直被蒙上浓重的神秘色彩。为了寻找长江的来龙去脉,中国人在长江沿线默默探索了2000多年。1983年,亿万中国人从《话说长江》的影像中看到了悬念千古的长江源头。在此之前的1976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到达各拉丹冬雪山的巨大冰川中,一条大江的身世方才水落石出。1976年的发现,使长江的长度第一次得到确认。数年后,通过《话说长江》,人们第一次感受到这条长达6380公里的大河带来的心灵震撼。横贯中国的长江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河。20多年前,曾创造中国电视收视奇迹的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将拍摄的脚步停留在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黄埔江边。这是《话说长江》中的部分影像,除了真实的感叹,主持人还在20年前的时空中想象着长江的将来。20年前的那次纪录同时成为长江和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标志。运用当时先进的胶片摄像机,拍摄者第一次为这条大河留下了有史以来最为翔实和完善的珍贵影像。这是历史中的瞬间,却是唯一的瞬间。数字成为这个瞬间最有力的表达方式。海拔5800米,行程半个中国,历时730余天,纪录影像55000分钟。2004年8月1日,这是最初的数字,这一天,中央电视台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长江探源拍摄活动。这只是为长江举行的最初仪式,此后,万里行程成为心灵的膜拜。运用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清影像设备,我们的视线穿越时间和大地,掠过城市和乡村随浩荡江水惊涛裂岸、水滴石穿。这是从一滴水开始的朝圣,正是这一滴水,开始了一条大江和我们的生命历程。


《再说长江》解说词有哪些?

  再说长江解说词
  第一集大江巨变

  这是20多年前,一部史诗般的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中的影像。拍摄者将镜头对准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纪录下与它有关的神奇自然、厚重人文和长江流域人们的生存状态。20世纪80年代,一个将改变中国人生活的时代正在到来,时代变迁的急促脚步成为《话说长江》中最具历史张力的影像。1983年《话说长江》播出,产生了一个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当年的报道这样描述:每到星期天的晚上,数百万中国人便坐到电视机前,收看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对于当年的人们来说,这是一次影像的盛宴。更为重要的是,这条巨大的河流带给他们澎湃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一个个难忘的画面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时代印记。通过电视荧屏,中国人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流淌了亿万年,养育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母亲河的真实容颜。这部长达25集的系列节目来自4000多分钟的电影胶片素材,鲜活画面的背后是历时整整一年的艰辛拍摄。1981年,一代电视人开始了这次盛况空前的拍摄,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两岸。之后,一部在中国电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脱颖而出。
  2004年,距离《话说长江》播出整整20年后,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沿着长江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拍摄,这是对20年前脚步的追寻。某种意义上,这是跨越不同时空的同一次纪录。20年,历史中的短暂一瞬,而对于世纪之交的长江,却充满沧海桑田的意味。它的背后,是一个巨变的中国。20多年前留下的画面中,长江上这些险峻的峡谷,令人想到了古诗中关于蜀道的描述。峡谷居民搏命般的水上生活,带着远古的血性和豪气。而在流域的另一些河段中,富于现代色彩的水利工程已初露端倪。20世纪80年代,长江边的城市中已出现这些规模巨大的楼群。时尚,开始成为大多数人的新鲜话题。这些情景,仍然深深地映在许多人的脑海中。甚至,每一个细节都会令人感动。来自20多年前的面孔、表情和动态,让我们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同时,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今天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这是属于每一个人的20年。从2004年起没,《再说长江》摄制组开始多方寻找当年镜头中的人物,他们的人生凝聚着20年长江流域,甚至整个中国变迁的历史。1982年,在长江上游的重庆,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竣工了,人们用罕见的隆重庆祝桥梁的落成。这一年,重庆孩子李曦11岁,居住在新大桥旁边的他成为桥上的第一个晨跑者。23年后,李曦和家人仍然居住在长江边,在桥上晨跑的习惯也一直保持下来。不同的是,这已是重庆无数新大桥中的一座。今天,重庆的跨江桥梁的数量,已超过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桥梁数量的总和。它们纵横南北、依山就水连接出一个巨大的都市。23年后,这个长江上游的城市已是中国最新的直辖市。如同当地的传统戏剧中的绝技一样,它在令人不可思议的高速中变脸。今天的重庆是另外三个中国直辖市总面积的2.4倍,重庆版图的翻新已缩短到每3个月一版。影像展示出这个城市魔幻般脱胎换骨的历史,这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城市,布满时间创痕、饱含生长能量。20年间的突变,已超出了重庆人想象力的极限。
  20年,在整个长江流域,对于居住在不同城市和乡村的许多人来说,生活的奇迹都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上海,长江入海口的国际大都市。100多年前留下的西式建筑和欧陆情调背后,城市的脊梁和肢体飞速延伸血脉贲张。上海人对时尚的追求在今天呈现出更丰富的形式。速度,刺激了上海人的灵感。现在,这仍是他们遵从的法则。20年,速度带来一座城市沧海桑田的诗意。上溯到六、七千年前,今天上海所在的地域还是茫茫大海。数千年间,长江水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形成长江流域这个巨大的冲积平原,这是上海最初的历史。现在,历史仍在长江与大海的交合中衍生。崇明岛这个由长江的泥沙堆积孕育的中国第三大岛屿,仍在以每年新增2万亩土地的速度增长。这些伸向大海的湿地,仿佛是长江生生不息的象征。
  在距离大海6000多公里外的地方,长江以另一种形式表达它的个性。仿佛从天而坠,狂野的水流带着初生的血性和莽撞,劈开山脉和峡谷一路浩荡东去。今天,以我们短暂的生命仍可观照这条亿万年的大河。长江流域,这些亘古造化的自然奇观,有着长江脱胎临界过程中所有的生命迹象。许多证据表明,200多万年前,人类的身影开始出现在这里,在孕育万物和人类的过程中,长江仍以各种方式呈现它最新的生命状态。周而复始、昼夜朝夕,如同我们每个个体生命的降临。20世纪80年代,在长江两岸许多人正在经历他们不同的人生阶段,而作为新中国历史中一个特定的时代,80年代却充满最原生的活力和状态。有着和这些孩子一般的天真和生动。此时,不论对于孩子还是他们的时代,一个富于能量的生活正在来临。那时,在长江两岸的许多地方,人们的身边发生着不同的事。一些重大事件成为长江历史中的重要标志。1983年,在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外,一场盛大的庆典活动被纪录下来。这一年,人们在长江上建成了第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葛洲坝。
  20多年后,在距离葛洲坝不远的长江三峡中,人们开始告别即将被淹没的家园,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正在这里进行。多达百余万的移民们将要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家园。今天,世界水利史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名词----三峡大坝。这座大坝给长江带来的不仅是山河巨变,更是一个民族的百年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个长江历史上最为宏大的文明壮举,带来中国人对长江文明源流的进一步探寻。14年前,随着大坝的动工,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也出现在三峡库区600多公里长的河段中。这是中国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层出不穷的出土文物与长江流域的众多考古发现默默呼应,成为古老长江神秘拼图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像飞鸟一样俯瞰长江和它怀抱中的神奇山脉、广袤大地时,脚下的许多时空密码仍是陌生而未知的。我们为何生活在这里?很久以来即使是这样的问题,也充满层层疑惑。一些来自地下的偶然发现使我们对长江的过去,满怀好奇和虔诚之心。一个世纪以来,好奇心和敬意带来考古学家对长江流域的一次次考古发掘。依据近20多年来石破天惊的发现,我们已经可以把大河上的人类生息故事回溯到2000年、3000年直至遥远的7000年前。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的先民也创造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辉煌文明。在另一些时间里,他们曾这样生活,这些男人和女人曾经种植和收获过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稻谷。最简单的原始材料被用于修造无以伦比的水利工程。青铜器和彩陶美玉来自它们主人对宗教的狂热和对精密工艺技术的掌握。山川日月、鱼蛇走兽使这些人的疑问充满想象力,信仰变得空灵而富于艺术精神。在河流的另一些地方,匠师们醉心于一种仪式般的体验,用清水和粮食酿出可以燃烧的液体。宗教、哲学、艺术、生活、战争、生存,这一切链接出长江先民曾被埋在土地下的一个个记忆片断。不少古老奇迹和生活仍然停留和流动在我们身边,它们同来自黑暗中的祖先秘密连缀着长江流域惊天动地的文明史。追溯使人相信,这条哺育自然万物的大江,也曾作为古老中国的文明之源而存在。
  汹涌狂暴或静流入歌,多少年来,长江有着它截然不同的状态和表情,但在它的种种表象背后,却是无限的生机。和世界上的许多文明大河一样,长江在带来洪水和泥沙的同时,也带来肥沃的土地。此后,田野上的牧歌年复一年。我们追寻长江孕育万物和文明之谜,这来自它那天造地设般的生命系统,像人体的经脉与脏器。对于长江,它们是纵横交错的支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与长江连接的湖泊包括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和洪泽湖,湖泊像肺叶一样通过经脉般的河流自如吞吐、存储、消涨着长江的水。这是多达700余条的支流、江湖相通和支流汇集的地方,产生出最早的鱼米之乡和人类居住所。居所日渐扩大,如同长江繁复的水系。不同的种族开始聚集,形成集镇、城市和国家,戏剧般的历史开始演绎。在已经过去的漫长的时光中,长江两岸平畴绿野、男耕女织、渔歌帆影北往南来。1982年,《话说长江》摄制组在长江下游拍摄下这条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运河中繁忙的景象使人依稀看到被长江水浸润的那些古老故事。20多年后,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在进行。工程的东路干渠将沿用运河的故道修建,古运河再获新生。“南水北调工程”三条线路的水源来自长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这是人类水利史上的壮举。从此,长江开始浸润着中国南北。然而,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长江从未泄露天机。人们膜拜的这些仿佛来自天外的水,渗透于他们周而复始的生存历史。而它的来源,却一直被蒙上浓重的神秘色彩。为了寻找长江的来龙去脉,中国人在长江沿线默默探索了2000多年。1983年,亿万中国人从《话说长江》的影像中看到了悬念千古的长江源头。在此之前的1976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到达各拉丹冬雪山的巨大冰川中,一条大江的身世方才水落石出。1976年的发现,使长江的长度第一次得到确认。数年后,通过《话说长江》,人们第一次感受到这条长达6380公里的大河带来的心灵震撼。横贯中国的长江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河。20多年前,曾创造中国电视收视奇迹的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将拍摄的脚步停留在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黄埔江边。这是《话说长江》中的部分影像,除了真实的感叹,主持人还在20年前的时空中想象着长江的将来。20年前的那次纪录同时成为长江和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标志。运用当时先进的胶片摄像机,拍摄者第一次为这条大河留下了有史以来最为翔实和完善的珍贵影像。这是历史中的瞬间,却是唯一的瞬间。数字成为这个瞬间最有力的表达方式。海拔5800米,行程半个中国,历时730余天,纪录影像55000分钟。2004年8月1日,这是最初的数字,这一天,中央电视台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长江探源拍摄活动。这只是为长江举行的最初仪式,此后,万里行程成为心灵的膜拜。运用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清影像设备,我们的视线穿越时间和大地,掠过城市和乡村随浩荡江水惊涛裂岸、水滴石穿。这是从一滴水开始的朝圣,正是这一滴水,开始了一条大江和我们的生命历程。


再说长江解说词

《再说长江》解说词: 千古风流颂长江 您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外的长江! 您可能会联想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如果说是三级跳远的话,我们刚从长江的入海处起跳,中间在三峡落了一脚,现在已经跳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了。长江就是从这儿起步昂首高歌,飘逸豪放地奔向太平洋。 长江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但是它依旧这样年轻,这样清秀,它总是像初生的牛犊一样不知疲倦,永远充满着青春的活力。那么长江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究竟如何呢? ……长江的水能蕴藏量达两亿六千万千瓦。它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百分之四十;在世界上,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水能蕴藏量的总和刚刚赶上长江。 ……长江水面宽阔,它的水运量占全国内河水运量百分之八十以上。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起来,它可以顶替四十条铁路呢。而目前呢,还只是两条铁路的作用。 ……长江流域居住着三亿多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从广义讲我国三分之一的人是“同饮一江水”啊! ……长江和黄河一起,共同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共同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长江还将为我们中华大地的发展贡献无穷无尽的能源。 古城襄樊,有着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座座落在汉江边的城市,一直曹操牵制孙权和刘备的战略要地。在军事家眼中襄樊是中国之腰,从这里起兵可以北上中原,西进巴蜀,南下江南,进而控制中国。 参考资料: http://www.cctv.com/science/special/C15832/01/index.shtml


求《再说长江》和《话说长江》的解说词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故宫,原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自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紫禁城作为封建皇宫的历史宣告结束。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700余间。四周环绕高约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四周各设城门一座,南面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北面神武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城墙四角各矗立着一座精巧别致的角楼。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故宫总体分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寝"两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宫中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结构殿宇。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殿、皇极殿等,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与后妃、皇子和公主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故宫的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社会的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今日的故宫博物院不仅有近600年的宏伟壮丽的古建筑,而且还珍藏着近百万件的古物瑰宝,其种类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漆器、珐琅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以及大量的帝后嫔妃的服饰、衣料和家具等。此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其中国宝珍品数以万计,代表着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平。


再说长江 观后感

看完《再说长江》之后,又一口气看完了其他几集,最感动的莫过于长江那种生生不息的执着精神,像是信徒带着某项使命一般,带着岁月的尘埃滚滚东去。
从姜根迪如冰川融化的那一滴滴水,是怎样汇集成那波涛汹涌的大江大流啊?在那蜿蜒曲折的唐古拉山脉,它们没有止住前行的脚步;在那极寒冰冻之地,它们似活泼的儿女一般,在这块肃穆的大地上欢乐地流淌着,然后它们汇集成更强大的力量,冲破了高山峡谷,一路奔向大海。在路上,它见证了那海拔5400多米的死亡地带傲然挺立的雪莲——我不知道那是它的宿命还是上帝对它的眷顾,总之在这苦寒之地,它却展示了生命生生不息的姿态,谁敢说这不是它对命运的嘲弄呢。在那里,同样住着一户藏族人家,他们每天汲取着长江的第一瓢水,然后在这边土地上孕育他们的下一代。在路上,它见证了金沙江的险恶,谁又能说这险恶金沙江地势不是它所缔造的呢。在路上,它见证了长江平原地带人们辛勤的耕种在路上,它见证了一座座沿江城市的衰变与兴旺,见证了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历程。千古如斯,长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他的儿女也如母亲般,在历经大灾大难之后仍然生生不息,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化。
生我养我的家乡,就在长江边上。然而,儿时从未出远门的我,只是从书本上知道长江之浩浩汤汤奔腾之势。终于在某次过轮渡之时,我站在渡轮边上,长江——她就在我眼前,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而我竟惊呆在那里半晌。隔岸观火与身临其境感觉果然是不一样的。站在长江边上,你只能感叹长江之壮阔;而身在大江大河中央之时,你才能真正体会何谓“滚滚长江”。人,在那一刻突然觉得是如此渺小!
我想,千百年来文人骚客对于长江的赞颂绝非所谓的矫情,、亦绝非仅是“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手法,。长江就是长江,它之所以为中华儿女的母亲、之所以被千百年来赞颂,是长江千百年来追求着一个永恒的准则——它终归是要入海的,并且它为此日夜不停地奔腾着、流淌着,岁岁年年,年年岁岁……
人们总说,现代人太过浮躁。因为我们拥有的外物太多,却没有让自己的灵魂与外物沟通,更加没有与自己的灵魂沟通——那才是我们永久存在的确凿证据啊。
我们拥有最快捷的交通方式,却不愿多等待五分钟而一直在埋怨在公交车的姗姗来迟,何妨在排队等候之际我们看一看这个城市正在发生哪些变化,或者看看人们早起的面孔、晚上的面孔有什么不同,或者看一片枯黄的秋叶在秋风中是以怎样的曲线飘落,回到大地母亲身边。
我们拥有最方便的交流方式,却经常抱怨对方没有给予我们及时的回复。为何我们不能推己及人,更加宽容一些呢?
我们拥有最广大的视野来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却总是对我们得到的信息浮光掠影,,以狭窄的视角看待问题。当我们以为我们知道很多时,却是我们最无知的时候。
我们拥有太多时间与朋友分享快乐和幸福,却没有时间给自己一段孤独的时间让自己与灵魂沟通。每个人都需要一段孤独的时间。
一个人的时候,要试着做一个哲学家,思考人生,思考自己要走了的路。
一个人的时候,不要抱怨社会,而要思索我们能做什么来改变这个社会。
一个人的时候,我呵护一下梦想,别让梦想破碎的时候自己却不自知。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理想主义者。我知道在我有限的生命里是难以企及我的梦想的(这又不禁使我想起大一、大二时候的困顿,还好现在已经解脱出来),然而,我必须坚定地认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不只是梦想的实现,还有信仰的意义,过程的意义。在我有限的生命里,我会尽量保有这一信仰。前行的路上,也许在人群中我不得不扮演各种角色,但是,总会在一个人的时候,我会轻轻捧出我的那一份执着追求,告诫自己:前面虽是暗夜,就让这份执着照亮天空吧!谁又能知道这份执着是否会被岁月打磨地不那么棱角分明,然后圆润最终面目全非呢?我能做得,只是将它藏在心底的最深处,好好珍藏——突然想到,或许可以像的长江源头那最初的溪流一样,汇集成更为强大的力量,凭着这份执着还不够在人生之路上创出新的一条大江大河,至少在沿途留下自己的所创造的风景。就以《长江之歌》慰藉一下前行的路吧!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 长江!


《再说长江》观后感4

[《再说长江》观后感4]《再说长江》观后感42011-01-10 15:05武汉,湖北省省会,《再说长江》观后感4。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万寿宝塔通高40.76米,八面七层,楼阁式砖石仿木结构。其上刻有《金刚经》全文,是不可多得的珍稀文物。该塔身深陷大堤7.29米,由长江河床、水位逐渐抬高、荆州大堤随之不断加高所致。荆江大堤始建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年,由荆州刺史桓温陈遵主持修筑,当时名金堤。五代后梁开平年间(907~911年在东晋金堤的下游修筑江陵寸金堤;北宋时荆州太守郑獬主持筑沙市堤;南宋又修黄潭堤,并加筑寸金堤。经两宋的扩建和培修,荆江大堤已初具雏形。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荆江北岸的郝穴被堵塞,这样自堆金台至茅埠长124公里的堤段连成一体,史称万城堤,后来又称万城大堤。清代乾隆、道光年间,又延长寸金堤与沙市堤衔接来。1918年,万城大堤改称为荆江大堤。武汉江滩为汉口江滩、武昌江滩、汉阳江滩、青山江滩(部分与武昌江滩重合)的总称。其中汉口江滩设施最为齐全名气也最大。武昌江滩现在已建成四期:武昌江滩一,二,三期西起于武船,东止于秦园路,武昌江滩全长6200米。从新生路到中山路,至大成路,再到紫阳路,4万平方米葱郁的绿带。汉口江滩位于长江武汉市区北岸,面积160万平方米,与沿江大道景观相邻,与龙王庙景点相连,与江汉路步行街相接,与黄鹤楼景区相望,与长江百舸争流相映,构成武汉市中心区独具魅力的景观中心。汉阳江滩(仅建成一期):起于晴川阁,止于建港船厂,全长1424米,占地9万平方米。汉阳江滩泳池也是目前汉阳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游乐项目最丰富的顶级泳池。朱棣为什么要大修武当呢?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在《武当歌》中有这样一句:"人间大小七十战,一胜业已归神功。"是说,当时身为燕王的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兵靖难,为时三年,经历七十多场战役,打进南京,从侄儿建文皇帝手中夺得皇位。朱棣把取得的胜利说是玄武神相助的结果。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率军进入南京,即皇帝位,观后感《《再说长江》观后感4》。同年七月则遣神乐观提点"祭北极真武之神",目的是向天下百姓表明他当皇帝是得到真武神保佑的,因此他要酬报神恩…所以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于永乐九年开始大修武当宫观。这一工程役"丁夫三十余万",历时十四年,共建成净乐、玉虚等九宫,太玄、元和等八观以及庵堂、岩庙、祠亭等共三十三处建筑群。通往武当山金顶的一百四十华里神道两旁"五里一宫十里庵,丹墙翠瓦望玲珑",后人称这一工程"诚旷世之极盛,万古之奇观也",并说这是"补秦皇汉武之遗"。道教四大名山:青城山(四川)、武当山(湖北)、龙虎山(江西)、齐云山(安徽)。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由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首创于四川鹤鸣山,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西部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方圆400公里,东邻襄樊市,西接十堰市,背靠神农架林区,面临丹江口水库,是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涧、十一洞、十石、十池、九泉、九井、三潭、九台以及元、明建筑群等风景胜迹,居于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天柱峰顶端有建于1416年的金殿,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建筑群。殿高5.54米,宽5.8米,深4.2米,重80余吨,英姿魁伟。还有铜铸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侍立两侧,十分壮观。汉代阴长生,唐代吕洞宾,明代张三丰等均在此修炼。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渔塘乡境,由酷似龙虎的二山组成,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原名云绵山。相传因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见,故改名龙虎山。张道陵第四代传人--张盛,由鹤鸣山转到这里,至民国末年已承袭63代,历1900年,为道教"第三十二福地"和张天师子孙世居之地。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齐云山又名白岳、云岳,距安徽省屯溪市33公里,在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海拔1000余米,面积60多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齐云岩得名,以幽深奇险著称。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涧及其他许多洞泉飞瀑,与黄山、九华山合称"皖南三秀",素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誉。观看《再说长江》第二十集江湖武汉和第二十一集道化武当,主要感受就是武汉自古就和洪水纠缠到今,明朝时期修建的用于镇水的万寿塔;清朝乾隆年间安放的镇水铁牛,早已被洪水冲的无影无踪了,现在的铁牛是咸丰年间所立;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开始在这里修筑土堤,并逐渐形成了今天182千米长的荆江大堤,等等防洪治洪的设施比比皆是。而现今武汉"从筑堤堵水到让地行洪",现在的江滩拆除建筑,建设公园等等设施,平时以供市民休闲,在洪水来临时它又是以备行洪的地方。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就会看到不同的景色,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更美丽的武汉。  〔《再说长江》观后感4〕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求《再说长江》的背景音乐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
啊长江


上一篇:再见悲哀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