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在位时间
雍正在位多少年啊??
雍正在位13年一七二三年至一七三五年在位 在河北省易县的清西陵中,有一座陵墓叫做泰陵,它就是雍正皇帝的墓地。雍正是一位引起后人争议较多的皇帝,他的即位登基令人猜疑百出,他实行的严厉治国政策让人评说不已,而他的突然暴死,更给后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 暴死之谜 关于雍正之死,清宫档案中雍正朝的《起居注》是这样记载的:雍正十三年八月(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住在圆明园,八月十八那天他与大臣们商量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八月二十他召见宁古塔的几位地方官员,第二天仍然正常办公,说明这时他的身体仍然很好。 但到了八月二十二,他却突然得病,当天晚上,已经奄奄一息的雍正便宣布传位给儿子乾隆。第二天,58岁的雍正就在圆明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对雍正皇帝的突然死亡,清朝官方只有如此简单的记载,也没有说明任何原因。这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猜测。 崇尚丹药 雍正没当皇帝的时候,就对丹药产生了兴趣。他曾写过一首《烧丹》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从中可以看出,雍正早年就对炼丹有了相当的研究和兴趣。 雍正当上皇帝后,极力推崇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把他封为“紫阳真人”,雍正特别赞赏张伯端发明了金丹要领。 至少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开始,雍正就经常吃道士炼制的一种叫“既济丹”的丹药。从他对田文镜奏折的批语中,可以知道他感觉服后有效,还把丹药作为礼品赏赐给鄂尔泰、田文镜等大臣。 秘密炼丹 在雍正大搞道教活动的同时,在圆明园内开始秘密升火炼丹。 清宫《活计档》是专门记载皇宫日用物品的内务府账本,里面披露了雍正炼丹的一些情况。最早的记载是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其主要内容是:十一月十七,内务府总管海望和太医院院使刘胜芳一同传令:往圆明园秀清村送去桑柴750公斤,白炭200公斤。十二月初七,海望、刘胜芳传令:往圆明园秀清村送去口径一尺八寸、高一尺五寸的铁火盆罩一件,红炉炭100公斤。十二月十五,海望、刘胜芳和四执事执事侍李进忠一同传令:往圆明园秀清村送去矿银十两、黑炭50公斤、好煤100公斤。十二月二十二,海望和李进忠又一同传令:圆明园秀清村正在炼银,要用白炭500公斤、渣煤500公斤。 档案中提到的秀清村位于圆明园东南角,依山傍水,是一个进行秘事活动的好地方。根据档案记载,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往秀清村送的木柴、煤炭就有两千多公斤。清代皇家宫苑取暖做饭所用燃料都是定量供应,并有专门账本,从不记入《活记档》。同时,操办这件事情的海望是雍正心腹,刘胜芳则是雍正医疗保健的总管太医院院使。而档案中的“矿银”、“化银”等,是炼丹所用必需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雍正八年末,雍正就在圆明园秀清村开始炼丹了。 专家从《活计档》中发现,从雍正八年到十三年这5年间,雍正先后157次下旨向圆明园运送炼丹所需物品,其中光为炼丹用的煤炭就有234吨,此外还有大量矿银、红铜、黑铅、硫磺等矿产品,由此可以想见几年间秀清村炼丹的情景。 服食丹药 当时在圆明园内为雍正炼丹的道士有好几个,其中最主要的是张太虚和王定乾。他们没有辜负雍正的期望,真的炼出一炉又一炉所谓的金丹大药。 雍正吃了道士炼制的丹药,自我感觉良好,所以他不但自己吃丹药,还拿出一部分赏赐给亲信官员。 在雍正十二年三四月间,雍正曾经两次赏发丹药,对此《活计档》里是这样记录的: 第一次三月二十一,内大臣海望交丹药四匣,按雍正旨意,分别赏给署理大将军查郎阿、副将张广泗、参赞穆登、提督樊廷等四位大臣。 第二次是四月初一,内大臣海望交丹药一盒,按雍正的旨意,用盒装好赏赐给散秩大臣达奈。 这两次赏赐旨意都是从圆明园来的帖子传发,又是内务府总管海望亲手交出。由此可知,这些御赐“丹药”,就是在圆明园的御用炼丹炉里炼制的。 丹药中毒 事实上,炼丹所用的铅、汞、硫、砷等矿物质都具有毒性,对大脑和五脏侵害相当大。 雍正死前的12天,《活计档》中曾记录:“总管太监陈久卿、首领太监王守贵一同传话:圆明园要用牛舌头黑铅二百斤。” 黑铅是有毒金属,过量服食可使人致死。100公斤黑铅运入圆明园,之后不久雍正在这个园子内突然死去,史学家认为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直接证明了雍正之死,完全有可能是丹药中毒造成的。 随着雍正档案发掘和研究,雍正服丹致死说法越来越引起一些史学家的关注和认同。因为从清宫档案看,雍正确实长期服食丹药。那么,丹药的有毒成分在他体内长期积累,最终发作,导致了他的暴亡,这是极有可能的,不少专家都通过著作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推断。 学者们还普遍注意到,雍正的儿子乾隆对炼丹道士的处理露出了许多破绽。就在雍正死后的第二天,刚刚即位的乾隆便下令驱逐炼丹道士张太虚、王定乾。如果不是他们惹下弥天大祸,在这种非常时刻乾隆哪至于大发肝火,还专门为两个小小的道士发一道上谕呢? 乾隆在谕旨中还特别强调,雍正喜好“炉火修炼”是有的,但只是作为游戏,并没有吃用丹药。如果真的没有吃丹药又何必辩解呢? 就在驱逐道士的同一天,乾隆还告诫宫内太监、宫女不许乱传“闲话”,免得让皇太后“心烦”。雍正刚死,究竟能有什么“闲话”?皇太后为什么听了“心烦”?所有这些,不能不让人推测雍正就是死于服用有毒的丹药,死于炼丹道士之手。
雍正在位多少年? 雍正真的是谋权篡位吗?
雍正在位13年,篡位之说并无根据。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胤禛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元年(1723年),接受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横征暴敛。雍正七年(1729年),发往西北军营效力的前工部主事陆生楠,著《通鉴论》十七篇,论述封建、建储、兵制、君臣关系、无为而治等问题,涉及到当朝朋党之争等敏感问题。扩展资料雍正为政举措:雍正帝扩大密折的范围和内容。密折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密折有助于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实施统治。设立军机处,为了加强皇权,顺治时期恢复明朝内阁。康熙成立南书房都旨在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和隆科多。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成功后封为一等公,成为实际的西北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雍正
雍正在位多少年?
雍正在位十三年,四十四岁开始继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扩展资料:《雍正传》指出,雍正在十三年的统治中,励精图治,在施政的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坚持天下庶务归一人,利用完善的奏折制度了解不同方面的信息,做出准确快速的判断。他将整治官员腐败和实行养廉银制度结合,使官员在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不敢以身试法,吏治比较清明,而且一直延续到乾隆朝中期左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王朝》里康熙什么时候决定传位给雍正四爷的
按照《雍正王朝》的逻辑,康熙应该是在胤禛领受“追比户部欠款”差事,康熙说要培养胤禛做一个真正的孤臣开始,重视并考察胤禛的;在“死鹰事件”之后,康熙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个时候才下定决心传位给胤禛的。如果《雍正王朝》有前传,那胤禛在前传里,几乎在诸皇子中,是可以被忽略的角色。因为康熙优秀的皇子实在太多。胤禛读书不行,打仗不行。脾气不好,又急又臭。康熙第一次征伐噶尔丹归来,好几个晚生的皇子都被封了郡王,而胤禛仍然只是个贝勒而已。大臣们劝康熙,这不符合礼制。而康熙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胤禛自己也不来讨赏。所前半截胤禛活得像空气。实际上直到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前,其他阿哥们都学会了邀宠,而唯独胤禛仍然我行我素的时候,才引起了康熙的关注。而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恰恰就是黄河泛滥这件事情开始,胤禛冷静而周全的处事能力,江南募赈,妥善处理了洪灾。才使得康熙眼前一亮。于是康熙立刻启动了“追比户部欠款”,这才是重视并考验胤禛的开始。所以当胤禛提出要老十三帮忙的时候,康熙断然拒绝。赢用康熙的话说,”我要培养你做一个真正的孤臣。”到此刻有人说胤禛已经正式进入康熙”选嫡”的视线了。非也!非也!进入康熙视线是对的,但非为“选嫡”视线。因为此刻康熙虽然对胤礽表现出了不满,但他并未下定决心要废胤礽。毕竟此时,胤礽没有太大过错。而胤禛这个”孤臣”在现阶段是为自己培养的,将来是为胤礽培养的。胤礽理政能力不行,但有胤禛这样一个孤臣帮忙操持着,大清的江山不会垮塌。然而随着事情的发展,康熙越来越闹心,胤礽已经不配做一国储君了;竟然又冒出胤褆这样的混账;还有”假太子手谕”,背后究竟是谁?通过”议立太子人选”,竟然又牵扯出一个巨大的“朋党”;“九子夺嫡”已经开始彻底白热化了。当扳倒了盘根错节的胤礽(毕竟四十年太子,树大根深);又一个硕大无朋的“利益集团”突然就横亘在眼前,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四阿哥胤禵。胤禩在争,天下人皆知,但江山是绝对不能交到他手里的,现在烧香的多,日后需要还愿的就更多。现在摊子已烂,多亏自己小心维持,交到他手里怕是要散;而胤禵完全被胤禩所利用,竟然为胤禩讨说法。康熙略施小计,便将胤禵和胤禩拆分开了,让胤禵看清楚胤禩的真面目。所以当胤禵当上大将军王后,胤禩又想通过胤禵的手把太子给任伯安的信转呈皇上。因为胤禩也知道谁交这封信,谁就是废太子的罪人。而胤禵终于变聪明了,他光将信寄过去,却并无其他只言片语的奏章。而康熙也很欣慰,说了句,“胤禵也懂得用心思了!”二废胤礽之后,康熙突然提出不设太子了。然后由于西北战事吃紧。康熙这阶段,显得特别恩宠胤禵。但是胤禩看不穿,甚至连胤禛也误会了,以为把胤禵放出去,就是为了取战功,然后还有继位的资本。所以恼羞成怒的胤禩,干了件天大的蠢事,那就是“死鹰事件”。但是同时康熙也发现自己将不久人世了,必须要做选择做安排了。现在回头一翻谁的考核分最高,胤禛,除了胤禛没别人了。
雍正皇帝在位多少年啊?他是怎么死的?
雍正从1723年(雍正元年)至1735年(雍正十三年),前后共在位十三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雍正的死亡,史料没有记载。离奇去世: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贵州古州、台拱的苗匪在边境滋事,雍正帝命哈元生为扬威将军,统领四省官兵征讨。又命果亲王胤礼、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协同办理苗疆事务。命刑部尚书张照、副都御史德希寿帮办苗疆事务。不久哈元生平定了贵州的苗民叛乱。雍正帝在位时期经营了圆明园宫苑,常在圆明园与大内两处居住。他青年时中过暑,以后就怕炎热,故以较凉爽的圆明园为栖身之所,住在冬暖夏凉的九洲清宴、四宜书屋、万方安和等处。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办事”,至二十三日子时就驾崩了。雍正帝死后,根据他的秘密立储方法,由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继位。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泰陵。扩展资料:关于雍正之死,史书记载非常简单,只是说,前一天,雍正在圆明园行宫病重,第二日下午病危,急召大臣,当晚即死掉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雍正的死亡,史料没有记载。张廷玉的私人记录,当时雍正七窍流血,令他“惊骇欲绝”。雍正暴卒,官书不记载其原因,这自然就引起人们的疑惑,再加上当时关于他为人的传说和评论颇多,就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猜疑,于是就产生了各种说法。雍正的故事:雍正以严厉闻名,在他手下,且不说贪官,就是平庸无为的人也难以混下去。有个叫王云锦的大臣上朝之后回到家中,百无聊赖,就约了几个朋友到家里来打叶子牌。不多时,朋友们都如约而至,大家一起玩起来。玩了几局,不知怎地忽然发现少了一张牌,大家找来找去也没有找到。既然玩不成了,王云锦就喊来家人收拾了牌局安排酒菜,和朋友们喝起酒来。第二天,王云锦又像往常一样入朝,散朝的时候,雍正皇帝叫住王云锦。问他说:"昨天散朝干什么啦?"王云锦如实回答一番。雍正见他还算诚实,就没再说什么,从袖子里抽出一张纸牌递给王云锦说:"是它吗?还给你,去玩完你那局牌吧。"王云锦接过来一看,果然正是昨天丢的那一张。雍正说,当官的若是不干事或干不了事,人品再好,也不过像个"木偶"摆设,起不到治世安民的作用。雍正曾把守国法无过错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种是听话顺从但平庸无为之辈,另一种是有才干有主见但不免常有不同意见的人。在这两者之间,雍正的态度十分明确:去庸人而用才干。湖南巡抚王国栋,为官虽然清廉谨慎,但在地方无所作为,于是被雍正调换。直隶吴桥知县常三乐,廉洁安分,没有什么过错,也没什么起色。为此,直隶巡抚李维钧要把常三乐从县令职位上调开,吏部却认为常三乐没有什么劣迹而不予批准。雍正得知这件事,毫不含糊地指出:常三乐实属失职,应当免去官职。还有,山东曹县知县王锡玠,在到任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对二十多起命盗案件没有一件审完,也没有拿获一名人犯。虽然没有什么贪赃枉法之事,但雍正认为不干事本身就是失职犯罪,不仅摘掉了这个知县的乌纱帽,还让他坐了五年的大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在位多少年?
雍正(1678~1735)名爱新觉罗·胤稹,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在位13年。雍正是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一位皇帝。他继位后残酷屠戮曾参与皇位争夺的兄弟,并大兴文字狱,严厉镇压具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以特务机构强化君主专制,这些都使得他以严酷、残忍而闻名。但他平定青海和硕特部贵族的叛乱,反击准噶尔部贵族的骚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与沙俄订立《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中俄恰克图界约》等措施,对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有步骤地进行多项重大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乾隆时期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死后葬于河北泰陵(今河北易县西),庙号为世宗宪皇帝,史称雍正皇帝。
雍正王朝在位多少年
雍正王朝在位十三年。1722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在北京北郊的畅春园里面去世,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正式继承皇位,并且在第二年的时候改国号为雍正。他在位期间对康熙朝后期的贪官吏治做出了一些列的改革,并且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制定了摊丁入亩的土地改革,使得中国人口暴增,国民经济大幅度提升。在1735年的时候,雍正皇帝因病去世,庙号世宗,埋葬在清西陵的泰陵之中,传位给了他的第四个儿子弘历,从1722年雍正皇帝登基到1735年去世,雍正皇帝共在位了十三年的时间。扩展资料: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猝然去世。雍正皇帝死的十分的突然,无论是他的皇后皇子,还是身边最得宠的大臣都没有丝毫心理上的准备。据雍正朝大学士张廷玉的《自订年谱》中记载,雍正帝在临终之前,没有丝毫一病不起的迹象,张廷玉在雍正帝死之前不久,还曾每日进见,雍正驾崩那天。张廷玉被被急召进宫,得知雍正皇帝已濒弥留,这个消息使他惊骇欲绝。雍正死的很急,而且关于他的死,清朝官书正史上又少有记载。官方记载只是简单的认定他是病死的,而没有说明任何原因。这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猜测,于是雍正不得好死的种种说法便产生了。 民间传说,雍正是被侠女吕四娘刺死的,《清宫十三朝》、《清宫遗闻》等书,都有雍正遇刺身亡的演绎。吕四娘是吕留良之女,吕留良因文字狱被雍正戮尸,吕氏一门也多被处死。吕四娘携母及一仆逃出后,隐姓埋名拜师习武。后来,吕四娘乔改扮,混入宫中,乘机砍掉了雍正的脑袋,地宫中的雍正有身无头。还有一种说法是,她的师父是一僧人,原为雍正剑客,后不乐为其所用,离去,培养了这位女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执政多少年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雍正,即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扩展资料雍正执政年间政治举措:1、密建皇储鉴于康熙帝在预立太子问题上的失败,雍正帝于元年(1703年)八月宣布秘密立储法——将他的继承人弘历的名字写好,雍正御笔《夏日泛舟诗》轴放匣中,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驾崩后从匣中取出宣读。2、整饬吏治雍正帝重视吏治。雍正赏识执法严,作风雷厉风行,严猛行政,有开拓气魄,政绩显著的官员。如田文镜、李卫在河南、浙江清查钱粮做得好,被誉为“模范督抚”。康熙末年财政亏空严重,雍正位后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场钱粮大清查。他组织了一个得力的领导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亲王胤祥总理事务,皇舅隆科多、大学士白潢、尚书朱轼会同办理。3、废除贱籍雍正在人权方面有一项改革,那就是削除一类人的贱民籍。雍正元年(1723年),山西、陕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编入“乐户(官妓)”籍的后代,雍正命令摘除其“乐户”籍,使其成为民户。4、军事雍正帝继续执行清朝的扩张政策。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万人进攻西宁反清,雍正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君主
上一篇:雍容典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