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燕
古诗迎燕
原诗: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闻雁》《池鹤》《迎燕》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闻雁》
首句设问,家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在何处?思乡之情正绵绵不已,悠然不尽。这淮南异地漫漫长夜,绵绵秋雨,独坐在宽敞的书斋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更让人思乡情切,无比怅惘。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含着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
全诗意境高古澹远,语言质朴自然。
2.《池鹤》
《池鹤》:诗中的鹤在鸡、鹦鹉等禽鸟的映衬下显得清高、风采超凡,寄托了诗人不甘同流合污品质,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秋思》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写的是一鹤凌云的诗情画意,写的晴空之鹤潇洒、闲适、清高,引发诗人的豪情。古代诗人以鹤为题材的作品很多,白居易《池鹤》、杜牧《别鹤》、苏轼《鹤叹》等多不胜数。鹤在中国文学里,是一个很常见的描写对象,有平实的白描,也有加以神化,以至用以象征离别、情义、君子、大志、清高、隐逸、神仙、长寿等。
3.《迎燕》
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写法上,善于捕捉具有特征性细节,以点概面,以静显动,视觉美与嗅觉美交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咏物之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赏析
“微”形容雨之小,描写了燕子在雨中穿梭无数次,为幸福的生活勤劳地筑巢,“泥香带落花”描写了春天温馨、幸福的场面。出自《迎燕》,是宋代诗人葛天民所作诗词之一。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原文如下:咫(zhǐ)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译文如下: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在一户普通的老百姓家中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土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燕巢早已筑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注释如下:选自《全宋诗》卷二七二五(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葛天民,字无怀,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有《无怀小集》。咫(zhí)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扩展资料: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帘遮”,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首句一个“咫”字,指八寸,也表现了暮春的转瞬即逝,抒发了作者对春的珍惜之情。“寻常百姓家”借用了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歌颂了燕子不趋炎附势,不嫌贫爱富的质朴、高尚的品格,表达了燕子对百姓的眷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迎燕
闻雁池鹤迎燕三首诗各写出了什么形象特点以及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闻雁】(韦应物·唐)
在中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传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衬托萧瑟的气氛、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
【池鹤】(白居易·唐)
鹤,性情雅致,形态美丽,素以喙、颈、腿“三长”着称,直立时可达一米多高,看起来仙风道骨,被称为“一品鸟”。除此之外,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跟仙、道、人的精神品格有着密切的关系。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故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高尚品德贤达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鹤为长寿仙禽,经说:鹤寿无量;后世常以“鹤寿”、“鹤龄”、“鹤算”作为祝寿之词。中国人称健寿者长寿白叟,又呼“鹤发童颜”或“鹤寿松龄”,就连惦念离世老人都冠以“驾鹤西游”美意。《池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本诗写法上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这首诗描写了鹤的生活环境和风格的与众不同,突出了它的形态美、色彩美和声音美。以鹤与鸡、鸬鹚、鹦鹉作对比映衬,表现了鹤不事权贵的孤高品格和超凡风姿,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厌恶
【迎燕】(葛天民·宋)
“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首句一个“咫”字,指八寸,也表现了暮春的转瞬即逝,抒发了作者对春的珍惜之情。“寻常百姓家”借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歌颂了燕子不趋炎附势,不嫌贫爱富的质朴、高尚的品格,表达了燕子对百姓的眷恋。尾句是对燕子勤劳的赞美,也再次表现了人与燕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人幸福隐居生活的写照。
迎燕开头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麻烦给个好评哈,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迎燕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想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帘遮”,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首句一个“咫”字,指八寸,也表现了暮春的转瞬即逝,抒发了作者对春的珍惜之情。“寻常百姓家”借用了刘禹锡的“飞入寻常百姓家”,歌颂了燕子不趋炎附势,不嫌贫爱富的质朴、高尚的品格,表达了燕子对百姓的眷恋。第三句“微”形容雨之小,描写了燕子在雨中穿梭无数次,为幸福的生活勤劳地筑巢,“泥香带落花”描写了春天温馨、幸福的场面。尾句是对燕子勤劳地赞美,也再次表现了人与燕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又是诗人幸福隐居生活的写照。
把古诗《迎燕》扩写500字
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春光明媚,清风倚户。在一户普通的老百姓家中,他们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并没有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没多久南飞的燕子准时归来,它们轻易地在房檐上找到了旧时筑巢的位置,开始忙碌地建立新的窝巢。一场春雨不期而降,燕子们冒着细雨在房檐和不远处来回穿梭着。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燕子们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周围的土地上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土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真是好一幅春雨燕归图。日复一日,当燕巢早已筑修好了的时候,小燕子都长大了。这户人家和燕子一家相处融洽和谐,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上一篇:迎红杜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