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第
抗美英雄杨连第的事迹
【杨连第】(1919-1952)抗美援朝英雄。天津市四区北仓村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抢修陇海路8号高桥时,因机智勇敢表现出色,荣获“登高英雄”称号。1950年9月光荣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同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铁道兵1师1团1连副连长。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在朝鲜前线各铁路大桥间进行抢修,多次出色完成修桥任务。特别是1951年7月,在参加朝鲜评安南道清川江大桥抢修任务中,他带领一个排11次搭设人行便桥,并创造性地铁轨架浮桥,保证了正桥施工和顺利通车,有利地支援了前线的作战。1951年8月,他回北京出席志愿军铁道兵首届庆功大会,并当选为志愿军国庆归国观礼代表,还出席了全国铁路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1952年5月15日,他在指挥连队抢修清川江大桥时,不幸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而牺牲。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英雄奖状。他生前所在连被命名为“杨连弟连”。
抗美英雄杨连第的资料及事迹
杨连弟,1919年出生于天津市北仓镇。他家境贫穷,14岁时学鞋匠,以后又当过电工、架子工,给资本家卖了十几年苦力,也练就了一身登高技能。1949年初,天津解放后,杨连弟告别家人,与干过架子工的同伴一起,报名参加了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铁道兵纵队。
1949年春,杨连弟在修复石门(今石家庄)到北戴河铁路沿线桥梁的过程中初显身手,为连队解决了不少施工难题,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师傅”。同年6月,部队在修复陇海线8号特大桥时,杨连弟自告奋勇,用简陋的工具攀上了40余米高的桥墩,为修复大桥做出突出贡献,成为闻名铁道兵的“登高英雄”。1950年9月,他被部队选派到北京,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接见,并在天安门参加了国庆一周年观礼。作为一个旧社会受尽欺凌的穷苦工人出身的战士,杨连弟当时无比激动,决心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奋斗,并向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
1950年11月,杨连弟随铁道兵入朝参战。在抢修沸流江大桥的战斗中,他根据敌机轰炸的规律,大胆提出利用敌人轰炸间隙白天施工的建议,大大加快了抢修进度。此经验在铁道兵各部队得到推广。1951年3月,杨连弟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1年7月,杨连弟被提拔为副排长,不久随部队来到清川江大桥。当时,恰逢朝鲜北部发生特大洪水。为修复江心桥墩,杨连弟提出搭钢轨浮桥,并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1951年9月,杨连弟被选为志愿军国庆观礼代表团代表回到北京,并出席了全国铁路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此后,他又随志愿军代表团在华北各地巡回报告英雄事迹。
回到朝鲜前线后,杨连弟升为副连长。1952年5月15日,他在清川江大桥下,被一颗突然爆炸的定时炸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年仅33岁。随后,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杨连弟“一级英雄”称号,并追记特等功,命名他生前所在连队为“杨连弟连”。他还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抗美援朝战争中,当年的口号是:“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
■美军发言人在“绞杀战”失败后不得不公开宣称:“坦率地说,我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顽强的修筑铁路的人”
能在短时间内把工农出身的普通士兵铸造成具有坚强意志与崇高理想的共产主义战士,正是人民军队独特的魅力所在。
杨连弟入伍前经历过不少磨难,背上还留有工头皮鞭抽打的伤痕。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剥削有着深仇大恨,对共产党的领导有着朴素的阶级感情。在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他的思想觉悟得到了升华。他作为当时难得的技术骨干,发扬忘我的拼命精神,在后勤运输战线上创造出了奇迹。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如同彭德怀所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全体指战员的功劳算一半,后勤算一半。”当年响亮的口号是:“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承担此任务的骨干力量是铁道兵部队。当时,运输线上斗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前线作战。铁道兵部队几乎夜夜都要进行抢修。寒冬腊月里,战士们往往要跳到冰河里摸黑施工,其紧张与艰苦常人难以想象。在美军的“绞杀战”中,铁路上有些地段平均每两米即中弹一枚。然而,志愿军有无数像杨连弟这样的英雄,不怕流血牺牲,还群策群力创造出一整套抢运、抢修的办法,终于建成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运输线。美军发言人在“绞杀战”失败后不得不公开宣称:“共军在绕过被破坏了的铁路桥梁方面,表现了不可思议的技术和决心……坦率地说,我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顽强的修筑铁路的人。”
■为修复当时全国第一高的陇海8号桥,他手持带钩长杆,冒着坠落的危险,经数小时奋战,第一个攀上高达45米的桥墩。桥梁专家不禁赞叹:“战士中真有能人啊!”
杨连弟参军时只是个普通战士,在部队里却特别受尊重。他曾当过多年工人,不但技术熟练,又特别善于动脑筋。而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之一又是提倡发扬军事民主,遇到困难往往发动指战员想办法,集中群众智慧,这恰恰为杨连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1949年夏,铁道兵部队开往豫西,担负了修复陇海铁路8号桥的任务。这座桥是当时全国第一高桥,桥墩高达45米,上指蓝天,下临深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它几次被炸毁。为了保障进军大西北,需要尽快修复此桥,首要任务是上到高耸的桥墩上,把它们铲平后重新架梁。由于缺乏施工机械,如何爬上桥墩成了难题。团首长把全团同志拉到大桥下,动员大家想办法。杨连弟经仔细观察,发现每个桥墩上每隔三米就有一根修桥时留下的铁夹板,虽然只有几寸宽,却勉强能站一个人,便大胆提出一个方案:用一根带钩的杆子钩住铁夹板上的圆孔,人顺着杆子爬上去,然后把脚手杆绑在铁夹板上,以此方法搭成单面云梯。团领导批准后,杨连弟在全团注视下,手持长杆第一个攀登,冒着随时坠落的危险,经数小时奋战,终于登上桥墩。当时在陇海铁路上工作多年的桥梁专家不禁赞叹:“战士中真有能人啊!”
在朝鲜战场抢修沸流江大桥时,由于美机不断轰炸,开始只能利用微弱的星光在夜间施工,效率很低,部队上下十分着急。杨连弟便爬到山头上仔细观察敌机来袭的规律。他发现尽管轰炸频繁,每批敌机之间却总有一段空隙,利用这个空隙干一会儿,比摸黑干一夜效率还高。这个大胆的建议,开创了铁道兵部队白天抢修的先例。沸流江大桥因此提前3天修复通车。
■杨连弟为了工作常常置生死于度外,有一次掉到洪水中,竟舍不得扔掉手中的铁钳.
杨连弟身材瘦高,平时不吭不响,干起活儿来却有一股拼命精神。修复清川江大桥时,特大洪水冲毁了清川江所有便桥,江心的桥墩被滔滔洪水包围。为了搭一座通往江心桥墩的施工浮桥,杨连弟带领大家连续干了七天七夜,几次搭好的桥都被洪水冲毁。杨连弟凭着丰富的经验提出搭钢轨桥,并冒着危险在最前面绑钢轨。由于极度疲劳,他在转身接钢轨时两手扑空,掉进江心的洪水中,幸亏战友们及时把他从下游救上岸。这时人们才发现,差点被淹死的杨连弟,竟然还牢牢握着沉重的钳子。他回答说:“扔了钳子还怎么工作啊?”
在朝鲜战场,杨连弟与他的连队在清川江大桥战斗的时间最长,直到最后牺牲在这里。当时,美国飞机在朝鲜北部的铁路线上投下了除原子弹外的各种类型炸弹,为阻止志愿军修复铁路桥,还采取了极其狡诈的方法:先扔下定时炸弹,再投重磅炸弹。这样爆炸掀起的泥土,常常把定时炸弹盖住,人们不易发现,对抢修人员的生命构成极大威胁。1952年5月15日上午9时,杨连弟在指挥战士们起梁时,一颗埋在土里的定时炸弹突然爆炸,一块弹片飞来击中他的头部,这位铁道兵英雄为保卫钢铁运输线献出了宝贵生命。
1952年5月15日,他在指挥连队抢修清川江大桥时,英勇牺牲,时年33岁。6月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英雄”称号,命名其生前所在连队为“杨连第连”。铁道部命名陇海铁路8号桥为“杨连第桥”,在桥头建立杨连第纪念碑。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抗美援朝中国军队名称是什么
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彭德怀,邓华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洪学智、韩先楚、宋时轮、陈赓为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至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分批从朝鲜撤离。1959年1月,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建制均被撤销。扩展资料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231190名志愿军官兵荣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颁发的各种勋章和奖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获得者12人:彭德怀、杨根思、黄继光、伍先华、许家朋、孙占元、邱少云、李家发、杨连第、杨春增、杨育才、胡修道。同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的有9人,分别是: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杨连第、孙占元、胡修道、伍先华、杨春增、李家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人民志愿军
中国志愿军是怎样在洪水中抢修公路桥梁的?
1951年6月,志愿军工兵指挥部接到通知,连日来朝鲜北部大雨不断,各江河上游水位持续上涨,各部队要做好防洪护路工作。志愿军工兵指挥部立即把这个通知转发给各个工兵部队。工兵二团接到通知后,决定除9连维护延金里约l5公里长的轻便铁路外,其余8个工兵连分段负责维护市边里至胜湖里段的公路和桥梁。接下来的10多天里,阴云连日不开,大雨倾盆而下。团部指挥所里都进了水。几个战士正在用脸盆往外淘水,薛团长站在水里给各连打电话,提醒他们注意防洪,一连吗?你们那里靠近山坡,山上植被稀疏,要警惕山洪和泥石流。放心吧团长,我们已经挖好了引水渠,部队都搬到了高处。一连指导员的说话声特别大,震得薛团长的耳朵疼。你说话小点声,小心让美机听见了!一连的布置很妥当,薛团长很高兴,不由开起了玩笑。二连吗?你们那里的公路刚刚修好,路基还不坚固,要注意维护。单轨简易桥可能被泡坏,派几个人上去加固一下。是,我马上带入上去。二连连长操着东北口音说。三连,你们派几个战士到5号工区,那里有个急转弯,又是下坡。这么大的雨,司机可能看不清道路。让战士站在那指挥交通。翻了一辆车我就降你们连长一级!是,保证不翻车。电话那边是个值班员,其实,连长已经站在公路上指挥交通了。……7月20日,暴雨袭来,山洪爆发。因为各连准备得当,除了帐篷进水外,部队没有遭受任何损失。趁着下雨,美军飞机不会出动,二团组织人员对道路和桥梁进行加固,把弹坑填平。31日,大雨终于停了下来,火辣辣的太阳照得大地雾气腾腾。然而,连日大雨使江水猛涨,水位上涨了10倍还多,江水已经溢出河床。在水里泡了一个月的河堤终于顶不住了,轰隆一声决了口。黄色的江水似受惊的马群,翻着白浪滚滚而出。洪水瞬间吞没了房屋和良田,冲坏了道路和桥梁。两米多高的房屋没了踪影,4米多高的电线杆只剩下个尖,桥梁歪歪斜斜地倒在江水里,道路被冲成一段一段的。交通中断了,驻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二团立即一面组织兵力抢救群众的生命财产,一面尽快抢修道路和桥梁。水路两栖车开到洪水里,把围困在树上的朝鲜百姓救了出来。战士们在江水中拉起大网,拦截被冲下来的财物,然后收集起来准备让朝鲜百姓认领。工地上,干部战士们在湿热的空气里和粘乎乎的泥水里挥汗如雨地抢修。此时,他们也顾不上防避美军飞机的轰炸扫射了。美军飞机临空了,没有人离开现场,炸弹下来了,往泥水里一扑,子弹打过来了,在桥墩后面一藏。山上的高射炮开火了,美机吓得晃着尾巴跑了。战士们在泥水里不分昼夜地奋力作业,终于使任务区内的公路通了车。可还没等大家喘过气来,8月4日,第二次洪峰接踵而至,水位比第一次还高,刚架好的桥、修好的路又被冲毁。指战员心急如焚,连湿衣服都来不及换下又继续投入了抢修。此时,美军趁朝鲜北方洪水泛滥之机,出动大批飞机,轮番轰炸封锁我军方交通要道。抢修工作不得不转入夜间。8月8日傍晚,二团五连作业区内下有里大桥被炸断,三排长长陈玉春接受抢修任务后,率全排跑步赶到现场,迅即冒雨投入作业。汗水、雨水把衣服搞得湿淋淋的,行动很不方便。陈排长脱掉上衣和背心,仰起脸浇了一会雨水,大喊了一声:痛快!同志们,加油干哪!这雨正好给我们洗澡了!一看排长脱了衣服,战士们也脱了上衣,有的战士索性只穿着短裤作业。夜色中,一群汉子光着脊梁,露出一身强健的肌肉,挥动铁锤和锹镐打桥桩、挖土石,叮当的响声,口号声不绝于耳。一直干到第二天下午13时许,一条平展的道路出现在大雨中,倾斜在河水里的桥梁又顽强地站了起来。道路终于恢复通车。一辆辆汽车开了过来,司机们嘀嘀地按着喇叭,向工兵们表示感谢。陈排长正和战士们欢呼,从一辆汽车里飞出一个东西,正砸在他怀里。陈排长抓住一看,是一包没开封的大生产香烟。一个司机从驾驶室里探出头来说:同志们,辛苦了,抽根烟,解解乏吧!不久,工兵指挥所为二团五连三排立集体三等功一次。但陈排长总觉得那包香烟比军功章还值得荣耀。第二次洪峰过去不久,第三次洪峰又到了,它将二团八连任务区内的大同江上的胜湖里大桥冲垮,使连接前沿阵地和后方的交通中断。而这时美军正发动夏季攻势,我军前线急需粮弹。为此,洪学智亲临胜湖里桥视察。他对二团的工兵们说:你们工兵团的任务十分重要,很艰苦也很光荣,如果前方没有弹药和给养,打败美军就非常困难。前方的伤病员如果不能很快运到后方,伤亡就会更大。现在汽车过不了江,堵在桥头,倘若美军飞机来轰炸,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你们工兵的任务,就是要动脑筋,想办法,让汽车尽快过江。薛团长看着洪学智熬得通红的双眼说:司令员,炸坏的桥短时间内不能修复,为了应急,是否可以漕渡汽车过江?作战工程股股长插话说:虽然没有制式门桥器材,但我们可以用汽油桶做。以前我们在国内就这么干过。洪学智说:能行吗?薛团长坚定地说:没问题。漕渡的任务交给了八连。八连找来了几十个大汽油桶,封闭了汽油桶的出油口,然后用铁丝捆扎起来,再在上面铺上木板,用双脚钉固定,一个简易的门桥就做成了。当天,进行了试渡,把一辆汽车安全漕渡到了对岸。洪学智乐得直拍巴掌,连声说这个办法好,要在志愿军推广。接下来,八连不分昼夜地进行漕渡。一天夜晚,八连正用门桥漕渡,美军飞机飞来了。美机先是打出一串串照明弹,照得江面上一片雪亮。接着,美军飞机就轰炸扫射。这时站在岸边的同志们都替江上的人们捏着一把汗。炸弹在舟桥边爆炸,掀起的水柱差点掀翻舟桥。战士们连忙下蹲,用身体的重量稳住舟桥。在舟桥上的汽车司机爬上车厢,操起步枪对着低飞的美机射击。老兄,别打了,连个毛都粘不上呢!一个工兵战士说。打不着也吓吓他,志愿军不是好欺负的!司机愤愤地说。别费那功夫了,下来帮我们划吧!另一个工兵说。司机连忙跳下车厢,用铁锹划水。江面上响起战士们响亮的口号音:划呀划呦!用力划呀!工兵战士本领大……当晚,八连硬是在美军飞机的袭扰下将门桥漕渡到岸。此后美军飞机虽常来袭扰,但门桥漕渡一直未停,直到胜湖里大桥修复,漕渡才告结束。在第三次洪峰期间,大同江洪水到达平壤时,当地的朝鲜百姓弃家四处躲避。有的爬上屋顶,有的爬上树。在二团驻平壤器材站附近,一些草房顶上有数百群众,生命危在旦夕。二团供应站宋慈民、李德芝见状后,即带领人员,开动水陆汽车往返抢救。他们连续奋战19个小时,救出群众400多人。当他们回到驻地时,已经一天一夜水米没有沾牙了。类似工兵二团战胜洪水的事迹在朝鲜的志愿军工兵中比比皆是。在朝鲜北部这次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中,志愿军工兵战士们发扬我军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战洪水,斗敌机,抢修道路桥梁,抢救朝鲜群众,为击败美军绞杀战,打赢抗美援朝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志愿军是怎样在水中架设隐蔽桥的?
1951年10月初的一天,工兵某团奉命抢修临津江支流上的一座公路桥。天正下着大雨,部队乘车冒雨开进。张团长坐在驾驶室里,紧皱着眉头思索着。美军实施绞杀战后,快速修桥建桥成了战胜绞杀战的关键之一。部队的抢修速度并不慢,两三天就能建好一座简易桥。但是,美军一颗炸弹下来,耗费几十个小时建好的新桥几秒钟就被炸坏了。公路通车时间少,常常有车队被堵在桥边,一堵就是一两天。看来,只是修桥、建桥是不够的,还得把桥隐蔽起来。汽车颠了一下,把张团长的思绪拉回到车厢里。司机嘟囔着说:这美国鬼子真可恨!这路是咱们上个礼拜刚修好的,这才几天啊,就被炸成了'搓板'!张团长说:路好走还要咱们工兵干什么。这天气正好赶路,美国鬼子的飞机不会来。这时,车队停了下来。一个战士跑来报告说,前面的路被炸了个大坑,走不了了。工兵还能让坑给挡住!张团长穿上雨衣就下了车,向前面走去。雨越下越大,远处的山峰早已没了踪影。雨水打在脸上,几乎睁不开眼睛。透过雨帘,张团长发现,几个白影在晃动。上前一看,是几个朝鲜妇女和老人正在往坑里填土。他们没有雨衣,任凭雨水把自己浇透了。雨水顺着裤管像小河一样往下流。妇女们头上顶着一个大罐子,来来回回地运土。老人们带着纱帽,胡子都湿成一绺一绺的,用锹把土摊平、拍实。还有个小孩子抱着个瓦罐跑来跑去地运土,虽然每次运不了多少,但依然跑个不停。孩子被雨水浇的脸色煞白,一不留神摔倒在泥水里。张团长连忙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给他披上自己的雨衣。孩子说了句朝鲜话,张团长没听懂。一个朝鲜战士说:他说谢谢!张团长说:应该说谢谢的是我们啊!这么大的雨,你们还出来修路。一个须发洁白的朝鲜老人走过来,操着流利的汉语说:再有几个小时这坑就填平了。你们就能过去了。今天早上的时候,美国鬼子的飞机来轰炸,公路被炸了好几个大坑,我们已经填平了一些。但前面还有许多。唉!都是老人和妇女,干不动啊!张团长鼻子有些酸,他想起家乡的老父亲冒着大雨下田。他拉过身边的孩子,掏出一包饼干递给他,问,这孩子的爹妈呢?老人说:昨天被炸死了!大家都不让他来,可他偏要来,说要给爹妈报仇!张团长听了,看着路面上坚定的妇女,又看了看眼前的老人和孩子,感动地说:朝鲜的路,是朝鲜妇女用头顶起来的!他回过头对通信员说:命令一连上来修路。让炊事班给朝鲜百姓做些姜汤。通信员跑着去传达命令。朝鲜老人连忙说:不用你们动手,我们全村的人都在修路呢。你们攒足劲,好到前线打鬼子啊!张团长说:大爷,我们是工兵,公路就是我们的前线。一连长上来了。张团长指着弹坑说:看到没有,坑很大,一时半会填不平。后面的炮兵快上来了。限你们两个个小时把路修好。朝鲜老人听了,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一连长却说:没问题!和美国空军斗了近一年,他们早就想出了对付弹坑的法子。战士们冲上来,他们先用用圆木在深坑内筑起两堆木桩,随后在木桩上架上拱梁,铺上桥板。没到两个小时,一段段便桥就在一个个弹坑上建好了。有的弹坑比较大,占了一半公路,战士们就架起单轨简易桥。将弹坑的一侧稍加修理,作为一半路面,同时在弹坑中架起一条可供汽车一只轮子通过的简易桥。路修好了,朝鲜老人高兴的脸上的皱纹都开了花,说:志愿军真厉害,这仗一定能打赢!车队穿过雨帘,一路向南,来到了被炸坏的公路桥边。张团长召集连长们开会,他说:以往我们修桥,常常是今天修好,明天就被炸了,费了几天劲,通车却不到一天。问题的关键就是,怎么把桥给藏起来?只要桥藏起来了,美国鬼子就炸不着,这路就能长时间通车了。也省得咱们四处奔命似的跑。一个连长说:团长,那个大个桥,怎么藏啊?这可不是你藏烟那么容易啊!张团长是个老烟民,兜里总是揣着两包烟。他又是个大方的人,所以团里的人都朝他要烟抽。一来而去,张团长自己没烟抽了,所以,他不得不藏起一两根烟应急。张团长笑了:发现了啊!你们谁要想出个好办法,我就把这包'大前门'给谁!说着,从挎包里掏出一包大前门香烟仍在桌上。一连长说:那肯定是我的了。我早就想好了。建潜水桥!潜水桥!怎么建?所有的人都看着他。拿铁丝编个笼子,装上石头沉进河里,打成石头坝,上面再铺上卵石,把桥面搞平。桥面离水面半米左右,河水既淹不了汽车的排气管,又把潜水桥隐蔽得严严实实。这样,表面上被肢解成一截一截的公路,实际上连成了一线。好办法!好主意!帐篷里一片赞叹声。好!这包'大前门'就是你的了。张团长把香烟扔给一连长,省着点,就这一包了,我还得朝你要烟呢!主意是你出的,你们一连就修这个水下桥吧!保证完成任务!一连长吐了个烟圈,乐呵呵地说。一连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编铁笼子,有的上山采石,有的勘察现场,有的准备工具。全连上下忙得不亦乐乎。第二天,雨停了,潜水桥开始施工。一个个铁笼子装上了大石头,扑通扑通地扔进了水里,一车一车的鹅卵石哗啦哗啦地倒在了石坝上。一连的战士们光着脚在石坝上修平桥面。干了两三天,一座潜水桥修成了。一连长还让战士在桥两侧拉起两道绳子,绳子上系上红旗。平时,绳子淹没在水下,有车通过时,绳子拉起来就成了路标。一连长望了望天空,抽着烟说:让美国鬼子找去吧!一个战士蹲在他旁边,看着河面上两条若隐若现的细浪说:站这么近都看不到,就别说在天上了……连长,那座旧桥咱还修吗?修它干啥!这是团长布下的迷魂阵,只要那破桥还在,美国鬼子就不会来炸。一连长说,明天派几个人上去,把废桥板和破钢轨扔到桥上,给美国鬼子演出好戏。第二天,一连的几个战士按照连长的部署对大桥进行了伪装。几个战士刚下桥,美军飞机就来了。飞机在大桥上飞了几圈就飞走了。一辆辆载着各种物资的汽车开了过去,张团长望着浩浩荡荡的车队,觉得这种简易潜水桥虽然管用,但很快就会不堪重负,不被美军飞机炸坏,也会被这么多的汽车压坏。于是,他主动向上级要求,在河上再建一座更结实的水面下桥。上级立即同意,并表彰了他们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架设水面下桥,这在我军历史上还是头一次。张团长也只听说苏联红军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曾经架过,但无资料可资借鉴。张团长找来政委和和工程技术人员反复研究计算,由作战工程股股长画图,迅速拿出了一个宽5米,潜入水下10厘米、长215米的桥梁假设图案。朝鲜的冬天来得早,10月下半月就飘起了雪花,水温已达零度。为架水面下桥,部队在没有防水衣等防寒装具的情况下施工。二营营长脱下棉衣棉裤,振臂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我来!率先跳进江里指挥作业。全营干部战士也都大声吆喝着跳了下去。尽管不少人冻得四肢麻木,上下牙床被冻僵,不能开口说话,但仍奋战不息。这时,张团长担心战士们被冻坏了,就让后勤部拿出白酒,让所有战士下水前喝上一口暖暖身子。同时,张团长下令:任何人下水作业不许超过20分钟,否则关禁闭!干部要以身作则,谁冻坏了战士,我饶不了谁!晚上,干部们在工地上来回地跑,对这个战士喊:你到时间了,马上上岸!对那个战士说:上来吧,再不上来你就成冰棍了!但是,战士们一干起来就忘了时间,干部们只好一个一个地往上拽。经过连续五昼夜的轮番突击,终于按计划高质量地架好了两座重型水面下桥。水面下桥建好后,前水桥实现了双桥共渡。重型车辆走水面下桥,步兵走浅水桥,极大地提高了通过效率。
杨根思 生平事迹
杨根思,1922年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一个农民家庭里。很小的时候就在上海资本家的工厂做童工,失业回乡后又给地主家做"牛倌"。1944年他光荣地成为新四军的一名战士。由于表现突出,1945年11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作战中,他机智勇敢,曾在围歼泰安守敌的战斗中,用18颗手榴弹夺取制高点;在鲁南郭里集战斗中,三次把拉雷投到敌地堡前;在齐村战斗中,他连续爆破守敌碉堡群;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他奉命率1个加强排攻击夏砦国民党守军,机智的摧毁1组暗堡群,还俘虏了近一个排的敌人……先后多次荣立大功、小功,被评为战斗模范,还荣获了"爆破大王"、"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等光荣称号。1950年,身为连长的杨根思,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任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3连连长的杨根思,率领全连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朝鲜战场。初入朝鲜,开进东线战区,身着单薄的战士们首先遇到的是冰天雪地,零下30℃严寒的考验。杨根思积极动脑,迎战困难,教战士们用雪擦手擦脸,把玉米皮撕成一条一条揉搓后一层又一层地裹在脚上防寒,大大减少了官兵的冻伤。
杨根思抱起炸药包纵身冲进敌群(油画)
1950年11月25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 打响了。27日,志愿军第9兵 团在朝鲜战场东线的长津湖地区向美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发起进攻。至28日,将美军分割包围在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等地。29日,被围在下碣隅里的美军向南发起攻击,企图配合北攻的美军,共同打通开往古土里的通道。杨根思奉命率所部3排坚守位于下碣隅里东南的1071.1高地及其东南的小高岭。该高地扼制公路,是下碣隅里被围之美军向古土里南撤的必经之路。美军在飞机、火炮狂轰滥炸的掩护下,疯狂抢夺高地,炸弹、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授予杨根思的一级国旗勋章
炮弹、燃烧弹混杂在一起,阵地上硝烟弥漫、烈火熊熊。杨根思沉着指挥,勇敢应战,连续打退数倍于已的美军的8次进攻。战至上午10时,弹药已经耗尽,他带领战士们用刺刀、枪托、铁锹、石块与美军拼杀,最后全排 仅剩他和两名伤员,仍坚守着阵地,而此时,增援部队尚在途中。在这紧要关头,面对蜂拥而至的美军,已负伤的杨根思抱起仅有的一个5公斤的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冲进敌群,一下被惊呆了的美军还没有回过神来,就随着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毙命。杨根思以年轻的生命和满腔的热血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
为表彰杨根思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会议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一枚。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罗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课,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颗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终于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雄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解放军的故事有哪些????
1. 攻打上甘岭的战斗是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主力部队是我们45师的134团和135团。黄继光当时是135团二营六连的通信员。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 他被抽到营部当通信员。六连的战斗任务是依次收复六号、五号、四号和零号阵地。拿下了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人只剩下十来个人了。19日凌晨,连长万福来把剩余的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零号阵地的几个地堡实施爆破。结果,三个爆破组轮番上阵,全部伤亡殆尽。
正在这时,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冲了上去。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三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这时,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也重伤后奄奄一息。指导员在敌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雷。不料这个大地堡很坚固,手雷爆炸后只炸塌了地堡的小小一角。敌人的机枪依然疯狂喷吐着火舌。这时,黄继光的身体向机枪射孔果断移动,用身体堵住了那条炽烈的火舌……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先后为了颠覆或分裂中华民国而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和湖北东部等地区的起义。这些地区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当时叫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后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1937年7月7日,在日本对中华民国的发动的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之后,8月25日红军的主力部队暂时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活动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10月2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945年,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批下七道抗日反攻命令,并在其中第四道命令中首次提出“人民解放军”一词。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中共领导下的关内各解放区部队大批进入东北地区,10月31日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1946年中华民国内部爆发了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经过数年内战,打败了忠于中华民国政府的军队,并于1950年进军西藏,完成了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军事控制。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建国至2009年的建国六十周年庆的数十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在天安门广场上进行过共14次阅兵式。
2005年12月31日,解放军完成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裁减员额20万。总员额下降为230万,陆军占总员额的比例下降至历史最低点。
2006年,解放军全面启动非现役公勤人员制度,军级以上单位的机关和非作战部队中由士官和义务兵承担的炊事、驾驶等部分公勤岗位,逐步使用社会聘用人员。
2006年冬季征兵开始,心理检测正式成为解放军征兵体检项目。这一检测包括智力检测和人格检测2项内容,应征公民如有任意一项结论不合格,则不能应征入伍。
2007年7月3日,全军换发07式军服工作正式开始。
杨连第的个人简介
1919年出生于天津市北仓镇。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修复陇海铁路8号高桥时,杨连第机智勇敢地攀上40多米高的桥墩,提前完成修桥任务,荣获“登高英雄”的光荣称号。1950年9月,他光荣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0年10月,杨连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铁道兵团第1师第1团第1连任副连长。在朝鲜战场上,杨连第多次出色完成抢修铁路大桥的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朝鲜前线的战斗。1951年7月,在抢修清川江大桥时,杨连第带领一个排12次搭设浮桥,并创造出“钢轨架浮桥”的方法,保证了正常施工,使几次中断的大桥顺利通车。1951年8月,杨连第出席了志愿军铁道兵首届庆功大会;9月,杨连第当选为志愿军战斗英雄国庆观礼团代表归国观礼,并应邀列席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1952年5月15日,杨连第在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时年33岁。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光荣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1枚。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连第连”。为纪念杨连第,铁道部命名陇海铁路八号桥为杨连第桥,并建立纪念碑。天津市北辰区建有杨连第纪念馆。
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
1、李家发李家发(1934年-1953年7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1934年生,安徽省南陵县人。是明朝著名开国将领李文忠的22世孙,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第67军第199师第595团第1连战士。1952年10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一次敌机空袭中,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朝鲜群众抢救衣物和粮食。在战地练兵和修筑工事中,成绩突出,荣立2次三等功。1952年冬任通信员,英勇机智地穿梭在敌人的炮火中,被誉为“铁腿通信员” 。2、赵连山赵连山,辽宁省清原县人,一九二六年六月出生,一九四六年五月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第三十八军第一一四师第三四二团第三连连长。3、杨玉杨玉,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黑龙江庆安县人,16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剿匪,抗美援朝等多次立功,在出朝作战时全连在与美军作战时,全连的战友都在那次激烈的战斗中光荣的牺牲了只有他一人坚守在高地,与美军周旋不降,为大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光荣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4、刘光文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英雄”。1950年人伍,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同年加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战斗中机智勇敢,荣立一等功。1951年被选为志愿军国庆归国观礼代表,1952年4月回朝鲜在返回前沿阵地的途中牺牲。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他“二级战英雄”称号。5、李汉李汉,山东省莱州市人。1938年4月入伍,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飞行员、大队长、副团长、师长等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击落敌人飞机的飞行员,因此载入史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家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连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玉
上一篇:杨丽萍雀之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