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王金璐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3-08 11:00:56编辑:阿旭

唐朝著名的文化交流使者有哪些人?

  玄奘西行取经
  文成公主远嫁西藏
  丝绸之路
  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北路经今蒙古地区到叶尼塞、鄂毕两河上游,往西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西地区。西路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门关西行,经今新疆境内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西南路经西川到吐蕃,可达尼泊尔和印度;或经南诏、缅甸到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
  海路交通

  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条路:一是由登州(山东蓬莱)出发,渡渤海沿辽东半岛东岸和朝鲜半岛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江苏淮安)出淮河口沿山东半岛北上,东渡黄海经朝鲜半岛到日本;三是由扬州或明州出海,横渡东海直驶日本。

  到南亚诸国的海路,从广州经越南海岸,在马来半岛南端过马六甲海峡到苏门答腊,由此分别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到西亚的海路,主要是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湾沿岸。

  在唐代,还初步开辟了到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这些交通线,由于沿线的出土文物和沉船打捞而不断得到证实。以上事实说明,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亚非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日本“遣唐使”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空海与鉴真和尚

  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他于804年(贞元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姓淳于,扬州人。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对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响。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大师义净

  继玄奘之后,中国另一位佛教大师义净,于671年(咸亨二年)搭波斯船从广州出发,浮海赴印度。先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十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罗瑜(在苏门答腊)搜罗并抄写佛经,滞留南洋又一年。他先后周游三十余国,历时二十五年,于695年回国,共带回经书四百部。归国后在洛阳翻译佛经十二年,译出佛经二百三十卷,还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记录了南亚很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状况。这些记载也是研究7世纪时印度、巴基斯坦和南洋各国的可贵资料


为什么说人人都是文化外交的使者

随着信息技术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外交正走下神坛,人人都是文化使者,人人都是外交官。“从公共外交的角度来说,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普通中国人手里——— 因为我们既能影响别人怎么看待中国,更决定我们怎么看待自己。”
从公共外交角度来说,国家命运掌握在普通中国人手里
同样,外国人也很难正确客观认识中国及中国人。除了历史、观念及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更进一步增加了这种认知的复杂与难度。《中国,如何自我表达》一书指出,外国人认识中国有四幅图画作为四把钥匙,分别是灰色图画——— 第三世界的中国、绿色图画——— 新兴市场的中国、黄色图画——— 东方文明的中国、红色图画——— 超级大国的中国。世界上对中国或复杂、或矛盾、或肤浅、或深刻、或歪曲、或明智的种种看法,都可以从上面四幅图画及它们的组合中找到根源。笔者对此深以为然。
频繁交往很容易,深度交流却非常困难;外语不是问题,思维方式却很成问题。这是中国人在与外国人发展关系中的通病。要理解中国国际形象的问题,首先要试着更深刻地去理解外国人的想法。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往往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近代以来,中国人认识学习外界的欲望是强烈而无与伦比的,但受制于自身知识及思维的局限,往往不太得法,有力无处使,所开展的系列公共外交行动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京剧各派传人

一、梅派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是京剧旦行中首先形成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京剧流派。“梅派”主要是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著名梅派传人有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胡文阁、李胜素等。梅葆玖,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幼子,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的梅宅,他是梅兰芳的第九个儿子,也是最小的一个。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深得其父在艺术上的教诲和指导。18岁开始与其父同台演出。他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就梅派艺术的弘扬来讲,梅葆玖的影响力不言而喻,甚至对当今的京剧界来说也是举足轻重。启蒙教师是王瑶卿之侄王幼卿,武功教师是陶玉芝,昆曲教师是朱传茗,后又师从朱琴心学习花旦。常演梅派传统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梅葆玖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扮相、演唱都近似其父。艺业精湛,基础扎实,在青衣、花衫、刀马旦、昆曲等诸行当技艺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培养了李胜素、董圆圆、张晶等梅派后学。其中,胡文阁是其唯一的男旦弟子,而立之年投入梅派门下,苦学技艺。多年来多次在国内外进行艺术交流和演出,为继承和弘扬京剧梅派艺术做出了一定贡献。1989年荣获美国纽约林肯美华艺术中心授予的亚洲杰出艺人奖。二、俞派俞派为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首,系俞菊笙所创立,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念、做和武打方面,以剽悍迅猛的风格著称。俞派的风格流传极广,影响大于其他武生派系。俞派的风格流传极广,影响大于其他武生派系。所以后来的武生演员大多师法俞派。京剧泰斗杨小楼,武生宗师尚和玉都是俞门弟子。杨小楼在继承家学(杨月楼)和俞派刚健灵敏特色的基础上,兼收谭鑫培、张淇林、杨隆寿、牛嵩山、姚增禄等名家的艺术特色,大力发扬“武戏文唱”的理念,形成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杨派艺术,被称为“国剧宗师”,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三大贤”。尚和玉主张武生表演要做到脆、狠、率,反对不顾剧情,只为讨好观众而卖弄技艺。他的表演恪守俞派规范,风格威猛凝重,尤以勾脸武生戏见长。在表演中一招一式,朴实无华,形成为后人所推崇的“尚派”,晚年曾在中国戏曲学校任教,与王瑶卿、谭小培、郝寿臣等并称“十大教授”。俞菊笙之子俞振庭,人称“小毛包”,承袭父业,主攻武生,以剽悍勇猛著称。但是技艺平平,唯有《金钱豹》颇具乃父风范,为抗鼎之作,风靡一时。中年以后就不再登台,专门经营戏班,组建斌庆社,分大班和小班。大班遍邀名角,梅兰芳、尚小云、雪艳琴、裘桂仙、侯喜瑞、王少楼、王凤卿等等都曾搭斌庆社演出。小班为科班,专门培养戏曲人才,名人辈出。计艳芬、朱斌仙、朱斌舫、孙毓坤、徐碧云、刘斌昆、毛庆来、谷玉兰、张永禄等都是斌庆社门下,李万春、蓝月春等也曾经在斌庆社带艺搭班。俞振庭颇具戏曲组织天才,男女同班合演,开始演唱夜场戏都是由斌庆社首创的。俞菊笙的外孙孙毓坤,为名武旦孙棣棠之子、杨小楼之义子、工武生,艺兼俞杨、扮相英武、技艺超群。被人称为杨小楼身后第一武生,晚年曾在北京戏曲学校任教。电影《借东风》中曾饰赵云,虽然灵光一现,颇有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之意,令人赞叹。三、程派程派程砚秋创立,旦角,声情美永的艺术特色。程派的唱腔别具一格。他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程砚秋大师创立的程派艺术在京剧界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现已传至第四代。从程砚秋大师到赵荣琛、王吟秋先生,再到当今京剧界有着重要地位的迟小秋、张火丁等优秀传人,使得程派艺术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生生不息。他们为程派的发展乃至京剧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1、王吟秋(1925~2001)男,京剧旦角演员,生于江苏苏州。王吟秋在与程砚秋先生朝夕相处的几年里,受到程先生的悉心传授,深得程派艺术的真谛。他的表演严谨有法,恪守矩矱,精湛完美;身段舞蹈、做工分寸准确,举止有谱。唱念吞吐考究,行腔刚寓于柔;四功五法头头是道。王先生特别着意于保持程派所独具的艺术风范,准确展现程派艺术特有的意韵,是程派艺术最具影响力的传人之一。2、赵荣琛(1916~1996)京剧旦角。安徽太湖人。赵荣琛的嗓音亮而不失沉郁、凝重、清越高远;他的表演温文端庄、清淡静雅;他的唱念细致入微、凝重沉厚。对于纯粹程派戏,他唱得酷似乃师。传统戏则能在严谨的规矩中表现出程派的艺术特色;至于自己创作演出的剧目,既保持了程派艺术的精华,同时还展示了他自己的艺术才能,创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3、江新蓉(1927~ 2016)1927年生于北京,6岁登台。她扮相秀丽、噪音甜润,代表性演出剧目有《窦娥冤》《红鬃烈马》《骂殿》等,并代表国家多次赴海外演出,为推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江新蓉敬畏传统、勇于创新,排演了一大批京剧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戏,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对京剧程派艺术进行改造提升,是程派艺术的坚定传承者。在教学方面,她对学生和蔼可亲,倾囊相授技艺。四、谭派京剧谭派艺术是中国最早创立的京剧流派,谭派唱腔以委婉古朴而著称。一些著名的京剧艺术流派都是先学习谭派艺术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流派。谭派现在是六代嫡传,从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到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如果算上谭鑫培的父亲——老旦演员谭志道,共有七代从事京剧,这无论是在世界戏剧史还是京剧史上都是难得的。谭鑫培:改革京剧唱腔第一人谭鑫培是当时著名的老旦演员谭志道的独生子,流转到天津时,才六岁。他七八岁开始练功,随父跑水陆码头,十一岁入天津金奎科班,十七岁拜在汉派老生余三胜的门下,其后长期在三庆班演武生,兼武行头目,又拜班主程长庚为师。光绪五年,即一八七九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结识了张二奎的学生孙春恒,看了他不少戏,受到很大启发。谭鑫培得诸谭志道音乐天赋的遗传,有“小叫天”之誉,他饶有兴味地对老生唱腔进行了磨洗和改造。早期的京剧唱腔以高亢的气势为主,谭鑫培把直腔直调改得婉转多姿。尽管我们今天听起来,仍感到那么硬朗古简,其遒劲程度无人堪匹,但那时却被视为“颓靡”的“亡国之音”。光绪十六年,谭鑫培四十四岁时,被选入清宫内廷戏班“升平署”,开始享受“内廷供奉”的殊遇。慈禧太后最爱点他的戏,“无谭不欢”。演毕,常赏以重金,还曾“亲赐黄马褂”。京剧到了谭鑫培时代,完成了从草创到成熟的过渡,真正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他文武不挡,腹笥极宽,是老生艺术的集大成者,并为京剧舞台语音的湖广音规范奠定基础,还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梅兰芳后来评价道:谭鑫培(和杨小楼)代表了中国的京剧。于是,一些商人就开始在“谭鑫培”三个字上做文章了。他们伪造谭鑫培的假唱片,行销于市,导致谬种流传。直到解放后,还有一些国家电台以这些当年“胜利”、“物克多”公司出品的赝品为真,不时播放,弄得一些爱好者,对谭鑫培产生了是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疑惑,真是冤哉枉也。当然,对于后人类似的评价,谭鑫培本人也应负一定的责任。大约在谭氏六十五岁左右之时,百代公司请谭鑫培灌第二批唱片,谭鑫培为使“肥水不外流”,就让儿子谭嘉瑞操琴,司鼓也未请“老搭档”担任。结果,蹩脚的伴奏拖累了谭鑫培,使他的演唱水平未能发挥,使这批唱片大为减色。谭鑫培虽然做成了“伶界大王”的辉煌业绩,但他死得很惨。一九一七年四月,广东督军陆荣廷到京,大军阀江朝宗假东城那家花园为他办堂会戏,坚约谭鑫培出演。此时适逢谭鑫培有恙,卧床经月,便以此婉辞。谁知江朝宗竟派来大队警察,把谭鑫培生拉硬扯到那家花园。那天恰恰演的是“洪羊洞”,描写杨六郎从重病到死亡的一段经历。谭鑫培感同身受,心力交瘁,演到悲愤处,禁不住眼泪真的流下来。演毕回家,没多久就死了,时年七十一岁。五、汪派汪派是京剧老生“新三杰”之一的汪桂芬创立的京剧老生艺术流派。汪桂芬与谭鑫培、孙菊仙并称为老生“新三杰”、后“三鼎甲”。他是程长庚的弟子,并为程氏操琴多年,继承了程长庚的艺术并有所变化、发展,形成了雄劲沉郁自成一格的汪派。因汪派唱工要求嗓高、气足,所以传人不多,最有成就的是王凤卿,嗓虽略窄,但功底深厚,能较全面的继承汪派传统艺术。老旦谢宝云、花脸刘永奎亦曾学汪。此外,北京票友邓远芳,天津票友刘叔度(兼学刘鸿升)、刘贯一(刘永奎子)等,也有一定成就。 没有特别好的嗓音,充实的气力,便学不到汪派。王凤卿虽然是其主要传人,但到了晚年因为气力的衰退,就很难使观众欣赏他那“实大声洪”的气势了。私淑汪桂芬的是汪笑侬。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俞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程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汪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谭派

京剧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京剧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860年到1917年左右,是京剧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剧目方面,从徽、汉、梆、昆等继承下来的传统剧目,经过演出实践不断加工、锤炼,更见精练。不少本头戏逐渐删除繁冗,精简为自成起讫的折子戏,如全本《宇宙锋》通常只演"修本"、"金殿"二折。辛亥革命前后,在社会、政治变革中还出现了一批密切结合现实的新剧目,如汪笑侬的《哭祖庙》、《瓜种兰因》等。音乐方面,板式、曲调有所增益,字音、声韵更加定型,使京剧唱腔委婉、动听,更具特色。舞台表演艺术方面,也更为细腻、精致,色彩浓郁。京剧史上老生前三杰(程长庚1811-1880,徽派;余三胜1802-1866,汉派;张二奎1813-1860,京派)还带有京剧前身徽、汉的地方色彩,传到老生后三杰(谭鑫培1847-1917,孙菊仙1841-1931,汪桂芬1860-1906)时,原来那种地方色彩已逐渐融会升华,成为京剧自身的艺术特色。


京剧<武家坡>历史背景是什么?

武家坡的历史背景:相传薛平贵投身戎行,辗转西征,屡立奇功,番民慑服。西凉国王既封以王爵,赐代战公主为妻,以固其心。继念干戈已靖,身膺殊荣,薛平贵虽至人臣极地,然遥忆结发糟糠,或仍守破窑,曾为得一享天伦之乐。回望家山,不觉归心似箭。遂辞别公主,衣锦还乡。但在外十余年,更经风霜,已是须发苍苍,非复当年张绪矣。既抵武家坡,与王宝钏会面,复伪称薛平贵之友,故意调戏,以试王宝钏节操。王宝钏词气严正,见彼语涉亵狎,顿时怒形于色,戟指痛骂,愤愤而回。扩展资料:京剧的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家坡

2014央视春晚在舞台上一直转的女孩是谁?叫什么名字?她怎么能坚持转那么久?

是小彩旗,原名魏彩绮。1999年1月24日生,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外甥女。“小彩旗”在“转圈”方面似乎很有天赋。在2012年底,13岁的她就曾在杨丽萍的谢幕大型舞剧《孔雀》中扮演“时间”舞者,在舞剧的演出中,她在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内不停旋转3000多圈,被观众误认为是“假人”,外人对她的评价是:因为天生有舞蹈天赋,所以根本停不下来。舞蹈转圈技巧:1、立半脚尖的"立"是旋转中最主要的一点,只有把脚尖立到最大限度,这样脚与地面的接触面才会减小,舞蹈讲究的是美,在完成动作之前和之中,不应表现出任何不安来,而应给人一种轻松感和自如感以及一气呵成的整体感和舒适感。2、直练习者的膝盖和腰背脊不是一个平行线,也就是不直立,那么在练习舞蹈旋转也是非常困难的,膝盖的不直立,不绷紧,就会丧失舞蹈的美感,衬托不出来那种精神气的舞蹈形象。3、开"开"也是转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转”时,无论是起法儿,还是旋转过程中.都要求从下而上的脚踝、膝关节、胯关节的开度。

上一篇:王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