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晋
小说《盗墓笔记》讲的是什么内容?详细点,谢谢!
当然最主要的是盗墓,但情节很很好看!
从七星鲁王墓,到海底墓,到秦岭神树,到云顶天宫,到蛇沼鬼城,一个比一个玄,描写越发诡异,墓室结构更是奇异。还有电梯结构的墓穴!很佩服三叔的想象力!
有个关键的图,战国帛书!背后有个神秘的外国公司!
其中秦岭神树章,大部分盗墓迷猜测是一个铺垫,因为与其他几章都不太符合!里面有血尸,粽子(僵尸,可以用黑驴蹄子来对付,我刚看时,硬是没弄懂,黑驴蹄子是什么,还以为是盗墓术语,后来进了贴吧,看了图,才知道就真是黑驴蹄子,晕了一下)。蛇眉铜鱼是个关键东西,里面的禁婆挺吓人的(主要是头发多),还有鬼打墙,蹩,里面还有好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主要人物有吴邪,主角,看起来没啥本事(在盗墓方面),但是个关键人物,其实很有用,因为没了他,故事就不好发展了。
闷油瓶(本名张起灵,谐音麒麟)另外他身上有麒麟文身,还有一把黑金古刀!他的血有很神奇的作用,千年女尸对他下跪,还会缩骨功,演戏也是一流高手,昵称,瓶子,油瓶,闷闷,瓶瓶,太多了。有个叫霍玲的喜欢他!ps:不爱说话!
吴邪的三叔,一个藏有很多秘密的人。有点象幕后黑手,喜欢一个叫文锦的人,但后来希奇古怪的事太多,我也不知道她死了没,但也是个重要人物。
王胖子,是在鲁王墓中碰见的,很有趣的一人,因为太胖,盗墓得有顾及,不过似乎身手还不错。
汪藏海,一个很厉害的人,会盗墓,会修墓,还会反斗,主人公们去的地方似乎都有他的足迹。
阿宁,一个奇怪的女人,似乎知道很多,而且很会恩将仇报,但好象有苦衷!为那件外国公司服务!
还有好多好多东西,难写了,你可以去贴吧瞧瞧。
已出版3本,还在更新中,但好象因为盗墓迷的猜测,弄的三叔都不太好写了!希望赶快揭开谜底呀!
盗墓笔记小说txt下载
盗墓笔记小说txt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WIG6-w23wPimF4-9uHqAQ 提取码:n9o9那独眼的小伙子看他老爸被数落了,低下头偷笑,老烟头咳嗽了一声,又敲了那独眼的少年一记头棍:“你笑个啥?碰到血尸,可大可小,上次你二公就是在洛阳挖到这东西,结果现在还疯疯癫癫的,都不知道着了什么道。等一下我先下去,你跟在我后面,二伢子你带个土耗子殿后,三伢子你就别下去了,四个人都下去,想退都来不及退,你就拉着土耗子的尾巴,我们在里面一吆喝你就把东西拉出来。”
齐晋鞌之战全文译文
鞌 之 战 选自《左传》
Translated Text
译 文
原 文
Original Text
又名《鞍之战》
六月十七日,齐晋两军在鞌地摆开阵势。邴夏为齐侯驾车,逢丑父坐在车右做了齐侯的护卫。晋军解张替却克驾车,郑丘缓做了却克的护卫。齐侯说:“我姑且消灭晋军再吃早饭!”不给马披甲就驱车进击晋军。却克被箭射伤,血一直流到鞋上,但是进军的鼓声仍然没有停息。却克说:“我受重伤了!”解张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胳膊肘,我折断箭杆照样驾车,左边的车轮被血染得殷红,哪里敢说受了重伤?您就忍耐它一点吧。”郑丘缓说:“从开始交战以来,如果遇到险峻难走的路,我必定要下来推车,您是否知道这种情况呢?——不过您的伤势确实太严重了!”解张说:“全军的人都听着我们的鼓声,注视着我们的旗帜,或进或退都跟随着我们。这辆车只要一人镇守,就可以凭它成事。怎么能因受伤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受了重伤还没有到死,您还是努力地干吧!”于是左手一并握住缰绳,右手取过鼓槌击鼓。马狂奔不止,全军跟着他们冲锋。齐军溃败。晋军追击齐军,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圈。
(头天夜里)韩厥梦见父亲子舆对自己说:“明天早晨不要站住兵车的左右两侧。”因此他就在车当中驾车追赶齐侯。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他是个君子。”齐侯说:“认为他是君子反而射他,这不合于礼。”射韩厥的车左,车左坠掉在车下;射他的车右,车右倒在车中。綦毋张的兵车坏了,跟着韩厥说:“请允许我搭你的车。”上车后,綦毋张站在兵车的左边和右边,韩厥都用肘撞他,让他站在身后。韩厥低下身子放稳当被射倒的车右。
逢丑父乘机同齐侯互换了位置。将要到华泉,骖马被树木绊住不能再跑了。头天晚上,丑父在栈车里睡觉,一条蛇爬在他身子下边,他用手臂去打蛇,手臂被咬伤,却隐瞒了这件事,所以今天不能推车而被韩厥追上。韩厥拿着拴马的绳子站在齐侯的马前,拜两拜,然后稽首,捧着酒杯加上玉壁献上,说:“我国国君派群臣替鲁、卫两国请求,说‘不要让军队深入齐国领土。我不幸恰巧遇上你们兵车的行列,没有逃避隐藏的地方,而且怕因为逃跑躲避会给两国的国君带来耻辱。我不称职地当了个战士,冒昧地向您禀告,我迟钝不会办事,只是人材缺乏充当了这个官职。”冒充齐侯的丑父叫齐侯下车到华泉去取水喝。郑周父驾御副车,宛筏为车右,载着齐侯逃走而免于被俘。韩厥献上丑父,却克准备杀掉他。丑父大喊道:“从今以后再没有替代他国君受难的人了,有一个这样的人,还要被杀掉吗?”却克说:“一个人不把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看作难事,我杀掉他是不吉利的。赦免他,用来鼓励侍奉国君的人。”于是不杀他。
齐晋鞌之战的全文翻译
齐晋鞌之战译文鲁成公二年春,齐顷公攻打我国北部边境,包围了龙邑。齐顷公的宠臣卢蒲就魁攻打城门,却被龙人抓住了。齐顷公对龙人说:“你们千万别杀他,我们讲和,我的军队不进入你的封地内!”龙人不听,杀掉卢蒲陈尸于城上。齐顷公亲自击鼓,攻上城墙。才三天,攻取龙邑。然后一路向南杀到了巢丘。当时卫穆公正派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要去打齐国,正巧在这路上与齐师相遇。石稷想回去,孙良夫说:“这怎么行,本要带兵攻打他,如今遇到他的军队你倒要回去了,我们如何回复君命?当初要是知道你如此无能,你就不该出来。如今既然遇到,就要打!”夏天,有......(此处省略若干字,为新筑战事。)石稷说:“军队战败了,你(孙良夫)不能再耽搁了,要是非和人家作战,我们就要全军覆灭。你战死了军队,回去怎么交代啊?”大家都不回答。石稷又说:“你是国卿。你要是战死了,那太丢人了。你带领军队撤退,我于此阻止齐军。”同时通告军中,说援军的战车来了不少。齐师停止了进攻,在鞫居驻扎下来。这时新筑人仲叔于奚救了孙桓子(孙良夫),孙桓子才得以免于一死。此后,卫人要赏赐仲叔于奚封地,仲叔于奚谢绝,却请求朝见时用曲悬、繁缨之礼(仲叔于奚这种请求是以大夫僭用诸侯之礼),卫君答应了仲叔于奚的请求。孔子当时听说了这件事,说:“可惜啊!不如多给他些封地。唯有服器与爵位,不能假手他人,应有君主掌管。爵位名号是使人们产生信赖的标志,在上位的人使人信赖,才能保享车服之器,车服之器体现礼法,礼法用来规行仁义,施行仁义才能生利,而有利方能治理百姓,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若将这些假手他人,是给人以国政。国政亡,则国家随之灭亡,难以抵挡啊。”孙桓子逃回新筑,不入城,随后就去晋国求救兵。碰巧臧宣叔(鲁大夫,字孙许,谥宣叔)也到晋国求救兵。都投到郤献子门下(郤克三年前出使齐国,因跛脚遭齐顷公之母萧同叔子的耻笑,曾发誓要报仇,所以鲁、卫求兵都来找他)。晋景公答应给他七百辆战车的兵力。郤子说:“这是城濮战役所用的军额。那时有已故国君(晋文公)的明德与卿大夫(在先轸、狐、偃、栾枝等人)的敏捷,才取得胜利。我比起先大夫,简直连供他们役使都不配。(意思是自己的才干远不如在城濮之战中立有战功的先轸等人。这是谦词。)请给我八百乘战车。”晋景公答应了他。郤克为中军主帅,士燮(又称范文子、范叔,士会之子)以上军佐的身份率领上军,栾书(又称栾武子,栾枝之孙)为下军主帅,韩厥(又称韩献子)为司马,去救鲁、卫两国。臧宣叔迎接晋军,为他们引路。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国执政大臣)帅军与晋军相会。到达卫国境内,韩献子要按军法处死部下,郤献子驱车狂奔想要救他。可惜到达后,已经斩杀了那人。郤子赶快将被杀的人示众,告诉他的仆从说:“我是为了分担杀人的怨谤。”晋军跟踪齐军到莘。六月十六日到达靡笄山下。齐顷公派人挑战,说:“您率领你们国君的军队,行辱于我这小地方,我士兵疲弊,请明早会面吧。”回答说:“晋国与鲁、卫两国,是兄弟之邦。他们前来告诉我国君说:‘齐国总是到我们这疲弊之地来作乱。’我国君不忍,就派群臣来请求您,您可不要让我们的军队在您的地盘上久留。军队能进不能退,不劳您吩咐。”齐顷公说:“我希望你能应战,就算你不答应,我们也将兵戎相见。”齐国的高固徒步闯入晋军,举起石头砸人,还抓了晋军的人,爬到人家的战车上,把桑树根系在车上,以此遍告齐军,说:“想要勇猛的,可以来买我多余的勇力!”公元前589年六月十七日,齐、晋双方军队在鞍摆开阵势。邴夏为齐侯驾车,逢丑父当为戎右(古代战车,将领居左,御者居中。如果将领是君主或主帅则居中,御者居左。负责保护协助将领的人居右)。晋国的解张为郤克驾车,郑丘缓当戎右。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奔驰(之:指驾车的马)。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没有中断擂鼓,说:“我受重伤了(古代病重、伤重、饥饿、劳累过度造成体力难以支持,都叫‘病’)。”解张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我折断射中的箭杆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哪敢说受伤?您(‘吾子’比‘子’更亲切些)忍著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地势不平,我必定下去推车,您难道知道这些吗?不过您确实伤势很重难以支持了。”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鼓声和战旗,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这辆车上只要还有一个人镇守住它,战事就可以成功。怎么能由于伤痛而败坏了国君的大事呢?穿上盔甲,手执兵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伤痛还不至于死,您(还是)努力指挥战斗吧!”解张将右手所持的辔绳并握于左手,腾出右手接过郤克的鼓槌擂鼓。张侯所驾的马狂奔起来(由于单手持辔无法控制),晋军跟随他们。齐军崩溃。晋军追赶齐军,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遍。韩厥梦见子舆(韩厥父,当时已去世)对自己说:“次天早晨避开战车左右两侧!”因此(韩厥)在战车当中驾车追赶齐侯。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是个贵族。”齐侯说:“称他为贵族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此乃齐侯愚蠢之举)射他左边的人,坠落车下;射他右边的人,倒在车里。(晋军)将军綦毋张(晋大夫,綦毋氏,名张)失去战车,跟随韩厥,说:“请允许我搭你的车。”跟在左边或右边,(韩厥)都用肘制止他,使他站在自己身后(按,韩厥由于梦中警告,所以这样做,以免綦毋张受害)。韩厥弯下身子,把倒在车中的戎右安放稳当。逢丑父和齐侯交换位置(这是逢丑父为了保护齐侯,乘韩厥低下身子安放戎右的机会与齐侯交换位置,以便不能逃脱时蒙混敌人)。将要到达华泉(泉水名,在华不注山下)时,(齐侯)两边的(中间两马为服,旁边两马为骖)被树枝等钩住。(昨天夜里)丑父睡在轏车(一种卧车)里,有蛇从他身底出现,以臂击蛇,手臂受伤却隐瞒了伤情(按,这是为了交代丑父之所以不能下来推车而补叙的头天夜里的事)。所以不能推车而被追上。韩厥手持拴马绳站在齐侯的马前(絷:拴缚马足的绳索),拜两拜,然后下跪,低头至地(这是臣下对君主所行的礼节。春秋时代讲究等级尊卑,韩厥对敌国君主也行臣仆之礼)。捧著一杯酒并加上一块玉璧向齐侯献上,说:“我们国君派我们这些臣下为鲁、卫两国求情,他说:‘不要让军队深入齐国的土地。’臣下不幸,恰巧遇到您的军队,没有地方逃避隐藏(我不能不尽职作战)。而且怕由于我的逃避会给两国的国君带来耻辱。臣下不称职地处在战士地位,冒昧地向您报告,臣下不才,代理这个官职是由于人才缺乏充数而已(外交辞令:自己是不得已参加战斗,不能不履行职责,来俘获齐侯你)。”逢丑父(充齐侯)命令齐侯下车,往华泉去取水来给自己喝。郑周父驾著齐君的副车,宛茷担任副车的车右,载上齐侯使他免于被俘。韩厥献上逢丑父,郤克打算杀掉他。呼喊道:“直到目前为止没有能代替自己国君承担祸难的人,有一个在这里,还要被杀死吗?”郤克说,“一个人不畏惧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他,用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于是赦免了逢丑父。扩展资料齐晋鞌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89年。当时,晋国的执政卿士郤克为报齐国戏辱之仇,借鲁、卫求援之机,发兵攻齐。主战场为鞌,故史称“鞌之战”。这场战争以晋国胜利而告终,但大大消耗了交战双方的实力。在战斗中,晋国之所以能胜利,除了《左传》中表现的君臣同仇敌忾以外,还与晋国的农耕经济较为发达有关。另外,晋处于齐国以西,地势相对较高,在军事作战上具有“俯冲”优势。这两个原因,又是《左传》的作者所考虑不到的。鞌之战又名鞍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于前589年六月十七的一场战斗。作战的地点是鞌(今济南长清)。前589年,齐顷公率齐军讨伐鲁国及卫国,鲁国及卫国派使者至晋国求援。郤克随即率晋军车八百乘,讨伐齐国以救鲁、卫。韩厥在出战前的那天梦见自己的父亲子舆警告他不要站在战车的两侧,以防被射杀。他因此战在车的正中。他在追赶齐顷公的时候为齐侯驾车的邴夏认出他是个君子,要让人射杀他。齐顷公认为认出他是君子还射杀他不礼。因此射杀了韩厥的左右。齐顷公出战时轻敌,马不被甲,人不早餐,就上阵出击,结果被晋军大败。齐顷公在逃跑时下属逢丑父替换衣服。他们被晋军中军司马韩厥追上,逢丑父假装命令伪装的齐顷公去打水,齐顷公因此才逃脱了被俘虏的命运。鞌之战的起源鞌之战又名鞍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于前589年六月十七的一场战斗。作战的地点是鞌。前589年,齐顷公率齐军讨伐鲁国及卫国,鲁国及卫国派使者至晋国求援。郤克随即率晋军车八百乘,讨伐齐国以救鲁、卫 [1] 。韩厥在出战前的那天梦见自己的父亲子舆警告他不要站在战车的两侧,以防被射杀。他因此战在车的正中。他在追赶齐顷公的时候为齐侯驾车的邴夏认出他是个君子,要让人射杀他。齐顷公认为认出他是君子还射杀他不礼。因此射倒了韩厥的左右(按:先秦的材料中“毙”字没有“死亡”之意,所以此处解释为“倒仆”更为恰当。)。齐顷公出战时轻敌,马不被甲,人不早餐,就上阵出击,结果被晋军大败。齐顷公在逃跑时下属逢丑父替换位置。他们被晋军中军司马韩厥追上,逢丑父假装命令伪装的齐顷公去打水,齐顷公因此才逃脱了被俘虏的命运逢丑父与公易位。参考资料:齐晋鞌之战-百度百科
春秋时期两国互以嫡子为质是什么原因
所谓质子制度,在上古时代是没有的。最早的人质出现于公元前720年的周郑交质,开创了人质外交的先例。春秋初年,郑伯为周平王卿士,周平王欲委权于虢公,郑伯怨王,因此周郑交质,质子之事,大概由此发端。终春秋242年之间,交质事件只有六次,并且都在齐桓公、晋文公之后。所以马非百先生说:“盖在霸主盛世,王纲虽解,信义尤存,霸者以信义相号召,故不以威力胁人。”
到了风云四起、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质子”事件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史记•六国年表》中经常可以看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太子从某国归”等类似的字句。从这一时期频繁的“质子”事件大体可窥见当时的社会环境。
一般来讲,人质均为国君之子,故称为“质子”,而且以嫡子即所谓“世子”居多,因为他们是未来的国君,保值系数最高。人质既然是一种外交手段,自然也是一种国际行为,但是以单质式为多,春秋时期交质式只有两例。《左传》评论此事说:“信不由衷,质无益也”。认为不守信义,人质有什么用呢?可见人质是在互不信任的情况下为了取信于对方而采取的最后一种外交手段。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斗争更为尖锐复杂,质子的性质也与春秋时代不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左传》叙述春秋历史,提到质子事件13例之多,成为事实着11例。而战国254年间,七大国之间交质则有24起,其频率为春秋的两倍,说明它在外交上的作用大增。
二、在这24起人质中,列国人质入秦着8起(春秋只有晋公子圉质秦一例),而秦出质于列国者七例,合计占总数大半。足见秦此时已成为国际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列国出质于秦,多为求和求援,在外交上处于守势。而秦之出质,完全为了达到“远交近攻”的战略目的,在外交上处于攻势。
四、人质身份虽与春秋无异,但已大大贬值,形同俘虏,很少受到应有礼遇。因此潜逃回国者(春秋仅公子圉一例),时有所闻,进一步恶化两国关系。有事由于国内政权易手,质子身份骤降,“报空质”之国对之更为冷落。
战国时期的人质最有名的,除楚怀王(前328-前299)质秦致死外,要算秦公孙异人质赵,富商巨贾吕不韦认为这个“空质”“奇货可居”,设法将他弄回国,让他的儿子继位为秦始皇。秦始皇,名政。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划时代的人物。他的父亲异人是秦国的王孙,异人虽然生在帝王之家,但从小就被派往和秦国敌对的赵国,当了一名“质子”。而始皇帝赵政{嬴政,秦,嬴姓。}就是在父亲做质子这段期间出生在赵国的,出生后在赵国过了9年孤独的生活。
比较著名的还有:前265年,赵受秦进攻,连失三城,攻势益猛。赵向齐求救,齐要求以长安君为质,才肯出兵。长安君是赵惠文后的少子,孝成王的弟弟。孝成王新立,实权掌握在母后手里,她说什么也不肯将心爱的小儿子送出国当人质,扬言谁敢再提长安君为质的事,“老妇必唾其面”!这就引出了老臣左师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太后终于被情理说服了,将长安君送齐为质,齐兵乃出,赵危遂解。
其他质子事件:
秦:
秦国后期的几个君主,秦昭王,庄襄王,秦始皇等,都是质子出身(中间还有一个孝文王统治时间极短,可以忽略),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六国度过的,受的教育不仅仅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所以,他们的视野比秦国本土长大的人要开阔些。
秦曾经派泾阳君到齐国为质子
秦昭襄王派赢子楚(秦昭王之子)到赵国为质子
公元前三二八年秦使公子华(一作公子桑)与张仪围攻魏的蒲阳(今山西隰县),攻取了,却请秦王归还给魏,又请秦王使公子爵作为“质子”送到魏国。
六国:
楚顷襄王的时候,白起攻楚,破了郢都,当时楚国是质子求和的,做人质的就是后来的楚考烈王熊完和春申君黄歇,当然那是他们还是公子。扣了十年之后直到长平之战前两年顷襄王死了,熊完才回国继位。
公元前三○三年,齐、韩、魏三国因“楚负其纵亲而合于秦”,联合出兵伐楚,楚因而使太子横入质于秦而请救,秦因而派客卿通率兵来救,三国因而退兵。
魏国在马陵之战失败后,皮氏:“(楚)乃倍秦而与魏、魏内太子于楚。”
《战国策·秦策五》;“楼啎约秦,魏,魏太子为质。”
韩曾有太子仓质于秦,公子虮虱等人质于楚。
秦昭襄王能在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一笔,离不开他舅舅穰侯魏冉的扶助之功。穰侯:本名魏冉,亦作魏厓,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弟。《史记》评论魏冉:“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太史公对魏冉的评价可谓中肯。穰侯在秦国掌权的日子,基本上就是秦国统一天下之前最风光的日子。 穰侯大人对帝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昭襄王而言,更是有着特别的意义。没有魏冉当机立断的把他从燕国接回,昭襄王根本就与秦国王位无缘,将成为一个普通的质子在北地度过他悲惨的一生,然后被所有人遗忘,历史上也不会留下他的蛛丝马迹。没有魏冉,在季君叛乱的时候昭襄王能不能保住王位就不好说了,哪里还有后来的霸者之治呢。而且,他手把手教会了昭襄王治理国家的方法,还多次亲自带领军队去为秦国开疆拓土。毫无疑问,魏冉是秦国的中流砥柱。
而燕国的太子丹则是因为在战国末期,燕国为了讨好秦国,而将太子丹送往秦国当质子。但太子丹不满在秦国受到的待遇,逃回了自己的国家。后在秦国攻打燕国之时,派荆轲刺秦王,失败后不久,即被燕王杀害。
春秋战国时期质子事件列表:
★春秋时期,诸侯国互送质子以求信任者凡二:
隐公三年,周郑交质。
文公十七年,晋郑交质。
★交进出质子以求信任者凡一:
哀公元年,越王勾践使范蠡、种稽为质于吴。
★送出质子请求罢兵议和者凡八:
僖公十七年,晋太子圉为质于秦。
宣公十二年,郑子良为质于楚。
宣公十四年,郑子张为质于楚。
宣公十五年,宋华元为质于楚。
宣公十八年,齐公子强为质于晋。
成公二年,鲁公衡为质于楚;宋公子围龟为质于楚。
襄公元年,齐公子光为质于晋。
★送出质子以借救兵或乞求保护者凡三:
成公十七年,郑太子髡顽、侯攉为质于楚。
定公三年,蔡太子元及蔡大夫之子为质于晋。
定公四年,蔡昭公以其子干及大夫之子为质于吴。
★送出质子以表臣服者凡一:
昭公十三年,许许围为质于楚。
★郑君臣互质以求信任者凡一:
昭公二十年,宋华亥取宋元公太子栾与母弟辰、公子地为质,宋元公取华亥之子无蹙、向宁之子罗、华定之子启为质。
★国君质大臣以为要胁者凡一:
昭公二十年,楚平王质伍奢,以召其二子。
★有交质之意而未果者凡三:
哀公八年,鲁欲与吴互送质子。
成公二年,晋欲以齐萧同叔子为质。
昭公二十六年,鲁大夫公孙朝欲送质子与鲁权臣季平子以求信任。
★战国时期的交质活动,目的与春秋时期基本一致,有互求信任者、罢兵议和者、乞求援兵与保护者、要胁以求土地财物者,等等。但是,发生于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交质活动已不复见,它完全成了解决诸侯国间各种关系的手段。
★从出质方来看,楚国出质者凡五:
公元前303年,楚景悝质于秦。
公元前303年,楚太子横质于秦。,
公元前300年,楚太子横质于齐。楚怀王质于秦。
公元前272年,楚左徒黄歌与楚太子完质于秦。
★燕国出质者凡三:
约公元前300年,燕昭侯之弟襄安君质于齐。
公元前239年,燕太子丹质于赵。
约公元前238年,燕太子丹质于秦。
★秦国出质者凡六:
公元前328年,秦公子繇质于魏。
公元前307年,秦公子稷质子燕。
公元前301年,秦泾阳君质于齐。
公元前267年,秦悼太子质于魏。
公元前250年,秦子异人质于赵。
公元前243年,秦质子于赵。
★赵国出质者凡五:
公元前270年,赵公子吾◆质于秦。
公元前265年,赵长安君质于齐。
公元前243年,赵太子春平君质于秦;赵平都侯质于秦。
公元前206年,赵孝成王质于秦。
★韩国出质者凡三:
公元前315年,韩太子苍质于秦。
公元前301年,韩太子虮虱质于楚。
约公元前256年,韩投质于赵。
★魏国出质者凡六:
公元前336年,魏太子鸣质于齐;魏公子高质于楚;魏庞葱与太子质于赵。
公元前333年,魏董庆质于齐
公元前306年,魏太子越质于楚。
★齐国出质者凡二:
约公元前342年,齐张丑质于燕。
公元前301年,齐公子顺子质于赵。
另外,《史记•匈奴列传》载,燕有贤将,为质于胡,胡甚信之,但是,当时这种与少数民族的交质之事较为少见。~
上一篇:齐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