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炜
苗炜的人物经历
苗炜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工作了一段时间,不久便到了三联。在那里,他最大的收获便是得以翻阅《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等著名刊物,这使他大开眼界。“有时候我们会认识到,跟计算机系,或是法律系、经济系的学生相比,我们没有学到什么系统性的知识,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也很正常,”苗炜说,“但是千万不要自我放弃,学习人文学科的作用是长久的,会逐渐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体现出来。”通过解读《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他认识到,学习人文学科,可以提高读写能力,精通情感语言,“这些于人生无疑是重要的才能”。1994年,苗炜经老师推荐到了《中国足球报》写短评专栏。就这样,没想到他在毕业时所期待的“巨大成就”,短短两年即得到实现。而在一次与前辈的见面中,他领悟到了写作须“心中有我,眼底无他”的真谛,这一教诲在此后十几年的写作中一直指导着他。自踏上工作岗位后,苗炜职业生涯的“连续性观念”便也开始产生作用。他说:“开始工作一段时间你会遇到不少需要应付的事,过个三五年也许会困惑自己都忙碌了什么,这就需要连续性的观念来支撑。”1996年到2008年,是他坚持“连续性”的一段历程。他创办了“生活圆桌”和“个人问题”两个生活周刊的名牌栏目。他也编辑“声音”栏目,至今15年,收录将近10000条名人言论。在国外,他有在渥太华二手图书馆关于媒体书籍的疑问,有在西班牙遇到自己儿时足球偶像的喜悦,有在剑桥校庆采访时对校园环境的赞叹,有在约翰内斯堡种族隔离博物馆的思考……每段历程、每个故事,就这样构成他的人生轨迹。 2015年7月,苗炜已辞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和《新知》杂志主编职务,并从三联书店正式离职。苗炜表示自己将加入互联网创业大军,已着手创办一家名叫“拇指英雄”的互联网视频公司。
苗炜的人物评价
朱伟说苗炜我一直觉得,苗炜身上有很典型的90年代文学趣味烙印,在美国作家中他喜欢马克·吐温与海明威,东欧作家中喜欢恰佩克与米兰·昆德拉,他喜欢简单中机智的俏皮,不喜欢那种阅读起来累赘的沉重。由此,“好玩”成了趣味的一个代言词。俏皮与幽默,原是中国文学中稀缺的东西。冯唐说苗炜像所有写字的人一样,苗炜起于要让自己爽一下,但是看得出,苗炜不止于让自己爽一下,尽管他反复引用英文,反复强调,“(Writing)it's about getting up,getting well,getting over,getting happy,okay? Getting happy.”“Writing is not necessarily something to be ashamed of,but do it in private and wash your hands afterwards.”看得出,在当代,在我的祖国,尽管好些成名或者未成名的人老了或者废了,苗炜还刚刚开始,还欢势,他的机会还在。
上一篇:面向对象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