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育
如何对孩子进行人生理想教育
1、及时向孩子提出理想要求
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成才,然后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创造财富。为此,必须适时对孩子提出理想方面的要求。
作为家长,在向孩子提出理想要求时,要由浅入深,分层次进行,不能期望太高。比如,中学时期的孩子已积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个性逐步得到发展,兴趣爱好也已产生,这时家长应该从他们的爱好和感受出发,多考虑起个性的发展,帮助他们树立带有职业性质的理想。如果孩子是绘画爱好者,那么就应多从绘画这个角度提出希望,并视其潜能确立期望值的高低:潜能小的就多鼓励他多描摩景物、人物;潜能大的就鼓励他做个画家,这是第一层次的理想要求。接下去,家长就要使孩子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需要挂起钩来,提高到更高层次,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的社会理想。
2、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有关专家认为,青少年理想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一是理想发展的准备阶段,其特点是孩子把家长的、老师的要求当做自己的理想;二是生活理想阶段,是孩子最早独立思考的理想,是自己在活动中产生了兴趣而憧憬的理想;三是职业理想出现和开始发展阶段,随着兴趣的发展,孩子逐步培养起某种爱好,在这个基础上,逐步产生对某种职业的向往;四是社会理想发展阶段,这是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并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的必然结果,它往往同个人职业理想相联系。
不过,上述理想发展的4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第三阶段孩子的理想多是从本人的爱好和感受出发,从个人的发展出发,很少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家长就要有意识地把信仰的引导提到教育日程,用科学的信仰帮助孩子从职业理想过渡到正确的社会理想。
3、重视理想的个体差异
孩子理想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个别差异。男孩子与女孩子的理想就不一样,就是在同龄孩子中,其理想一般也有4个层次:一是具有崇高理想并在努力为之奋斗;二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三是追求实惠、追求金钱;四是没有理想。
从前面提到的4个不同层次的理想来说,如果孩子有了崇高的理想并在为之奋斗,那么家长应以鼓励为主,并积极帮助孩子解决在实现理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果孩子的理想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那就应多同孩子谈谈这种不能实现的理想对人生发展的害处,教育孩子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又要把远大的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培养孩子正确的理想观和人生观。如果孩子的理想只求实惠,家长就要明确提出健康的理想目标,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理想。如果孩子没有理想,家长就要多讲一些伟人为理想而奋斗的事例,激励孩子迸发出理想的火花。
4、利用感情因素培养孩子的理想
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是情趣、情感最丰富多彩的时候,家长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运用情感因素来做好理想教育。有些家长看见孩子情绪激动、情感亢奋,就视之为不稳重、没有出息,这是错误的。事实上,这种情感正是树立崇高理想的必要触媒。
要使孩子形成远大理想,推动理想发展,必须发挥情感作用。把情感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没有情感的触动就很难打开孩子的心扉,从而难以进行沟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对缺乏理想的孩子,要多在他那平静的心境里注上一些催化剂,以激起理想的波澜,使其在情感的不断刺激下产生和增强对祖国前途、人类命运的信心。
对孩子从小进行理想教育家长应做好哪五项工作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切好的学习成绩都是好的习惯的结果,因为学习成绩是一时的,而学习习惯是终生,所以想要取得好成绩一定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
首先,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就没有动力。一个人从青少年到垂暮老人,其实都要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一个问题,“我”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不愿自己的一生平庸,那么就要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什么是“我”的目标?应该说是考上高中、考上好的高中,家长应引导孩子确立这一目标而努力。
其次,要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循序渐进,学习效率才高。普希金说:“要完全控制一天的时间,因为脑力劳动是离不开秩序的。”
第三,要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指对学习的渴求和向往。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的。有些学生常说,我对这一学科没兴趣,以此作为成绩不好或不学习的理由。其实这是不善于激发学习兴趣的表现。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由学习过程和知识内容引起;间接兴趣由学习目标和任务引起。有时候,一个人对某项学习内容不直接感兴趣,但当他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时,就会慢慢对它感兴趣,从而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这就是间接兴趣。所以,我们作为家长要善于用目标和任务去驱动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四,要自主、自信、自律。自主就是要养成自主学习,探索的学习习惯;自信就是要有自信心。美国心理家詹姆斯说过:“面对成败难卜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唯一一条就是信心。”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正视挫折,善于反思,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努力方向。这方面家长要多给孩子以鼓励,在孩子受挫折时,多说几句“没关系”、“你能行”、“不要泄气”、“失败是成功之母”等鼓励的话。自律就是要树立诚信意识,严格学风,要认认真真听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完成每一次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考试。杜绝迷恋网吧、电子游戏,杜绝迟到、早退、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
第五,要有恒心,不怕吃苦的精神。对于初中学生,现在的学习科目变多了,学习范围和难度变大了,因此,我们家长要培养孩子学习要有恒心,要逐渐养成甘于吃苦的作风,坚持不懈,不达目标永不放弃,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为登上令人仰羡,让己无憾的高处而努力奋斗
请问如何进行理想教育
无论在什么时代,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学生也不例外。向往一件精致的玩具,向往脖子上挂着一条红领巾,这都是理想。年代渐长理想也更远大。理想越远大,越坚定,影响支配作用就越大。 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这是教育工作中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不但要有恒心,而且还要着眼现实,展望未来,对学生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地诱导。 一、了解分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教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学生的理想总是通过一些 具体事情的向往或态度表示出来的,如对某方面兴趣很浓,对某方面漠不关心,教师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家访,个别谈话,组织讨论等)了解各种态度和倾向,加以梳理,从而掌握各个学生对理想前途的认识水平,分析哪些方面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哪些是好的苗头,哪些是坏的倾向。 初中学生对理想前途的看法还是不够稳定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考虑,如家庭成员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的变化,周围一时流行的风气,教师的感人言行,扣人心弦的电影、电视剧、小说等等,都会掀动学生的心弦产生激情,形成某种愿望,教师要敏感地把握这些客观因素,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在动态中掌握学生的变化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二、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促使学生朝着理想不断奋进。 由于学生年龄、经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因而对理想的认识也有差别, 初入学的学生只以他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一般是教师或家长)的教导作自己的理想,随着年龄和文化知识的增长,学生独立思考和想象能力也相应提高,但所想的内容多限于生活方面,与吃喝玩乐等相连,如个别学生只希望爸爸每天都给他一元零用钱,个别学生只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一部儿童电视剧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生活理想。随着年龄渐长,兴趣爱好越多,学生逐渐考虑到自己长大后要当一名飞行员,一名医师,一名工程师……此时又出现了新的理想。每个年级的学生对理想前途认识达到哪个阶段,很难作统一的,截然的划分,因为他受年龄、文化与智力的制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学生理想发展阶段是为了促进他。比如,当学生还不能独立思考理想时,就帮助他们增加有关知识,积累一些积极素材,在学生进入生活理想阶段,就帮助他们认识美好生活理想的建设要靠集体的力量,当学生考虑长大后要干什么时,就引导他们认识只有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个人的才智方能完全发挥出来。总之,要以高处着眼,从现实基础入手,积极地促使学生朝着远大的理想而奋进。 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板起脸孔谈理想。 初中生喜欢活动而厌说教,但因阅历浅,知识面窄,急需提高认识, 否则理想无从远大起来,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我们寓哲理于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比如,针对学生脑子里理想前途的观念淡薄的情况,开展“我的理想是什么”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述说自己的理想,如有的学生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篮球运动员,有的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作曲家,有的说当一名公安战士,有的说最理想是当一位农民等,针对学生为自己最实惠的想法,开展“假如人人为自己”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引导学生设想一下假如人人都如此,将会造成集体和社会的损失,结果对己也不利。又如组织学生观看祖国山河的专题片等,通过画面参观,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灿烂文化,似锦前程,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树立振兴中华的理想,并通过访问解放军叔叔,使学生认识今天的安定局面还得感谢他们的保卫。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去启发,诱导学生,才能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树立健康的理想。 四、以德启智,德智相长,培养有理想的新时代学生。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理想是和学习情况分不开的。学习好 时对理想前途有信心,否则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走上邪路,所以教师决不能脱离学习导理想,而要把理想前途教育同学习及各种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开展“着眼未来,立志成才”的主题班会,用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用达芬奇、童第周等名人的故事去启发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须努力学好文化知识。 学生都是各有其优长的,知道自己的优长,了解这优长的社会意义也是远大理想建立的条件,教师必须在这方面花心血,对学困生尤要注意这一点。比如对只喜爱体育活动的学困生,教师应多与他们接触、交谈、因势利导,使他们认识到有体育专长而没有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同时,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实践自己的优长,使之看到学校给自己开辟的广阔道路,对前途充满信心,激发其求知欲望。 理想前途教育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不能希冀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的敏感,耐心和远见卓识,教师要善于抓住社会上和学校中有关积极和消极现象,借积极因素为动力,化消极因素为养料,逐步帮助学生夯实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为中国的振兴,民族的腾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时代学生。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让孩子一辈子都生活在幸福和快乐之中。家长的理想不能代替孩子,孩子幸福不幸福不是攀比的和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感受的。 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这是教育工作中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不但要有恒心,而且还要着眼现实,展望未来,对学生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地诱导。
一、了解分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教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学生的理想总是通过一些具体事情的向往或态度表示出来的,如对某方面兴趣很浓,对某方面漠不关心,教师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家访,个别谈话,组织讨论等)了解各种态度和倾向,加以梳理,从而掌握各个学生对理想前途的认识水平,分析哪些方面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哪些是好的苗头,哪些是坏的倾向。
二、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促使学生朝着理想不断奋进。
由于学生年龄、经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因而对理想的认识也有差别,
初入学的学生只以他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一般是教师或家长)的教导作自己的理想,随着年龄和文化知识的增长,学生独立思考和想象能力也相应提高,但所想的内容多限于生活方面,与吃喝玩乐等相连,如个别学生只希望爸爸每天都给他一元零用钱,个别学生只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一部儿童电视剧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生活理想。总之,要以高处着眼,从现实基础入手,积极地促使学生朝着远大的理想而奋进。
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板起脸孔谈理想。
比如,针对学生脑子里理想前途的观念淡薄的情况,开展“我的理想是什么”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述说自己的理想,如有的学生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篮球运动员,有的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作曲家,有的说当一名公安战士,有的说最理想是当一位农民等,针对学生为自己最实惠的想法,开展“假如人人为自己”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引导学生设想一下假如人人都如此,将会造成集体和社会的损失,结果对己也不利。又如组织学生观看祖国山河的专题片等,通过画面参观,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灿烂文化,似锦前程,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树立振兴中华的理想,并通过访问解放军叔叔,使学生认识今天的安定局面还得感谢他们的保卫。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去启发,诱导学生,才能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树立健康的理想。
四、以德启智,德智相长,培养有理想的新时代学生。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理想是和学习情况分不开的。学习好时对理想前途有信心,否则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走上邪路,所以教师决不能脱离学习导理想,而要把理想前途教育同学习及各种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开展“着眼未来,立志成才”的主题班会,用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用达芬奇、童第周等名人的故事去启发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须努力学好文化知识。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
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所以对儿童的概念,第一是要宽容、善待儿童,保护他正常的生活,保护他的身心健康,把儿童当儿童看待,这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
第二是等待。韩国有一本书叫《好妈妈慢慢来》,现在家长太着急了。作家毕淑敏说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的当柴,三年五年生的当桌椅,百年的树才是栋梁材。越是名贵的木头生长期越长,像紫檀、黄花梨。人也同样,所以不要着急,耐得住心,平常心也是一种耐心。
第三是解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耳朵,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俞平伯有一个教子理念,叫做大水养鱼,就是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不是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全部占据了,就能培养出人才。另外对孩子不宜过早定向,否则杨振宁就是个熟练的会计师,齐白石只是一个优秀的木匠。
第四是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发现他的自我,发现他的个性。巴菲特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找到热情是一个辛苦而又玄妙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父母如果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父母只要告诉孩子做选择时不要考虑地位和回报,就像乔布斯说的,做自己真心喜爱的事情。
怎么衡量家庭教育是成功的?第一个指标,当孩子在幼年与书籍为友,喜欢阅读,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书籍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那些基础价值观将影响孩子终生。第二个目标就是在他高中左右能够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个性和特长,包括兴趣爱好,孩子形成自我,能够去自我发现和学习,就算成功了。我们看到太多被考试压倒的孩子,如果给他三天时间自己安排,他除了做作业就不知道做什么,精神上一片空白,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2013年5月25日成都)
五年前吧,听过他讲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构建,扎实、冷静的叙述下,感觉有一种灼热的人文关怀。今天又见到杨东平,63岁的他头发灰白了,清瘦且高挑,白衬衣黑西裤,身上有一种纯净的书卷气。
他这次应邀做客金沙讲坛。下来和他聊起文化、教育的话题,他不时笑着,说出来的话一丝不苟,逻辑严谨的句子,淡定平和的样子,透着一个文化学者特有的识见和做派。但是谈到中国的孩子,谈到我们的教育普遍存在的反教育现象,温文儒雅的杨东平突然变得激愤起来。他实际上是那种外表平和理性,内心温热易感的学者。
杨东平说,“我们的孩子非常聪明可爱,可惜很多孩子在接受应试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被毁掉了,一半是被学校毁掉,一半是被家长毁掉的。”他说,实际上,在应试教育暂时不能改变的大环境下,“你的家庭是给孩子提供一个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
他认为,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日本幼儿园对孩子实行严格的人格养成的教育,譬如,幼儿园通过每天的穿衣、换衣等,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他说,“幼儿园完全不重视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教学计划中,没有数学、绘画、音乐,更别说英语、奥数了。”我问教什么?“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还教什么?“教孩子说谢谢。”
什么是理想教育
教育理想作为理想的层面之一,它必然会体现理想的内涵和特征。所以,我们可以将教育理想界定为:主体通过教育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依据其内在需求和外部条件,来塑造自我,塑造社会上所设想的关于教育的有可能达到的完美状态。归根结底,教育理想是人的理想在教育中的体现和反映。为了进一步把握教育理想的内涵,有必要将教育理想与以下相关概念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界定。
理想信念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其一,它综合性地包含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状态。它向我们描绘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理想状态。其二,它把理想与信念包含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理想与信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定理想的形成总有其信念的基础,并体现一定的信念。认同和追求一种理想,同时本身就是一种坚定的信念。脱离了信念的理想不过是一种单纯的设想和想象罢了。其三,它不单单是一个理想目标,而且包括追求和实现这个理想目标的道路和方式。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式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一个追求理想的实实在在的过程,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追求和逐步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
上一篇:理论考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