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即心即佛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3-04 12:31:36编辑:阿旭

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

“即心即佛”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自心即是佛。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就脱胎换骨似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每个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不必向外求,只要时刻关照好自己的内心,努力去修行就好了。扩展资料: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佛还是悉达多太子的时候也是经历了多年的修行,才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的。所以,众生佛性本就是平等的,学会关照好自己的内心,自信自立,自己就是佛。如果心不作佛,那么心就不是佛。心作六道。心就好像一张白纸一样,心中是什么样子,就会显现出什么样子,就好像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一样。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即心即佛

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

释义:亦作“ 即心是佛 ”。佛教禅宗谓本心即佛,明心见性即是成佛。注音:jí xīn jí fó造句:自修自持莫道此间非彼岸,即心即佛须知东土是西天。“祝圣庵,怀翁老和尚坊表……即心即佛,弥出弥嘉;广增福地,选胜靡涯”,石匾中部分文字似乎暗示着这块匾与这座牌坊也许是为一位得道高僧所立。身心清净;心头清净,即心即佛。平常心,就是佛,就是道,就是菩提,也就是即心即佛的心。我们知道明心见性,即心即佛。马祖道一禅师继承和创新了禅宗祖师法,主张“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洪州宗风。禅宗即心即佛的革命精神,启迪了文人的书法创作和书法审美,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从此以后,书坛上文人水流花开,即心即佛的游戏笔墨,就益发不可收拾了。他倡导的“平常心是道”和“即心即佛”是“顿悟”说的重要元素。惠能“即心即佛”、“顿悟成佛”、“自性自渡”以及“生活禅”等理论,都集中反映在坛经之中。这就是即心即佛啊,你的心就是佛啊,即心即佛,心佛即佛,心魔即魔。即心即佛,在他这里算是贯彻得彻彻底底了。愿大众即心即佛;横批上的4个字是:法相庄严。无论是法相唯识学对具体心相的透彻分析,还是禅宗的“即心即佛”、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一念三千”,最终都令人们趣入无我真相、破除我执虚妄。

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

意即“见性成佛”。 禅宗讲究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佛性,所谓不假他求。 就是说,佛,不要向外去寻求。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你能明心见性,你自己就是佛。 所谓佛也曾是人,在禅师眼里,自己与佛是应该平起平坐的。 佛宗用语,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据记载是马祖道一禅师提出来的.据载:道一"每谓众曰: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另外,也记:道一常说:佛不远人,即心而证 马祖道一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面:一、“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立;二、“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三、“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应世利人。“平常心”是马祖道一禅法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张扬真理。它继承并发展了慧能等祖师们的禅法思想,也深受《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等义理的影响。“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信仰价值趋向。 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佛教信仰者,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心,具备人格自立的思想基础。这就是马祖道一首先要讲“即心即佛”的出发点。在《语录》中,马祖道一告诉弟子们: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达磨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在这段话里,马祖首先肯定即心即佛,然后指出它是达磨所传的上乘之法,又引《楞伽经》为证。其论证的推理过程是:因为诸法性空无自性,求法者应无所求;三界唯心,心性平等;所以众生心地佛性具足,即事即理,任运无碍。从而要求求法者,不要颠倒不要外求,“著衣吃饭,长养圣胎”,思想上达到自信自立。 马祖的这种观点不是自己的发明创造,他直接继承发挥了禅宗祖师们的理论。初祖达磨大师在《二入四行论》里所讲“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为“理入”,与马祖的“一心”是一样的意义。二祖慧可也说过“是心是佛,是心是法”。四祖道信曾经引《无量寿佛经》中“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提出:“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无别佛”。五祖弘忍依据《金刚经》,更是发挥“即心即佛”的思想。到六祖慧能,更加直接,明确众生心就是佛心。《坛经》中说:“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是佛。……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菩提只向心说,何劳向外求玄?”当然,道一更直接地继承了怀让禅师的思想衣钵。在马祖问道时,怀让在运用了“磨砖”、“打车”等比喻后,总结出一首偈语:“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这里的“心地”被马祖直接引用,与《坛经》中“心是地,性是王……性含万物为大,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的意味是一致的。 关于马祖所谓“一心”的含义,一般认为它所表达的是人的清净自性即佛性,人一旦悟到并归依自己的清净本性,也就与佛性没有什么差别了,从佛性或心性上讲,人与一切事物没有根本的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当然,祖师们为了应机说法,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不同的人物、事情,用不同的概念、词语来表达,就出现了不同解释。但大致是指众生思维的功能和思维的活动(心识)、大乘佛教所说的精神性本源和本体(真如、实相、法性、佛性等)、佛教最高的人格化理念(法身)等。不过,马祖所讲的首先立足于佛性本源上,然后讲众生的心识功能。前者重在“理”,强调本性的认同和平等;后者重在“事”,强调事相的转化和意义。对修行者来讲,只有从根本上体会了凡圣的无差别性和可转化性,才可能坚定信念、培育精神。如果用《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等概念,那么,马祖的一心是可以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来形容的。马祖的《语录》里不断地阐释“即事即理”、“理事无碍”的思想,主要是根据《华严经》思想。《华严经》用“一真法界”来概括法界圆融的思想,它融摄一切万法是一切现象的本体是一切万有的“本源真心”。它清净平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展现宇宙万物。华严宗祖师法藏根据《华严经十地品》的“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把一真法界视为“真心”、“如来藏”,认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是成佛的根源,也是形成万物的原因。之后,澄观、宗密等人也强调一心是万物的本原,是众生原本具有的觉悟之心,具备智慧和功德的灵知之心。宗密在《原人论》里讲:“一切有情(众生)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法界缘起的一切现象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共同作用下,互为因果,相资相生,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彼即是此,此即是彼。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 参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256~269页。】。 马祖的“即心即佛”说,显然是融合了佛教华严、唯识等理论,继承了禅宗祖师们的思想,而且简要直捷。这简约化的命题,却涉及到了佛教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彼此相关的问题:一是佛性问题即人的自性究竟如何;二是成佛途径问题即修行方式究竟如何;三是佛陀境界问题即真正解脱的境界究竟如何。它首先设定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清净无垢的,人的自性与佛性没有差别,如慧能所说“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其次,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就脱胎换骨似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即如慧能所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再次,人们一旦觉悟,回归自心,心中便是一片澄澈空明,水月朗照,纤尘不生,体验与感受宇宙和生命的真实境界,即如慧能所说“内外明澈,不异西方”。这就与传统佛教禅宗渐悟之法不同。正因为“即心即佛”简约而直接地表达了南禅顿悟之说在佛性论、修行论、境界论三个方面的独特思想,所以它成为中国禅宗南禅的著名命题。


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啊?

意思:不须向面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亦作“即心是佛”。佛教禅宗谓本心即佛,明心见性即是成佛。见《达摩血脉论》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祖堂集。马祖传》 道一每谓众曰:“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道一禅师塔鸣并序》道一常说:“佛不远人,即心而证。”扩展资料:“即心即佛”说:马祖的“即心即佛”说,显然是融合了佛教华严、唯识等理论,继承了禅宗祖师们的思想,而且简要直捷。这简约化的命题,却涉及到了佛教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彼此相关的问题:一是佛性问题即人的自性究竟如何;二是成佛途径问题即修行方式究竟如何;三是佛陀境界问题即真正解脱的境界究竟如何。它首先设定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清净无垢的,人的自性与佛性没有差别,如惠能所说“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其次,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就脱胎换骨似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即如惠能所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即心即佛

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讲佛之心法。无求即心不生,是指心不向外求驰,则不生妄,心即清净;无着即心不灭,不着于相则生清净心,故心不灭。不生不灭之清净自性既是诸佛如来清净本体。
佛法是心法,修行就是修清净心。

原文是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之人要想成佛,一切佛法总不可用心意识来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为的是对治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的方便门径。其实,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息即是法,放下即是法;知道离,知道息,知道放下,就是佛。出自黄檗禅师。

黄檗(?- 855年),别名黄櫱、黄檗希运,号称黄櫱禅师,是唐代靖州鹫峰(今江西省宜丰县黄檗山)大乘佛教高僧。唐武宗会昌年间,当朝宰相裴休在并州钟陵县(今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两次记载黄櫱禅师的语录,收录在《钟陵绿》(钟陵录)、《宛陵绿》(宛陵录)。后人整编进《传心法要》。


佛学说的不生不灭是什么意思啊?

有两种情况:1、因缘所生法,是不实而生,不实而灭。比如 水 温度因缘 结冰, 有任何新东西生了? 有任何老东西灭了? 没有只有相上生灭, 本质上无增无减2、无为法,不生不住不异不灭, 是指佛、阿罗汉贪嗔痴灭,不受后有,按12因缘,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不生】, 生灭则老死灭【不灭】(二九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心无所著故,何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朦没、障碍。所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径路,灭于相续,相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即心即佛,不着一物!怎么理解

据《坛经》记载,法海初参惠能,就问怎么理解“即心即佛”。惠能回答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见法海还似懂非懂,就又作偈一首:“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惠能这里强调了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自心的一念之中,自心邪念不起,正念不断,不执着任何幻相,便自然与佛不二。他将即心即佛比作定慧等持,说明“即心即佛”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在宗教实践中才能对它有真正的体悟。据说法海“言下大悟”,也以作了一首偈日:“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表明他已明白,要用中道正观来超越二元对立以达到对即心即佛的体认,不再向心外去作任何求觅,以真正实现自成佛道,自我解脱。从即心即佛的自在解脱论出发,惠能南宗在如何解脱成佛、解脱的途径与方法、解脱的步骤与阶次等诸多问题上,都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佛教相异的思想与主张,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修行观。


怎么理解即心即佛

目前绝大多数人是不能理解这句话。我们目前只能知道有这么回事情,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含藏如来智慧宝藏,这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学来的,也不是抢来的,是天生就有的。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佛,皆因分别妄想执着,使我们的佛性被贪嗔痴慢疑五毒掩盖。所以我们现在要学佛,念佛,修行,去掉贪嗔痴慢疑,我们才能明心见性,见到自性中的佛性。
只能是知道有这回事情,但是不能理解。要是理解了,你就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了。


关于 即佛是心,无心是道

  即佛是心,无心是道,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指我们内心而言,佛是智慧光明的化身具有无量光无量智慧,唯有我们自身的心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主宰,既然说即佛是心就是说明心心即佛佛心心,心有慈悲清净你就是佛心中有污秽你就是魔,心法不二如是说,无心即是道这个道是内心的道正如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雷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恰恰指出道的本性是不可说,唯有自身的道才是真正的道所以说无心是道。


上一篇:极限挑战电影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