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资料
关于孔子的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论语篇目《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第二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里仁第四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述而第七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子罕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乡党第十 (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先进第十一 (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颜渊第十二 (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子路第十三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宪问第十四 (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季氏第十六 (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阳货第十七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微子第十八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子张第十九 (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尧曰第二十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扩展资料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参考资料:中国网-孔子--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 百度百科-论语
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先代为宋国贵族,因政治动乱迁居鲁国,世为鲁人。父亲名绝,字叔,曾任鲁国下级武官,为当时著名武士。孔子自幼好学,自谓“十五而志于学。”少年时学过一些艺能,“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青年时作过看管仓库、牛羊的小官。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相当成熟,但按当时的阶级状况,他还不能越过贵族等级的限制有所建树,于是就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用自己学习所得,去培养闻道济世的优秀人才。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孔子对于周礼,推崇备至,曾言“吾从周”。但他的这种继承是以改革为前提的。他对周礼的态度,一是不废弃周礼,而在周礼的基础上加以“损益,二是适可而止,也就是要做到“中庸”。这种态度固然有其保守的一面,但作为改革者,孔子思想的主流还是顺应历史发展,闪耀着夺目光辉的。孔子的仁爱思想主张子所述的“仁”则是包括政治、伦理、价值准则和道德追求等社会生活中非常广阔的范围。在篇幅仅万余字的《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表述就有百次之多,但其核心是“仁者爱人”。如樊迟问仁,子日:“爱人。”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对仁下过明确的定义,但“爱人”一语,可以作为对仁的简要概述。爱人就是对别人有同情心,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并在一定时期,可以“杀身成仁”。而“克己复礼”,也包含着利他行为,达到这种境地的方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道德思想主张从仁爱的精神出发,孔子主张在政治生活中贯彻道德原则。换言之,即使政治行为道德化。孔子的这种“德内政”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统治之道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力,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用强制的方法只能使民畏惧而不敢犯罪,但却消除不了犯罪的动机。如果用道德去感化,就可消除犯罪的动机.由此,他主张统治者对民要施以“富民”、“惠民”之策,同时要避免贫富过分悬殊。对于暴政,他曾发出过“苛政猛于虎也”的感叹。扩展资料:孔子名言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有关孔子与孟子的资料 急
《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子却可以比做柏拉图。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嬴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来源:醒狮国学
关于孔子的资料50字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扩展资料:孔子主要成就:1、道德思想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2、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3、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4、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5、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6、史学思想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关于孔子的资料10字
孔子的资料:
孔子(公元前544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关于孔子的资料
孔子,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扩展资料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倡导"天人合一",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上一篇:关于家的歌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