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白如霜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3-02 09:14:59编辑:阿旭

国内优秀文学作品有哪些?

1,钱锺书 《围城》《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2,老舍《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3,巴金 《家》《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4,余华《活着》《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5,林海音《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该小说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文学的概念

广义的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文学的文化含义。狭义的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首先必须是一个语言文本,这个文本有它的存在形态,如语音,词语,结构等。它可以口头的形式代代传承下去,也可以文字作为载体传承,也可以印刷品,网络媒体形式存在。尽管载体各异,但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这一客观事实。文学作品,由一个又一个修辞构成,当然,文学的基础还是文字、词语和句法,但是这些结构主义喜欢的东西,本身并不能形成“作品”,对它们的支离也让我们对文学更加难以把握。确实得承认,修辞就是一种句法。但是纯粹的句子并非文学,只有被布满篇章、形成更强大的隐喻之后,文学才宣告出生。扩展资料文学与新闻作品是相互有交叉的,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既是新闻作品,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文学性,所以文学与新闻作品是很难有明确界限的。其次文学与历史作品也是难以明确划开界限,比如丘吉尔的演讲词,既是实用的鼓动性文章,有很有文学特色。最后文学与哲学论著也不容易区分,比如英国的培根的《论人生》既有哲学道理也有文学意蕴,叔本华的散文集、哲学家萨特的哲学著作也很有文学意蕴,因此他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粗略概述如下:文学的语言具有独特地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白发苍苍下一句是什么?

若我白发苍苍,容颜迟暮。意思是头发灰白;形容人的苍老。出处: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译文:我年龄还没到四十,就已经视觉不清,头发灰白,牙齿松动。白发苍苍的近义词:须发皆白拼音:xū fà jiē bái意思:胡须和头发全部变白,一般形容年龄已高,或表示压力大或心事烦琐,焦愁不堪。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那太公年近六旬之上,须发皆白。”译文:那位太公年近六十以上,胡须和头发全部变白。

“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什么?

“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缘愁似个长”。出自:《秋浦歌》其十五作者:唐代诗人李白原文:《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赏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诗人写自己因愁而头发变白。“愁”是全诗之眼。一二句与三四句倒装。正常的语序应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经过倒装,使得形象突出鲜明。修辞上还用了夸张、设问、借喻。

怪侠欧阳德的演员表

怪侠欧阳德演员表  小沈阳--饰演--欧阳德  欧阳德:男,三十余岁,人称“怪侠”。  欧阳德坐骑木驴,衣--饰演--特异、个性诙谐,喜开玩笑和捉弄人。他师从昆仑山的“昆仑老人”,练就一身绝世神功,表面上看似游戏人间,实则内心热情,爱打抱不平。为人极富正义感,经常于谈笑间击退强敌无数。胡蝶、白如霜甚至于他的对手敌人花九娘都不计后果的爱上了这个看似不羁,但却 内心如火的怪侠。  李晟--饰演--胡蝶  胡碟:女、二十四岁,孤僻、冷漠,一身酷打扮。武功高强、嫉恶如仇,外表冷漠,内心热情。因误以为欧阳德杀害了她全家,所以千里追杀欧阳德。在追杀过程中,阴错阳差的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在他们之间。后两人误会冰释,疯狂爱上了欧阳德,与欧阳德爆发出一段情感故事;也是因为这段恋情,引出了更大的危机。  毕畅--饰演--白如霜  白如霜:女、二十五岁。欧阳德的小师妹。人如其名,她外表冷漠,内心感情丰富澎湃。她暗恋大师兄欧阳德,而性格本就偏激的二师兄杨香武又一厢情愿的暗恋着这个冷漠、美艳的小师妹。白如霜却对杨香武毫无感觉。正是由此引发了欧阳德和杨香武之间的误会,掀起了一场风暴。最后,是他们的师傅“昆仑老人”出山,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林江国--饰演--黄天霸  黄天霸:男、二十五岁,为三太镖局总镖头黄三太之子。性情刚烈、自负,嫉恶如仇。因救康熙,与翡翠格格相识,从而生出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感情。同时因为自负,自觉武功人品都比游戏人间,诙谐打趣的欧阳德好,处处要与欧阳德比个高低,后为欧阳德所折服,拜欧阳德为师。  孙耀琦--饰演--翡翠格格  翡翠格格:女、二十岁,康熙皇帝幼妹。性格活泼开朗,因为喜欢黄天霸,不惜千里追寻,在江湖中吃尽苦头,幸有欧阳德等人相助方能屡次化险为夷。后因为姐姐玛瑙的加入,令翡翠格格与黄天霸之间真真正正的上演了一幕“艰难爱情”。  沈春阳--饰演--玛瑙格格  玛瑙格格:女、三十岁,康熙皇帝妹妹。  大而化之的个性,天真率直,喜欢热闹且常闹出笑话,对帅哥毫无免疫力,基本属于见一个爱一个,走路经常摔跤,由此闹出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有点“缺心眼”。在翡翠喜欢上黄天霸之后,在怪侠欧阳德的怂恿下,玛瑙更是为了这段情感与自己的妹妹展开竞争,一段哭笑不得的女追男大戏隆重热闹的正式上演。  叶祖新--饰演--淳贝勒  淳贝勒:男、二十多岁,福郡王独子。此人倚仗家庭权势,不学无术、贪财好色。因屡屡犯案,糟蹋良家妇女无数又毫无收敛,被欧阳德设计阉割。淳贝勒被阉割之事加剧了福郡王和欧阳德之间的冲突,但阉割后变成不男不女的淳贝勒反而喜欢上黄天霸,进而在关键时刻与父亲倒戈反目,去帮助黄天霸及其师傅欧阳德。  张亮--饰演--杨香武  杨香武:男、三十岁,有顽童之称,和欧阳德为同门师兄弟。因暗恋师妹如霜,引起师兄妹之间情感纠葛。妒忌心强、好胜心重,但逢大是大非面前却非常清楚。常和欧阳德唱反调,好像是一对活宝。  李进荣--饰演--彭朋  彭朋:男,二十六岁,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断案如神,人称彭公。  初为三河县令,受欧阳德、黄天霸、杨香武等英雄好汉相助,惩恶除奸,大快人心,后受到康熙皇帝赏识,官拜尚书之位。被老百姓称为“青天大老爷”。  赵本山--饰演--怪老子  怪老子:欧阳德等人的授业恩师,隐于山中,身怀盖世绝学。正义之士,奉行侠义精神。


怪侠欧阳德的全部演员表

怪老子( 赵本山 饰)▪ 欧阳德( 小沈阳 饰)▪ 胡蝶( 李晟 饰)▪ 黄天霸( 林江国 饰)▪ 白如霜( 毕畅 饰)▪ 彭朋( 李进荣 饰)▪ 翡翠格格( 孙耀琦 饰)▪ 玛瑙格格( 沈春阳 饰)▪ 杨香武( 张亮 饰)▪ 淳贝勒( 叶祖新 饰)▪ 秋官( 王耿豪 饰)▪ 康熙( 简远信 饰)▪ 福郡王( 洪宗义 饰)▪ 小莲( 周姿君 饰)▪ 尹亮( 康飞 饰)▪ 花九娘( 依绫 饰)▪ 丽娘( 张宝雯 饰)▪ 平南王妃( 刘洁 饰)▪ 彭兴( 郑鹏飞 饰)▪ 珠儿( 张倩 饰)▪ 马玉龙( 谢苗 饰)▪ 翠羽( 邢燕子 饰)▪ 朱玉( 阎娜 饰)▪ 陈菊( 顾琰婷 饰)▪ 彭母( 马慧珍 饰)▪ 小梅( 项韵霖 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出自哪首诗,全诗内容是什么?

梦话凄凉——苏轼《江城子》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不去想它,却又实难忘怀。在生活中,有时会出现某种缠绕心间、摆脱不掉的思绪,这种体会几乎人人都有。这里,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想见得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无处话凄凉”一句,说者多解释为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寻索下句词意,这种解释自然是不错的。但又还不够。此句从“千里孤坟”而来,自应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这两句直承开首“两茫茫”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是概括了生者与死者两个方面的。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揣其语气,这三句便是诗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上片词意虽不涉梦,但写“思”即是写“梦”,仍然切合“记梦”的题意。“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写梦。“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这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仔细吟咏,不难体味出隐含其间的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往时,不知有过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或许还指点评说呢。诗人抓住了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短松冈”,是说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据《本事诗》:唐开元年间,有一位姓张的幽州衙将,妻死后留下五子,受后妻虐待,亡妻忽从冢中出,题诗告张说:“死生今有隔,相见永无因。……欲知断肠处,明月照松冈。”苏轼在此化用其意,却十分贴切、自然,不露痕迹。“料得”是“料想”、“猜想”,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年年”,是年复一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的无尽的岁月。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两鬓苍白回看当年是哪首诗里的信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的思念,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上一篇:白求恩和平医院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