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mistral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3-01 14:25:52编辑:阿旭

faites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faire的第二人称复数型直陈式现在时 (Indicatif Présent)
Vous faites
原型解释

v. t.
1. 做出, 创造, 制造; 创作; 制订:
faire une machine 制造一个机器
faire le pain 做面包
L'abeille fait du miel. 蜜蜂酿蜜。
L'oiseau fait son nid. 鸟筑巢。
faire une loi 制订一项法律
faire une société sans exploitation de l'homme par l'homme 建立一个没有人剥削的社会

2. 生育, 繁殖, 长, 生:
faire un enfant 生一个孩子
Le bébé fait ses dents. 婴儿在出牙齿

3. 做, 干, 作; 进行, 实行, 实施, 完成:
faire la révolution 革命, 干革命
faire un travail 做一项工作
faire des recherches 做研究工作
faire la guerre 打仗, 作战
faire attention 注意
faire de la musique 演奏音乐
faire des efforts 努力
faire la moisson 收割
faire un nettoyage 打扫
faire une erreur 出个差错
faire faillite 破产, 倒闭
faire une danse 跳一个舞
n'en rien faire 为干这事
Que voulez-vous que j'y fasse? 你叫我怎么办?
faire bien (mieux) de (+inf. ) 最好:
Vous feriez bien de partir dès maintenant. 你最好现在就动身。
faire qch pour qn 帮某人干
Puis-je faire quelque chose pour vous? 我能为你干些什么吗?
faire qch pour qch 为某事做过什么:
Il n'est pas responsable, il n'a rien fait pour cela. 他没有责任, 他对此没有插手过。
faire si bien que, faire tant que 坚持干下去以至于; 甚至于
à tout faire [俗]
(1)什么都干得出来的:C'est un homme à tout faire. 这是个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人。
(2)样样都干的:une bonne à tout faire 一个打杂女佣
ne faire que (+inf. )
(1)只是, 仅仅; [引]老是, 总是:Il ne fait jamais que ce travail. 他一向只做这个工作。
(2)刚刚:Nous ne faisons que commencer ce travail. 我们刚刚着手做这项工作。
ne faire que de (+inf. ) 刚刚:Il ne fait que d'arriver. 他刚到达。

4. 从事; 学习:
faire un métier 从事某种职业
faire des études 学习
faire de la médecine [引]学医
faire l'école normale [引]在师范学校学习

5. 整理, 收拾:
faire une chambre 收拾房间
faire un lit 整理床铺
faire les chaussures 刷皮鞋
faire la barbe de qn 给某人刮胡子

6. 遵守, 履行, 执行:
faire son devoir 尽自己的责任
faire La volonté de qn 遵照某人的意志去做
obligation de faire qch [法]做某事的义务

7. 引起, 招致, 使:
faire plaisir 叫人高兴, 讨好
Ces pilules m'ont fait grand bien. 这些药丸对我非常有效。
Que vous a-t-on fait? 人家惹了你什么?
Cela ne lui fait ni froid ni chaud. [转, 俗]这对他是无所谓的。
ça fait que [俗]这使得, 这造成:
Il pleuvait à verse, ça fait qu'il est resté la maison. 因为下大雨, 所以他呆在家里。
faire que (后接ind. 表示结果; 后接subj. 表示愿望):
Votre arrivée fait que nous sommes très enchantés. 你的到来使我们很高兴。
Faites que je ne vous attende pas. 别让我等你。

8. 产生:
L'union fait la force. 团结就是力量。
Qu'est-ce que cela fait là? [俗]这在那作有什么样用?
faire la pluie et le beau temps [转, 俗]称王称`霸, 作威作福

9. 走, 走遍, 周游; 常去; 逾越:
faire route. 行驶, (飞机)航行
faire cent kilomètres à l'heure, faire du cent à l'heure 每小时行驶一百公里
faire le mur 越墙而出
faire tous les magasins pour trouver un produit 跑遍所有的商店找一种产品
faire les marchés 常去市场
faire voile pour (vers) un endroit [海]向一个地方航行
faire eau [海](船)进水, 漏水
faire le point [海]定船位, 定(船的)位置

10. [俗]延续, 持续; [用作v. impers. ]历时:
Ce vêtement lui a fait deux ans. 这件衣服他已穿了两年。
Ça fait huit jours qu'il n'est pas venu. 他已经有一个星期没来了。

11. 给与; 同意:
faire un cadeau 赠送礼物
faire grâce 宽恕

12. 培养, 造就; 任命, 宣布; 使变为, 使成为; 描绘得, 说成为:
Ce maître a fait de bons apprentis. 这个师傅培养出一些好艺徒。
faire … de (qn) 把(某人)培养为, 使(某人)变为, 使(某人)成为:
faire des jeunes gens, les continuateurs de la cause révolutionnaire 把年轻人培养成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faire un ambassadeur 任命一个大使
La lutte les a faits fermes. 斗争使他们变得坚强了。
faire … de (qch) 把(某事物)变为, 使(某事物)成为
Ne faites pas la chose plus grave qu'elle n'est! 别把事情说得比实际更严重!

13. 使用, 利用; 处理, 安排; 放置:
Que voulez-vous que je fasse de cet homme-là? 你要我怎么使用那个人呢?
Il ne sait que faire de ses dix doigts. [俗]他笨手笨脚。
Qu'avez-vous fait de l'enfant? – Je l'ai laissé à sa mère. 你把孩子怎么安排的?-- 我把他交给他妈妈了。
Qu'ai-je bien pu faire de mes lunettes? [俗]我会把我的眼镜弄到哪儿去呢?
n'avoir que faire de 不需要:Je n'ai que faire de ses compliments. 我不需要他的恭维。

14. 扮演; 充当; 冒充; 装作; 兼作:
Elle fait Hsi-eul dans le Fille aux cheveux blancs. 她在“白毛女”中扮演喜儿。
la salle de lecture qui fait salle de réunion 兼作会议室的阅览室
faire le généreux 假装慷慨
faire le fou 装傻
faire le brave 充好汉
faire semblant (mine) de …装作…

15. 显得; 显出, 露出; 有; 患(病):
Elle fait jeune pour son âge. 就她年龄来说, 她显得年青。
faire les yeux doux 露出温柔的目光
tissu qui fait des plis 容易皱的织物
faire une maladie 生病

16. 组成, 构成, 等于; 形成, 变为:
Deux et deux font quatre. 二加二等于四。
Cent centimètres font un mètre. 一百厘米等于一米。
Une hirondelle ne fait pas le printemps. [谚]独燕不成春。
Cela ne fait pas assez. 那不够。
”Cheval” fait au pluriel “cheval” 的复数为“chevaux”。
Il fera un excellent médecin. 他将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

17. 定价, 索价; 出售:
Combien faites-vous de cette étoffe? 这块料子要多少钱?
faire le gros 批发
Est-ce que vous faites le vêtement d'enfant? 你们经售童装吗?

18. 尺寸为, 容量为; 价值为:
mur qui fait 6 mètres de haut 六米高的墙
Quelle taille faites-vous? 你身长多少?
Combien cela fait-il? –. Ça fait dix yuans. 那要多少钱?-- 十元。

19. 收集, 聚集, 积聚; 获得, 赚得; [俗]偷:
faire du bois 拾柴
train qui s'arrête pour faire de l'eau 停下来加水的火车
faire 10 points 得10分[在运动、游戏中]
faire de l'argent 赚钱
faire fortune 发财
faire à qn un portefeuille 偷某人一个皮夹子

20. 排泄:
faire du sang 便血
faire ses besoins 大解, 小解

21. 过(节日):
faire les fêtes du Printemps 过春节

v. i.
1. 做, 干, 办; 工作:
Comment faire ? 怎么办?
avoir fort à faire 有许多事要做; 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Il a fait de son mieux. 他已尽力而为。
Faites comme chez vous. 不要客气, 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n'en faire qu'à sa tête 凭自己的高兴办事
Rien à faire! [俗]没有办法!
avoir à faire avec (à) qn 有事要找某人, 有事要找某人一起做; 要对付某人:
Je n'ai rien à faire avec lui. [引]我不愿和他发生任何关系
Ce n'est ni fait ni à faire. 搞得很糟。
Bien faire et laisser dire. [谚]好好干, 别管人家议论。

2. 产生良好效果, 合适:
Ces deux chose font fort bien ensemble. 这两样东西配在一起非常合适。
savoir y faire [俗]有办法, 会想办法
y faire 产生影响, 产生效果[不以人作主语, 一般用单数]:
Tout a été essayé, rien n'y fait. 一切都试过了, 都不见效。

3. 说, 回答[ 在插入句中]:
Je le croyais, fit-il. “我原以为是这样, ”他说。

4. (用作v. impers. )
(1)[表示气象状况]:
Il fait beau. 天气睛朗。
Il fait jour. 天亮了。
Il fait du vent. 在刮风。
Il fait 30 degrés à l'ombre. 荫处的温度是30度。

(2)[表示事物状况、性质]:
Il fait bon vivre ici. 生活在这儿真舒服。
Il fait soif. [俗]口渴。
Il fait silence. 静悄悄的。

se faire v. pr.
1. 产生, 发生:
La connaissance se fait dans la pratique. 认识产生于实践。
Comment se fait-il que vous ne soyez pas venu? 你怎么会没来?

2. 变成, 变为; 当, 担任:
se faire vieux 变老
consulter les masses pour tout problème et se faire leur modeste élève 遇事和群众商量, 做群众的小学生
(用作v. impers. ) Il se fait tard. 时间不早了。

3. 变完善, 变好:
Ce vin a le goût âpre, il se fera en bouteille. 这个酒有涩味, 装到瓶里后会变好的。

4. 习惯于, 适应:
se faire à la fatigue 不怕疲劳

5. 形成; 自以为, 自称:
se faire une idée exacte de qch 对某事物形成一个确切的概念
se faire dans soucis (de la bile) 担心, 忧虑, 不安
s'en faire [俗](1)担心, 忧虑, 不安:Ne vous en faites pas! 不要担心!
(2)拘束:Il ne s'en fait pas 他不拘束。

6. 被做成; 应被做[一般用否定式]; 通行, 流行:
Paris ne s'est pas fait en un jour. [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
Cela ne se fait pas. 那是不应该做的。
Cela se faisait au moyen âge. 那在中世纪很风行。

7. se faire (+inf. ) 使自己被…:
se faire photographier 叫人替自己拍照

[特殊用法]
1. [在比较从句中代替主句的动词]:
Il s'exprime plus clairement que vous ne le faites. 他表达得比你更清楚。 [即que vous vous exprimez]
Nous nous entretînmes de cette nouvelle comme nous aurions fait de toute autre chose.
我们谈论这个新闻就象是谈论任何其它事情一样。

2. faire (+inf. )
(1)使:
faire entrer 使进来
faire échouer tout le plan stratégique de l'ennemi 使敌人的所有战略计划破产
faire faire un costume par qn 让某做一套衣服
faire voir qch à qn 让某人看某物
médicament qui fait dormir 安眠药品
On le fait travailler. 人家叫他工作。 (如果动词不定式无直接宾语, faire 的直接宾语用代词le, la, les, faire 的直接宾语用代词lui leur)
Faites-le asseoir. 请他坐下。
[与代动词合用时, 自反代词se 往往被省略, 此处s'asseoir 已省略为asseoir , 但是如会产生歧义时, 则不省略, 如:C'est moi qui les ai fait se connaître. (是我使他们相互认识的。)]

(2)归于, 认为:
Ses biographes le font mourir vers 1450. 他的传记家们认为他死于1450年左右。
(3)[用以构成缺位动词的某些时态]:
Elle faisait frire du poisson. 当时她正在煎鱼。

n. m.
1.(文艺方面的)手法, 技巧, 风格
le faire d'un artiste 一艺术家的风格

2. 行动, 行为, 实施
Il y a loin du dire au faire. 从说到做有一大段距离;从计划到实现有一大段距离。


米斯特拉尔的《玫瑰树根》的阅读答案

一1.2.3// 4.5// 6.7.8.9.10.11 二.前后态度:鄙视的态度,认为这么丑树根没有什么好处 变化原因:因为看到了地面上的玫瑰是那么的分外美丽。 三.看一个人不要看他的外表,要看他的内心,光外表美丽是不够的,要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四.联想到了使我联想到了清洁工。
应为清洁工默默无闻,整天任劳任怨,为人民服务,即使没有人夸奖,也把城市打扫的干干净净。正像树根默默无闻,却为了开出美丽的果实而奋斗。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谁?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获奖作品及获奖理由

  时间 获奖人
  获奖作品
  体 裁
  获奖理由
  1901 [法]普吕多姆(1839-1907)
  孤独与沉思 诗

  散文
  “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1902 [德]蒙森(1817-1903)
  罗马风云 散文 “今世最伟大的纂世巨匠,此点於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1903 [挪威]比昂松(1832-1910)
  挑战的手套 剧本小说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1904 [法]弗-米斯特拉尔(1830-1914)
  金岛 诗

  散文
  “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1904 [西]埃切加赖(1832-1916)
  伟大的牵线人 剧本 “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1905 [波兰]显克维奇(1846-1916)
  第三个女人 小说 “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1906 [意]卡尔杜齐(1835-1907)
  青春诗 诗

  散文
  “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 ,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7
  [英]吉卜林(1835-1907)
  老虎!老虎! 小说 “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1908
  [德]鲁-奥伊肯(1846-1926)
  精神生活漫笔
  散文
  “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 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1909
  [瑞典]拉格洛夫(女1858-1940)
  骑鹅旅行记
  小说
  “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1910
  [德]保尔-海泽(1830-1914)
  特雷庇姑娘
  小说
  “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 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臻境”
  1911
  [比利时]梅特林克(1862-1949)
  花的智慧
  散文剧本
  “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不但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 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
  1912
  [德]豪普特曼(1862-1946)
  群鼠
  剧本小说
  “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而有出色成就”
  1913
  [印度]泰戈尔(1861-1941)
  吉檀枷利-饥饿石头
  诗

  小说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 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1915
  [法]罗曼-罗兰(1866-1944)
  约翰-克利斯朵夫
  小说
  “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1916
  [瑞典]海顿斯塔姆(1859-1940)
  朝圣年代
  诗

  散文
  “褒扬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
  1917
  [丹麦]吉勒鲁普(1857-1943)
  磨坊血案
  小说
  “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
  1917
  [丹麦]彭托皮丹(1857-1919)
  天国
  小说
  “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
  1919
  [瑞士]施皮特勒(1845-1924)
  奥林比亚的春天
  诗

  小说
  “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帕斯之春》的优异表现”
  1920
  [挪威]汉姆生(1859-1952)
  大地硕果-畜牧曲
  小说
  “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
  1921
  [法]法朗士(1844-1924)
  苔依丝
  小说
  “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宽闵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 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1922
  [西]贝纳文特(1866-1954)
  不吉利的姑娘
  剧本
  “由于他以适切之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1923
  [爱尔兰]威镰-叶芝(1865-1939)
  丽达与天鹅
  诗
  “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1924
  [波兰]莱蒙特(1868-1925)
  福地
  小说
  “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夫们》写得很出色”
  1925
  [英]肖伯纳(1856-1950)
  圣女贞德
  剧本
  “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1926
  [意]黛莱达(女1871-1930)
  邪恶之路
  小说
  “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 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1927
  [法]亨利-柏格森(1859-1941)
  创造进化论
  散文
  “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1928
  [挪威]温塞特(女1882-1949)
  新娘-主人-十字架
  小说
  “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
  1929
  [德]托马斯-曼(1857-1955)
  魔山
  小说

  1930
  [美]辛-路易斯(1885-1951)
  巴比特
  小说
  “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科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1931
  [瑞典]卡尔费尔德(1864-1931)
  荒原和爱情
  诗

  散文
  “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1932
  [英]高尔斯华绥(1867-1933)
  有产者
  小说剧本
  “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1933
  [俄]伊-蒲宁(1870-1953)
  米佳的爱
  小说诗
  “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1934
  [意]皮兰德娄(1867-1936)
  寻找自我
  剧本小说
  “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1936
  [美]尤金-奥尼尔(1888-1953)
  天边外
  剧本
  “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1937
  [法]马丹-杜伽尔(1881-1958)
  蒂伯一家
  小说
  “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博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
  1938
  [美]赛珍珠(女1892-1973)
  大地
  小说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39
  [芬兰]弗-西兰帕(1888-1946)
  少女西丽亚
  小说
  “由于他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他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 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
  1944
  [丹麦]约-延森(1873-1950)
  漫长的旅行
  小说
  “由于籍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1945
  [智利]加-米斯特拉尔(女1889-1957)
  柔情
  诗
  “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46
  [瑞士]赫尔曼-黑塞(1877-1962)
  荒原狼
  小说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 想与高尚的风格”
  1947
  [法]安德烈-纪德(1869-1951)
  田园交响曲
  小说
  “为了他广包性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 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1948
  [英]托-爱略特(1888-1965)
  四个四重奏
  诗
  “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1949
  [美]威镰-福克纳(1897-1962)
  我弥留之际
  小说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50
  [英]伯-罗素(1872-1970)
  哲学-数学-文学
  散文
  “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1951
  [瑞典]拉格奎斯特(1891-1974)
  大盗巴拉巴
  小说
  “由于他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
  1952
  [法]弗-莫里亚克(1885-1970)
  爱的荒漠
  小说
  “因为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紧凑的艺术”
  1953
  [英]温-丘吉尔(1874-1965)
  不需要的战争
  散文
  “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1954
  [美]海明威(1899-1961)
  老人与海
  小说
  “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 文体风格之影响”
  1955
  [冰岛]拉克斯内斯(1902-)
  渔家女
  小说
  “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十分优秀的叙述文学技巧更 加瑰丽多姿”
  1956
  [西]希梅内斯(1881-1958)
  悲哀的咏叹调
  诗
  “由于他的西班牙抒情诗,成了高度精神和纯粹艺术的最佳典范”
  1957
  [法]阿尔贝-加缪(1890-1960)
  局外人-鼠疫
  小说散文
  “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1958
  [苏]帕斯捷尔纳克(1901-1968)
  日瓦戈医生
  小说诗
  “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
  1959
  [意]夸西莫多(1901-1968)
  水与土
  诗

  散文
  “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火焰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命的悲剧性体验”
  1960
  [法]圣-琼-佩斯(1887-1975)
  蓝色恋歌
  诗
  “由于他高超的飞越与丰盈的想象,表达了一种关于目前这个时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
  1961
  [南斯拉夫]安德里奇(1892-1975)
  桥-小姐
  小说
  “由于他作品中史诗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国的历史中追寻主题,并描绘人的命运”
  1962
  [美]斯坦贝克(1902-1968)
  人鼠之间
  小说
  “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1963
  [希腊]塞菲里斯(1900-1971)
  画眉鸟号
  诗

  散文
  “他的卓越的抒情诗作,是对希腊文化的深刻感受的产物”
  1964
  [法]保尔-萨特(1905-1980)
  苍蝇
  剧本小说
  “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
  1965
  [苏]肖洛霍夫(1905-1984)
  静静的顿河
  小说
  “由于这位作家在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他籍这两者在那部 小说里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
  1966
  [以色列]约-阿格农(1888-1970)
  行为之书
  小说
  “他的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题”
  1966
  [瑞典]奈丽-萨克斯(女1891-1970)
  逃亡
  诗散文
  “因为她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阐述俩以色列的命运”
  1967
  [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
  玉米人
  小说
  “因为他的作品落实于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传统,而显得鲜明生动”
  1968
  [日本]川端康成(1899-1972)
  雪国-千鹤-古都
  小说
  “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1969
  [爱尔兰]萨-贝克特(1906-1990)
  等待戈多
  剧本小说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1970
  [苏]索尔仁尼琴(1918-)
  癌症楼
  小说
  “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1971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
  情诗-哀诗-赞诗
  诗

  散文
  “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1972
  [德]海因利希-伯尔(1917-1985)
  女士及众生相
  小说
  “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 振兴。”
  1973
  [澳]帕-怀特(1912-1990)
  风暴眼
  小说
  “由于他史诗与心理叙述艺术,并将一个崭新的大陆带进文学中”
  1974
  [瑞典]哈里-马丁逊(1904-1978)
  露珠里的世界
  诗

  小说
  “他的作品透过一滴露珠反映出整个世界”
  1974
  [瑞典]埃-约翰逊(1900-1976)
  乌洛夫的故事
  小说
  “以自由为目的,而致力于历史的、现代的广阔观点之叙述艺术”
  1975
  [意]埃-蒙塔莱(1896-1981)
  生活之恶
  诗

  散文
  “由于他杰出的诗歌拥有伟大的艺术性,在不适合幻想的人生里,诠释了人类的价值”
  1976
  [美]索尔-贝娄(1915-)
  赫索格
  小说
  “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
  1977
  [西]阿莱克桑德雷(1898-)
  天堂的影子
  诗

  散文
  “他的作品继承了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和吸取了现在流派的风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当今社会中的状况 ”
  1978
  [美]埃-巴-辛格(1904-1991)
  魔术师-原野王
  小说
  “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1979
  [希腊]埃利蒂斯(1911-)
  英雄挽歌
  诗
  “他的诗,以希腊传统为背景,用感觉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锐,描写现在认为自由和创新而奋斗”
  1980
  [波兰]切-米沃什(1911-)
  拆散的笔记薄
  诗
  “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1981
  [英]埃-卡内蒂(1905-)
  迷茫
  小说
  “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1982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1928-)
  霍乱时期的爱情
  小说
  “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1983
  [英]威镰-戈丁尔(1911-)
  蝇王-金字塔
  小说

  1984
  [捷]雅-塞特尔特(1901-1986)
  紫罗兰
  诗
  “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1985
  [法]克劳德-西蒙(1913-)
  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小说

  1986
  [尼日利亚]索因卡(1934-)
  狮子和宝石
  剧本散文

  1987
  [美]约瑟夫-不罗茨基(1940-)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诗

  散文
  “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 ”
  1988
  [埃及]纳-马哈福兹(1911-)
  街魂
  小说
  “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 伯语言艺术”
  1989
  [西]卡-何-塞拉(1916-)
  为亡灵弹奏
  小说
  “带有浓郁情感的丰富而精简的描写,对人类弱点达到的令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
  1990
  [墨西哥]奥-帕斯(1914-)
  太阳石
  诗

  散文
  “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
  1991
  [南非]纳丁-戈迪默(女1923-)
  七月的人民
  小说
  “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
  1992
  [特立尼达]德雷克-沃尔科特

  1993
  [美国]托妮-莫里森

  1994
  [日本]大江健三郎

  1995
  [爱尔兰]谢默斯-希尼

  1996
  [波兰]维斯拉瓦-申博尔斯卡

  1997
  [意大利]达里奥-福

  1998
  [葡萄牙]若泽-萨拉马戈

  1999
  [德国]君特-格拉斯(1927-)
  铁皮鼓
  小说

  2000
  [法]高行健
  灵山
  小说

  2001
  [英]奈保尔

  小说
  通过“敏锐而真实”的文学笔调向世人展示受压抑的历史现实。
  2002
  [匈]伊姆雷

  小说
  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划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2003
  [南]库切

  小说
  “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注】:

  1914 1918 1935 1940 1941 1942 1943年因战争未授奖

  1907 1917 1966 1974年各有两位作家获奖


求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简介- -

1,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1939-1907) �法

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1939-1907)法国诗人,原名勒内·弗朗索瓦·普吕多姆。生在巴黎一个工商业者家庭,父亲是工程师。苏利·普吕多姆自小聪颖好学,但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入大学深造。早年当过职员、工程师、并从事过法律工作后转入诗歌创作。坚实的科学修养使他想沟通诗与科学;而强烈的哲学兴趣,使他更想从哲学思考中捕捉灵感,提炼诗的主题。
60年代前后曾参加帕尔纳斯派诗歌运动,并成为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帕尔纳斯派是由一些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高蹈派诗人组成的,是象征派的先驱。这扔诗人在艺术上主张远离现实,冷静、客观,抑制个人感情的直接抒发。
1865年,苏利·普吕多姆发表第一部诗集《韵节与诗篇》即露头角,引起诗坛重视。此后发表的诗集《孤独》(1869)、《徒劳的柔情》(1875)是抒情气息较浓的两部代表作,主要抒写孤寂的心境,失恋的爱情,充满忧郁的情调。但更受知识界赞赏的是两部哲理诗集《正义》(1878)和《幸福12首诗歌》(1888),诗集主要探讨人类意识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有说教成分,比较晦涩难懂。此外,他还有诗集《考验》(1866)、《战争印象》(1870)、《法兰西》(1874)、《棱镜》(1886)、《诗的遗言》(1901)和散文著述《散文集》(1883)、《诗的考察》(1892)、《从巴斯卡得到的真信仰》(1905)。1900至1901年,他编辑出版了《苏利·普吕多姆诗文集》。
苏利·普吕多姆的诗歌长于提示人心灵演算的隐秘、幽微的感受和体验。更长于分析,无论是灵感诗还是哲理诗,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他创作上的成就,188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01年,瑞典学院为了“特别表彰他的诗作,它们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 �
代表作 �诗集:《韵节与诗篇》、《孤独》、《徒劳的柔情》、《正义》、《幸福12首诗歌》等等 �


2, 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Theodor Mommsen 1817-1903) �德国

特奥多尔·蒙森(Theodor Mommsen 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生于德国的的席莱苏维格(当时属于丹麦)的伽尔丁。父亲是乡村牧师,母亲是教师。在家庭的影响下,蒙森自小便喜欢和熟悉古罗马史。1938年考入丹麦的基尔大学法律系。1842年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843年,蒙森接受丹麦国王的奖学金,前往意大利,从事古罗马法律的考察研究工作。1847年返回祖国,应聘到莱比锡大学任法学教授,后因发表攻击俾斯麦的演说,1850年 被解聘。1852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担任罗马法教授;1854年转至布雷斯劳大学任教;1858年担任柏林大学古代史教授,并应柏林皇家学院之聘,主编期刊《文典》。1874年,再次被聘为莱比锡大学教授。1873至1882年,任德意志帝国国会议员,在议会中,他以自由派领袖的身份经常发表演说,抨击俾斯麦的国内政策,曾因“诽谤罪”受到司法机关传讯。蒙森为表示抗议,愤然退出议会。
蒙森的主要成就是对古代罗马历史的研究。五卷本《罗马史》(1854-1885,第四卷未完成)是他积30年的努力得以完成的史学巨著。渊博的学识和民/主主义的信念,使他能以新的光辉烛照这个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他热烈赞扬富于民/主精神、奖掖科学、艺术的凯撒,而把庞掊只看作一个善于练兵的低级军官。在展示古罗马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风俗习惯方面,这部巨著具有百科全书般的广度。作品文笔洗炼,叙事生动,富于戏剧性,人特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罗马史》的巨大成就,为作者赢得极高声誉,俾斯麦曾手持这部书对作者说:“尊著《罗马史》我拜读再三,你看,封皮都快要磨破了。”
蒙森的重要著述还有:《意大利南方方言》(1850)、《罗马编年史》(1859)、《罗马铸币史》(1860)、《民法集》(1866-1870)、《罗马公法》(1888)、《罗马刑法》(1899)等,由他主持编纂的《拉丁铭文大全》(16卷,1867-1959)不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为此书所写的序文被公认为现代最精彩的拉丁散文之一。
1902,由于他是“现存的最伟大的历史写作艺术大师,特别要提及他的里程碑著作《罗马史》”,蒙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认为,《罗马史》“既有完整而广泛的学术价值,又有生动有力的文学风格……他的直觉能力与创作能力,沟通了史学家与诗人之间的鸿沟。”(颁奖辞) ��

代表作 著作:《意大利南方方言》、《罗马编年史》、《罗马铸币史》、《民法集》、《罗马公法》、《罗马刑法》、《拉丁铭文大全》等 �


3, 1903年 �比昂斯腾·比昂松(Bjornstjerne Bjornson 1832-1910) �挪威
比昂斯腾·比昂松(Bjornstjerne Bjornson 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社会活动家。出生于挪威北部克维尼的一个牧师家庭。从小就喜爱挪威的古老传说和民间故事。1852年,比昂松考入皇家弗里德里克大学。1855年为《莫尔根布雷德报》撰写文学戏剧评论,并与易卜生等人接触。1866至1871年担任《诺斯克福报》编辑,积极传播民族文化,宣传民族独立的思想。他和易卜生等人坚持用民族语言写作,采用民间传说作为创作题材,努力发展植根于本土的挪威现代文学。
比昂松的文学创作甚丰,在戏剧方面成就最大。1857年,他接替易卜生任卑根国家剧院的编导和经理。他的时期剧本大多继承了民间创作的优良传统,如《战役之间》(1857)、《西格尔特恶王》(1862)、《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1863)等,这些剧和易卜生早期历史剧一样,曾轰动一时。
1865至1867年,他主持克里斯蒂阿尼亚剧院。70年代,由于受勃兰兑斯的激进思想影响,比昂松参加了实际斗争,并周游各国作考察,创作了许多反映当代问题的社会剧,著名的代表剧作有《破产》(1875)、《主编》(1875)、《皇帝》(1877)、《挑战的手套》(1883)、《人力难及》(1883)及其续篇(1895)等。在这些剧本里,比昂松以尖锐的笔触、现实主义的手法,抨击了资产阶段,在挪威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比昂松在诗歌与小说方面成就也很突出。大学期间就开始写诗,大部分诗歌收在《诗与歌》中,他晚年创伤的诗《是呵,我们热爱这块土地》已成为挪威国歌的歌词。他的小说主要有《阿恩尼》(1858)、《快乐的男孩》(1860)、《渔家女》(1868)、《库尔兹的家产》(1884)、《上帝之道》(1889)等,这些作品使作家成为“当代的写实大师”(颁奖辞)。
比昂松和易卜生既是文坛上的挚友,又是儿女亲家。在挪威文学史上,比昂松与易卜生齐名。1903年,为了“颂扬他的高贵、宏伟和才华横溢的作品,它们往往以新颖的灵感和少有的纯洁精神而著称”,比昂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10年4月26日在巴黎病逝。 �

代表作 剧本创作:《战役之间》、《西格尔特恶王》、《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等 ��� 小说:《阿恩尼》、《快乐的男孩》、《渔家女》、《库尔兹的家产》、《上帝之道》等 �


4, 1904年 �何塞·埃切加赖·依·埃伊萨吉雷(José Echegaray y Eizaguirre, 1832-1916) �西班牙
何塞·埃切加赖·依·埃伊萨吉雷(José Echegaray y Eizaguirre, 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和诗人。生于马德里,其父曾在地方学术机构担任过希望研究教席。埃切加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马德里土木工程学校后担任该校数学教授,同时热衷于政治经济学,并对戏剧属于了兴趣。在未成为戏剧家之前即以数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著称。他曾担任过西班牙商业、教育和财政大臣及西班牙语言学院和自然科学院院士。1874年退出政界后,专门从事戏剧创作。他的第一部剧作《单据簿》在马德里著名的阿波罗剧院公演,获得成功。以后的30多年里,他相继创作了一百多部风格迥异的剧本,成为西班牙戏剧史上少有的多产作家。主要作品有《仇者之妻》(1874)、《剑把》(1875)、《不是疯狂,就是神圣》(1877)、《火柱和十字架》(1878)、《伟大的牵线人》(1881)、《两种义务的冲突》(1882)、《不安的女人》(1904)等,其中的《不是疯狂,就是神圣》和《伟大的牵线人》是他的代表作。
埃切加赖的戏剧,内容丰富多采,风格独特清新。他的戏剧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起因、发展和结局都合乎情理,但在浪漫主义的夸张中往往带有感伤色彩和脱离现实的倾向。他的剧作道德感异常突出,令人赞佩,他特别善于把握观众的情绪,以强烈的表现力和戏剧效果吸引着观众。他的戏剧被公认为西班牙后期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认为它恢复了黄金时代的西班牙戏剧,人们尊崇埃切加赖为国家戏剧诗最光辉时代的革新才。”(颁奖词)
1904年,“由于他的剧作的独特的新颖风格,复兴了西班牙戏剧的伟大传统”,埃切加赖同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同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 《仇者之妻》、《剑把》、《不是疯狂,就是神圣》、《火柱和十字架》、《伟大的牵线人》、《两种义务的冲突》、《不安的女人》等。

1904年 (与上同获)�弗里德里克·米斯特拉尔(Frédéric Mistral,1830-1914) �法国
弗里德里克·米斯特拉尔(Frédéric Mistral,1830-1914)法国诗人。生于罗纳河口省的马雅纳,该地属古代的普罗旺斯地区。美丽的故乡陶冶和孕育了他的诗情,诗人从小深受普罗旺斯母语和当地习俗影响,并以普罗旺斯语进行创作,歌颂故乡美丽的山川风物和古老文化。
米斯特拉尔在艾克思普罗旺斯学院取得法学学位之后,便致力于诗歌创作。1852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普罗旺斯》,此后用了7年时间创作了长诗《米洛依》(1859),从而赢得了世界声誉。
继《米洛依》之后,米斯特拉尔又出版了一部英雄史诗《卡朗达尔》(1866)、诗集《日历》(1867)、《黄金岛》(1876)、叙事诗《奈尔特》(1884)、诗剧《让娜王后》(1890)、叙事诗《罗纳河之诗》(1897)、叙事诗集《油橄榄的收获》(1912)等。此外他的作品还有《新普罗旺斯字典》(1879-1886)、回忆录《我的一生---回忆与故事》(1906)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座高大不朽的纪念碑,用以荣耀他所钟爱的普罗旺斯”(颁奖词)。
普罗旺斯语本是沉寂已久的古老语言,如今由于诗人的努力,它又变为活生生的文学,这是当时欧洲文坛的一件大事,而米斯特拉尔为复兴普罗旺斯文学所做的巨大贡献,使他成为普罗旺斯文化的杰出代表。为了表彰他的创作成就,法兰西学院曾四次向他颁奖,法国文学院授予他荣誉十字勋章。1904年,由于“他诗作的新颖的独特性和真正的灵感,忠实地反映了自然景色及其人民的乡土感情”,米斯特拉尔与西班牙的埃切加赖,同获诺贝尔文学奖。
�����
代表作 诗创作:《卡朗达尔》、《日历》、《黄金岛》、《奈尔特》、《让娜王后》、《罗纳河之诗》、《油橄榄的收获》等 ��回忆录:《我的一生---回忆与故事》


5, 1905年 �亨利克·显克维奇(henryk Sienkiewicz,1846-1916) �波兰
亨利克·显克维奇(henryk Sienkiewicz,1846-1916)波兰作家。生于距华沙不远的伏拉·奥克热雅村。中学毕业后,他按照母亲的意愿,考入华沙高等学校的医学院,一年后转入他喜爱的文学系。1871年,当沙俄政府将华沙高等学校改为华沙帝国大学时,他为了表示抗议,没有参加毕业考试便愤然离开了大学。
在大学期间,显克维奇就开始了文学活动。1872年,他以李特沃斯的笔名在《波兰报》等报刊上发表讽刺小品和政/论,同时出发了描写大学生生活的中篇小说《徒劳无益》。1876年至1878年,显克维奇经英、法到美国访问,《旅美书简》便是这次旅行的观感。
1876至1882年间,显克维奇发表了《炭笔素描》(1877)、《音乐家杨柯》(1879)、《天使》(1880》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反映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命运,并寄予深切的同情。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堪称波兰现实主义小说的杰作。
18883年,显克维奇开始转向历史小说的创作。他连续发表了描写波兰17世纪历史事件的三部曲:《火与剑》(1884)、《洪流》(1886)、《伏沃窦约夫斯基先生》(1889)。三部曲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映。瑞典著名学者奥·威尔森高度评价说:“直到显克维奇,波兰史诗才真正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继三部曲之后,显克维奇又发表了著名的历史小说《你住何处去》(1896)和《十字军骑十》(1900)。《十字军骑士》描写了15世纪初为波兰人民反抗十字军骑士团侵略和英勇斗争。《你往何处去》则被誉为“反映古罗马社会的杰作”和“真正的基/督/教/史诗”而风靡欧美文坛,是19世纪发行超过百万册的少数小说之一。1905年,“因为他作为一个历史小说的显著功绩”,显克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显克维奇移居瑞士,组织“波兰战争牺牲者救济委员会”,并担任该会的/主/席。1916年11月15日病逝于瑞士。1924年10月,他的灵/柩被波兰政/府运回华沙举行国/葬。

代表作 《炭笔素描》、《音乐家杨柯》、《天使》、《火与剑》、《洪流》、《伏沃窦约夫斯基先生》、《你住何处去》、《十字军骑十》、《十字军骑士》等。

6, 1906年 �乔·卡尔杜齐(Giosueé Carducci, 1835-1907) �意大利

乔·卡尔杜齐(Giosueé Carducci, 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生于韦西利亚,父亲是医生,秘密革命团体烧炭党的成员。卡尔杜齐自幼聪颖好学,熟悉古罗马和意大利文学。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比萨师范学院后,受聘于中学教书。同时组织了一个以反浪漫主义为宗旨的文学团体。1860,他被举荐到博洛尼亚大学主讲修辞学。
青年时代,卡尔杜齐深受马志尼、加里波第资产阶段革命家的影响,早在50年代出版的诗集《声韵集》中即鲜明地表达了民族复兴运动的思想。早期诗集《青春诗钞》(1871)、《轻松的诗与严肃的诗》(1861-1871)颂扬了法国资产阶段革命,谴责外来的侵略和封建专制,抒发了诗人渴求民族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强烈感情。著名长诗《撒旦颂》完成于1863年,1865年发表)歌颂撒旦的叛逆精神,严厉抨击教会势力扼杀自由和理发的罪恶,赞美人的理发和物质精神对宗教的胜利和人世生活的欢乐。
187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以后,卡尔杜齐反叛精神渐趋温和,政治上日趋保守,加入了君主立宪派的先烈,当选为意大利王国议会参议员,他的诗歌也渐失往日的锋芒。诗集《新诗钞》(1861-1887)、《蛮歌集》(1877-1889)、《有韵的诗与有节奏的诗》(1887-1898)等大都逃避现实,吟咏自然风光,追忆青春和爱情的欢乐。在艺术上,袭用古希腊、罗马诗歌的韵律,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显露出颓废主义的情调。
卡尔杜齐还是一个著名的文艺批评家、语言学家,著有《早期意大利文学研究:行吟诗人和骑士诗歌》、《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等专著和一系列见解精辟的学术论文。
1906年,“不仅由于他渊博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因他杰出的市场信息所特有的创造力、清闲的风格的抒情的魅力”,卡尔杜齐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7年逝世,身后有《卡尔杜齐全集》20卷。


7, 1907年 �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 �英国
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印度孟买人,父亲曾是孟买艺术学校教师,后任拉合尔艺术学校校长和博物馆馆长。吉卜林6岁时被送回英国受教育,17岁中学毕业返回印度,父亲为他在拉合尔找了份工作,担任拉合尔市《军民报》副编辑。由于工作关系,他游篇印度的风土人情以及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生活有相当透彻的了解。
1884年9月,吉卜林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百愁门》,从此便不断发表诗歌和短篇小说。吉卜林早期较出名的有诗集《机关打油诗》(1886)、短篇小说集《山的故事》(1888)和《三个士兵》(1888)等。这些作品风格清新自然,生动展现了印度的风土人情,曾使当时英国读者耳目一新。
90年代到本世纪初是吉卜林创作鼎盛时期。他的诗集《营房谣》(1892)、《七海》(1896)以豪迈风趣的笔调讴歌英国军队在异国的征战,为诗人赢得“帝国诗人”的称号。在小说方面,有著名的短篇小说集《生命的阻力》(1891)和最引人入胜的动物故事《丛林之书》(1894-1895)、长篇小说有《消失的光芒》(1891)和《基姆》(1901)等。《基姆》是作家最后一部以印度为题材的作品,被批评家公认为是吉卜林最出色的长篇小说,此外,作家还创作了著名的童话《供儿童阅读的平常故事)(1902)和历史故事集《普克山的帕克》(1906)、《奖赏和仙女》(1910)等。晚年,吉卜林由于失子之痛和疾病缠身,创作上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少作品涉及战争创伤、病态心理和疯狂、死亡的内容。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各种各样的人》(1917)、《借方和贷方》(1926)等。
吉卜林一生共创作了8部诗集,4部长篇小说,21部短篇小说集和历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随笔、游记等。他的作品简洁凝炼,充满异国情调,尤其在短篇小说方面,是无与伦比的。马克·吐温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吉卜林的作品说,“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由于吉卜林的“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第一位获此奖的作家。 �

代表作 诗集:《机关打油诗》、《营房谣》、《七海》 ���短篇小说集:《山的故事》、《三个士兵》、《生命的阻力》、《丛林之书》 ���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基姆》等 。

8, 1908年 �鲁多夫·奥伊肯(Rudorf Eucken,1946-1926) �德国
鲁多夫·奥伊肯(Rudorf Eucken,1946-1926)德国哲学家。生于德国东弗里西亚奥利希城一个邮局管理人家庭,年幼失怙,母亲是传教士的女儿,虔信宗教。奥伊肯自小便喜欢深思人生,酷爱读书。1863年入哥廷根大学,一度去柏林大学学习,主要兴趣是古代哲学和历史,特别喜欢亚里斯多德。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员。1871年任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1874年任耶拿大学教授,直至1920年退休。40多年中,每天黎明前在河边林间空地讲学,深受学生欢迎。其间,曾以交换学者身份赴美国哈佛大学讲学。
奥伊肯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精神生活哲学”,在哲学史上属于生命哲学的一类,与狄尔泰、柏格森等相并。他认为哲学不应以抽象概念为中心,应该以活生生的生命或生活为中心。而生命或生活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初级阶段是自然生活,高级阶段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在本质上是伦理的,包括现实的理想与目的在内,人格就是它的属性。其最高境界是将个人的精神与隐伏在人类历史过程中的精神生活系统和统摄宇宙的精神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就是超越自身,超越自下而上的此时此地,由被束缚、被动的生活进入向自自主的生活。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克服自然与精神、个体与总体的矛盾,使之不断走向二者的统一,成就崇高的人格。这一切创造和进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来自宇宙的生命推动力决定的。奥伊肯想以“精神生活哲学”来统一、整合哲学史上自然主义与理智主义、唯物与唯心的对立,但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从主观出发的唯心论。
奥伊肯的主要著作有:《近代思想的主潮》(1878)、《精神生活在人类意识和行为中的统一》(1887)、《大思想家的人生观》(1890)、《为精神生活的内容而战》(1896)、《宗教之真理》(1901)、《一个新人生观的基本路线》(1906)、《人生的意义与价值》(1907)、《认识与生命》(1912)、《当代伦理学与精神生活的关系》(1913)、《奥伊肯论文集》(1914)、《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1918)、《人生回顾》
(1920)等。他的著作文字晓畅易懂,毫无康德、黑格尔式文体的晦涩,洋溢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热情。
1908年,为了“表彰他对趔的热切探求、思想的洞察力、广阔的视野和热情、雄浑的表现手法,及在他许许多多作品中无用这种手法,维护和发展了生活的理想主义哲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
代表作 著作:《近代思想的主潮》、《精神生活在人类意识和行为中的统一》、《大思想家的人生观》、《为精神生活的内容而战》、《宗教之真理》、《一个新人生观的基本路线》、《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认识与生命》、《当代伦理学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奥伊肯论文集》、《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人生回顾》等 �

9, 1909年 �塞尔玛·拉格洛芙(Selma Lagerlof,1858-1940) �瑞典
塞尔玛·拉格洛芙(Selma Lagerlof,1858-1940)瑞典女作家。生于瑞典西部韦姆兰省玛巴卡村的贵族军官家庭。3岁时因下肢疾患,行走艰难,主要靠书籍和会讲故事的外祖母朝夕相伴,接触了大量的童话、神州的民间传说等。
1882年,拉格洛芙入首都斯德哥尔摩皇室女子师范学院学习,受到科学的洗礼。她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了哲学、神学和文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毕业后小学地理老师达10年之久,并于业余从事写作。1891年,第一部长篇小说问世,受到丹麦著名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常识,一举成名。此后又发表了优秀短篇小说集《无形的锁链》(1894)、《昆加哈拉的王后们》(1899)、长篇小说《伪基督的奇迹》(1897)和《耶路撒冷》(1901-1902)等。《耶路撒冷》被称为达到艺术最高境界的“国家的史诗”。
1897年,拉格洛芙在瑞典中部的法隆市定居。1906年应瑞典一位小学校长的请求,答应写一本适合儿童读的书。年近50岁的作家,为了搜集有关资料,忍受着腿疾带来的巨大痛苦,跋山涉水,在全国进行实地考查。她在认真研究飞禽走兽的生活习性和规律、调查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童话小说《尼尔斯的奇遇》(直译为《尼尔斯·豪尔耶松传奇般地周游瑞典》)。这部作品使作家从此与安徒生齐名。
1909年,“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她精彩动人的得奖演说中,她以赤子之心,对兹父、乡土和赐与她灵感的作家、思想家们表达了由衷的敬爱和赞美之情。这之后,她又创作了《利纽克罗纳的家》(1911)、《死神的车夫》(1912)、《葡萄牙的皇帝》(1914)、《妖精和人》(1915-1921)、《罪犯们》(1918)、《勒温萧德》三部曲(1925-1928)、《安娜·史威特》等。 晚年回到祖居玛巴卡田庄定居,仍笔耕不辍,又写了《一个孩子的回忆》(1930)、《日记》(1932)、《圣诞节的故事》(1938)等重要作品。
1940年3月16日病逝,享年82岁。
�����
代表作 短篇小说集:《无形的锁链》、《昆加哈拉的王后们》等 ���长篇小说:《伪基督的奇迹》、《耶路撒冷》等


10, 1910年 �保罗·海泽(Paul Heyes,1830-1914) �德国
保罗·海泽(Paul Heyes,1830-1914)德国作家。生于柏林,父亲是著名的语言学教授,母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曾从事翻译和戏剧活动。海泽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学熏陶,中学读书时就因特异的文学才能,受到文坛名人盖贝尔的赏识,两人结下忘年之交。1947年至1949年,海泽在柏林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由盖贝尔引荐,加入柏林著名的文学俱乐部“史普里河上的隧道”,同时开始写作。1852年大学毕业时获博士学位,用奖学金到意大利旅游一年。意大利的风土人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他的创作风格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期间,他完成了最佳小说之一《骄傲的姑娘》(1853),该小说使海泽在文坛上声名大振。1853年,经盖贝尔举荐,成为巴伐利国王马克西米连二世的宫廷诗人。1854年定居慕尼黑,他在这里生活达半个世纪之久。此 期间他的创作甚丰,与盖贝尔、弗里德利希·波登施德特并称为慕尼黑文坛的三巨星。1868年盖贝尔回故乡吕贝克之后,海泽遂成为慕尼黑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德国享有极高的威望。
海泽是多产作家,一生创作戏剧近70部、长篇小说9部、中短篇小说达180多篇。重要的作品有剧本《科尔堡》(1865)和《哈德里安》(1865),长篇小说《人间孩童》(1859)和《在乐园里》(1875),中篇小说除《骄傲的姑娘》外,还有《特雷皮姑娘》(1858)、《安德雷亚·德尔芬》(1859)、《安妮娜》(1860)、《尼瑞娜》(1875)等。其中中短篇小说创作成就尤为突出,这些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佳作为作家赢来了世界声誉,作家被称为中短篇小说大师。
海泽还写了大量的抒情诗和韵文作品,是当代德国最重要的抒情诗人,瑞典学院称他为“阿波罗化的迷人诗人”(颁奖辞) 。此外,海泽还有大量的论文和日记、书信以及翻译著作等。“为了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中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思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臻地”,1910年海泽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
代表剧本:《科尔堡》、《哈德里安》 ���长篇小说:《人间孩童》、《在乐园里》 �中篇小说:《骄傲的姑娘》、《特雷皮姑娘》、《安德雷亚·德尔芬》、《安妮娜》、《尼瑞娜》。

11,1911年 ���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 �比利时

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生于根特市一个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当过律师,后去巴黎参加过象征派文学运动。188


上一篇:Missy Martinez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