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2-26 06:08:39编辑:阿旭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的结构。   2、难点: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三、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结构   学生提问,共同探究。   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由同学讨论,教师归纳。   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提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讨论归纳: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   提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其他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以上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提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归纳: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3段为例作分析。   提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归纳: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提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林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另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提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晴的评价。   提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同学们找找看。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三、语言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1、准确   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玩赏、欣赏、观赏)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划线词的作用。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音调为色彩。   提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 设问:第3段。 比喻:第3段。   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的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文,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已有初步的了解与掌握。学习本单元除进一步巩固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外,应重点掌握事理说明文的特点,以同其他类型说明文相区别,由此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单元有两篇文章涉及生态环境,可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人类的生存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单元设计思路   四篇事理说明文分别介绍了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这类知识非常丰富,教学中,可以以此训练学生根据内容搜集资料、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方法迁移到对课外文章的理解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征。   2.进一步掌握各种说明方法。   3.反复朗读,背诵精彩语段,进行语言训练。   4.提高生态意识,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   四、课时分配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各2课时,《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各l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作文2课时。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说明了花朵万紫千红的原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可用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学中应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分析,品味精美语言,了解文体特点。   二、教学目标   1.反复品味,进行语言训练。   2.区别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   3.巩固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背诵写花的诗。   2.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去看花。让学生带着笔、本子,把看到的花的名称、颜色、形状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一篇观察笔记,要求学生统计一下,哪些颜色的花多,哪些颜色的花少。   (二)整体把握   1.从题目切入   (1)找出花儿这样红的原因。   (2)文章讲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六个原因,主要运用了哪类说明方法?为什么?除了这种方法之外,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来加以体会。   (3)将课文和自己所写的观察笔记(即事物说明文)相比较,体会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   (4)从题目中找一个词,我们就知道本文是事理说明文,哪个词?为什么?如果写事物说明文,题目应该怎么拟?说说自己的观察笔记的拟题情况。   (5)分组研讨六个原因。四人一组,每组任选二三个原因,分析作者从什么角度说明,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语言特色。   2.从比较阅读切入   将本文与仇春霖的《万紫千红的花》(1995年人教版四年制初中语文第三册)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可以从不同角度写同一对象,相同的内容可有不同的写法。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选择性朗读上突破。让学生朗读第二、五、六、七、八、十段段首两句,明确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2.从品味语言上突破。   (1)品味凝练的语言。如第四、六、七段。可让学生在读完这些段落后,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然后与课文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深切感受课文语言的凝练。   (2)品味准确的语言。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如第二段中“酸性愈强”“碱性较强”,“愈”和“较”能否改换?第四段中“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一般”“大都”“渐渐”能否删去?   (3)教师选择几个语言比较精彩的段落,让学生自由选择一至两段背诵。   四、拓展延伸   1.我们看到,大多数花儿总是在初春早早地开放。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写一篇题为“花开为什么这样早”的事理说明文(可模仿本文的写法)。   2.本文第四段说“添色木芙蓉”在“早晨初开的时候是白色,中午变成淡红色,下午变成深红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而《万紫千红的花》介绍它时却说“它的花初开时是白色,第二天变成浅红色,后来又变成深红色,到花落的时候又变成紫色了”。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通过实际观察,弄清这一问题。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作者是一个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科普作家,课文是一篇振聋发聩的科普作品。它运用大量事实说明雨林的毁灭会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巨大威胁,提醒人们减少私欲,保护环境。教学时可结合文章的内容,在体味语言表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列数字、作比较和引用的说明方法。   2.学习文章运用大量事实说明事理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假如我们这里的树木全被毁灭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发言后,老师导入:让我们再看看雨林毁灭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二)整体把握   1.读课本中对“雨林”的解释。问:雨林在热带或亚热带,它的毁灭怎么会造成“世界性”灾难呢?   课文从两个方面讲了雨林毁灭的危害性:第一,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第二,雨林的毁灭会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有可能使地球经历第六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处受损,便会处处受损。可见,写说明文要具有全息思维,要关注到所说明事物的不同角度。   2.作者为了说明雨林毁灭的危害性,运用了大量的事实,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它们分别对说明事物起到了什么作用。读了这些事实,你是否感到了震撼?介绍光合作用及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的三段能否删去?   3.文章中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找出典型的语句进行体味。   说明文也可以抒写情怀,但又与记叙文抒写情怀不同,不同在哪里呢?记叙文可以直接抒情,而说明文一般不能。记叙文可以以抒情为主,而说明文不能。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文章结构上突破。课文从两个方面讲了雨林毁灭的危害性,这两个方面呈递进关系。   2.从说明方法上突破。课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引用。   四、拓展延伸   1.从网上搜寻资料:(1)濒危珍贵动植物的图片及相关文字;(2)臭氧遭破坏、南极冰川正不断融化的文字或图片。将这些文字和图片打印出来,全班共同办一次以“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展览。   2.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制定一份修复当地生态环境的方案。   3.留给学生一个终生去做的作业:时时处处保护生态环境。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如果说前一篇文章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本文则充满了乐观自信,对人类未来的吃饭问题做了乐观的展望。文章开始讲了有些人的担忧——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不足。接着提到海洋食品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思路一变,就找到了出路。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创造性地思考,并进一步掌握作诠释、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目标   结合文章的思路,教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大海的广阔、海中各种各样的藻类植物、大量的鱼虾及其他生物。   师:大海是一个比陆地还广阔的世界,里面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生物,它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物质财富。   (二)整体把握   1.文章讲了几种海洋食物?有这样多的食物,你还会为人类未来的吃饭问题担忧吗?   2.这样多的海洋食物应如何开发?明确:(1)要加大开发力度。从全文可知,当前海洋食物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2)要加强人工养殖,要不断研究培育新品种。(3)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开发要适度,不能只顾眼前。(4)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三)重点难点突破   1.进一步掌握几种说明方法   (1)作诠释。如对“粮食”的解释。可联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对“胡萝卜素”的解释,《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中对“雨林”和“二氧化碳”的解释。   (2)作比较。如将海藻产量和小麦产量进行比较。   (3)举例子。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   3.文章的乐观自信基于哪两种观念的转变?明确:一是从在土地上生产粮食转变为到海洋里寻找粮食;二是对粮食的认识的转变。   四、拓展延伸   1.未来人们吃什么?怎样吃?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科幻文章。   2.上网查阅有关海洋产品的资料。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学术报告。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近两百多年来出现的新事物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分析世界现状,说明“科”和“技”的关系,指出中美科技、教育的差异。文章语言平和、亲切。学习本文有助于了解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杨振宁的相关情况。   2.了解近两百多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3.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4.学习科学家在阐述问题时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世界组织和国家关注创新,关注“国家创新体系”。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着重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9年12月杨振宁博士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作者简介(略)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回顾近两百多年来出现的新事物并分析其原因:第一层,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第二层,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第二部分,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教育差异,鼓励创新:第一层,说明“科”和“技”的关系:第二层,分析说明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四)重点难点突破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2.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作者对“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4.文中第6段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一表示三者的关系。   明确:科技   经济————→工业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5.细读第15段,完成下表。   中美在教育哲学上的异同   相同点不同点   适应对象及效果学习方式   中国教育哲学   美国教育哲学   四、拓展延伸   1.阅读附文,加深对课文及作者的认识。课下搜集更多有关杨振宁和科技前沿知识的文章。   2.给合你的自身素质及学习成绩,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安排

来上新啦,最新2021秋季版: 新部编(统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指导思想 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着眼于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实际,注重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相结合,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特制订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二、班级情况简析 进入五年级,学生两极分化逐步明显。我所任教的五年级1班,共有学生44人,多数孩子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其中,一部分优秀学生基础牢固,习作能力强,热爱阅读,书写美观;但也有部分学困生在语文的学习上较为吃力,有的甚至将课文读通顺都有点困难。本学期,针对这种现象,我将采取“分层次教学”,抓牢基础的同时,培养全班同学的良好习惯,在全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在培养优秀学生的同时,建立后进生档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整个班级语文水平的提高。三、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 新部编(统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继续按照单元主题进行编排,共编排八个单元,每单元一个主题,分别是:“一花一鸟总关情”“我爱阅读”“民间故事”“热爱祖国”“学习说明文”“父母之爱”“四时景物的动静态美”“书山有路勤为径”。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1篇、略读课文6篇。这些课文,按照从精读到略读两个层次编排,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册教材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20个字。其中,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 全册书的末尾安排有“识字表”“写字表”和“词语表”,以供复习、检测之用。其中,“识字表”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写字表”是要求会写的字,220个;“词语表”以每课一组的形式呈现。(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与前面八册相比,本册教材在结构与思路上有一定的继承性,既体现出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以专题的形式组单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3.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4.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5.增加了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相应的文章选录,加强对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 6.拓展了语文学习资源,加强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三)单元分析及课文内容分析 ……更多详细内容word打印版,请见百度文库:2021秋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码字不易,如有帮助,请予采纳。

人教版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对语文的学习仍然存在惯性的思维,依赖老师较强,不是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靠的还是死记硬背。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人教版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欢迎阅读参考!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50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3人。班级学生两极分化明显,优秀的学生语文能力强:习作能力强,热爱阅读,书写也美观,如陈冶可、黄钿钿、吴若琪……但是学困生阵容不容忽视,一类是屡考屡不及格的,如金日成、黄苏淇、刘启静(刘启静与金日成有学习障碍,而黄苏淇如果再勤奋点,“笨鸟”也不会太落后);一类是语文能力较弱的“次困生”,如叶建宇、何晓恩、叶海洁等人,他们虽然能考及格,但常常在80分左右徘徊。他们中有的是接受能力不强导致,有的则因学习态度不端正引起的。 如何提高后20%学生的语文能力呢?兴趣、习惯等的培养至关紧要。 所以“分层教学”与“赏识学习”仍然是我教学的两大重要思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较已往相比, “回顾与拓展”的名称变为“语文园地”。 本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1篇,略读课文6篇。 2、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如学习说明性文章,引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一些基本的说明的方法。有的专题虽然在前几册有类似的单元出现,如“父母之爱”,但本册教材在内涵上更加深化,不但表现亲子之间的浓浓深情,而且着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长,表明严格要求、鼓励自立也是父母之爱。 (二)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三)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首先,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突出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 其次,适当调整教材体例,将“口语交际、习作”单列。 3、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二)识字、写字教学 对于书写练习,除课堂生字学习指导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爱好。 (三)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指导朗读、默读。精读词句,积累语言。精读课文,领悟感情。精读内容,领会方法。 (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3)选读课文的教学 可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自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 (4)课外阅读的指导(详见下文) (四)口语交际教学 本册安排4次口语交际,这4次口语交际有的是结合专题内容,有的是从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而安排的话题;有的单元只提供一个话题,有的则提供两三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本册口语交际教学,既要重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倾听和应对的能力,又要重视培养独白(如演讲)的能力。 (五)习作教学——我会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调整内容。核心思想是多练,浅练,多赏识。 本册习作共安排了8次,习作例文1次。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风。真实、具体是小学阶段作文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时,要鼓励学生如实表达。比如,写生活中的启示,可以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观察寻找,并思考这件事情(或几件事情)给自己什么样的启发。习作时,要鼓励学生 *** 话、写实话、写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和套话。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写具体。此外,要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达,提倡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引导良好的文风。 (六)语文园地的教学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合理安排课内外的活动时间。 3、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三、教学目标 (一)共性目标(参考教学参考书) 1、认字200个,会写22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根据需要蒐集信息。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10、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个性具体目标(本人自定) 1、继续大量积累经典语言(平均每周二首诗,3-5句论语,3句对联或名言)。 2、大量阅读经典童书,力争90%同学看完“彩乌鸦系列”的18本德国的儿童小说。 3、继续坚持写日记,让更多同学从成功日记中尝到习作的甜头。 4、加强习作练习,每周一篇。选一些较容易写的题目,让孩子去写一些贴近生活与自我的事情、人物。 四、教学重点 (一)共性重点(参考教科书) 1、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训练等,但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朗读、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基本的训练,本册教材有两个单元着重进行默读和背诵的训练,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2、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本册教材的一个特点是各单元有明确的阅读、习作、听说训练点,教学中要把这些训练点的要求落到实处。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转移到训练目标导向上来。一篇课文教学2-3课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要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训练时,要发挥“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提示”的教学,有的可以放在学习课文前;有的可以放在学习课文中进行;还有的可以在学完课文后再巩固、加深认识。需要注意的是,本学期刚开始学习给课文分段,分段的教学一般应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以后进行,而不宜在一开始接触课文就进行。 3、注意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本册教材的单元训练点编排,考虑到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联系。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表达的方法,从读中学写。听说训练除了教好4次听说训练外,阅读教学中要练习听话说话,作文教学一般也要从说到写。 (二)个性重点 落实每个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持之以恒地积累与巩固经典语言;让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能达到真实、具体的写话目标;使孩子在课外阅读中既得“法”有得“趣”。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上课,认真、及时批改,勤于和各科教师和家长联系,取得他们的配合和支持等等。 2、实行分层教学,作业分层布置。好的学生侧重能力型作业,如“日记”、“笔记”、阅读,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侧重基础性作业,如识字,听写,做习题,也适当布置少量的能力型作业,如日记,阅读。 3、以“双主题阅读”为重点,继续开展自主阅读(本学期主题仍是“国际大奖小说”,再增加图书馆里新订阅的人手一册的图书)与经典积累。经典积累重点是复习巩固《成语接龙》《古诗70+90》《论语》以及歇后语。并增加在书本上方下方抄背名言的习惯,每日一句。 4、以“学生博客日志”为契机,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5、让优秀小组长为我分忧解难。事必躬亲是不现实的,认真能干的小组长完全可以帮助我做好许多事情,如检查背书,批改练字,检查家庭作业,辅导后进生等。 6、加强对后进生的轮流辅导工作。主要是利用在校的空闲时间,对黄苏淇、刘启静与金日成三位同学狠补功课,此招在上两个学期中取得良好效果。这学期要再接再厉!


上一篇:浙江政采云网上超市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