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春秋笔法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2-25 11:32:09编辑:阿旭

什么是春秋笔法,请举例

“春秋笔法”,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nqiūbǐfǎ,意思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举例:
1、春秋笔法运用中较知名的诸如三个表示杀的动词:“杀、弑、诛”,这个例子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因为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文中用诛而不用弑,就是暗示作者认为杀商纣王是因其有罪该杀,而并不是以下犯上。这是春秋笔法中比较知名的动词上的例子。
2、“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死的不同用法这里体现的就是“婉而成章”的春秋笔法,意在委婉、避讳。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现象。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春秋笔法 [ chūn qiū bǐ fǎ ] 释义: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译文: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近义词:微言大义微言大义 [ wēi yán dà yì ] 释义:《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后用“微言大义”指精微的语言里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微:精深,精微。出处: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从前孔子逝世,含义深远的言论就断绝,七十位贤人丧亡,经典著作的大义就违背。成语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春秋笔法,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n qiū bǐ fǎ,意思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春秋笔法,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透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原意是指由后世人严格查定前人,看谁是极恶之人、谁尊敬当朝,即所谓“善恶自有历史证明”。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示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扩展资料:春秋笔法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公羊家说: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其笔法有三。第一,“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庄子·天下》)这就是说,在编书时,涉及到尊者,隐也。《春秋》中所记的八百多起事件,除了记载日食、地震、天灾、风霜等一百零二条外,其余七百多条无一不是记录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重大活动。当时,奴隶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处是“寇盗充斥”,“盗贼公行”。这些直接危害奴隶主统治的重大事件,概不记入《春秋》。

上一篇:温文尔雅是形容男的还是女的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