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吴平简介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2-25 01:26:34编辑:阿旭

吴均的生平简介

1、吴均,字叔庠,故鄣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

2、明人辑有《吴朝清集》吴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监六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卒于普通元年时年五十二岁。吴均是历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他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谁有吴均的生平简介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微,好学而有俊才,其文颇得世人称诵。 今存诗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赠王桂阳》、《咏慈姥矶石上松》、《行路难》、《宝剑》等为其代表作品。 写景散文《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艺术成就较高,为历代传诵的写景名篇。 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但都已经亡佚。 现存作品收集在明人辑本《吴朝请集》和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他的文章文辞清拔,时人常仿效,人称“吴均体”。 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 《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散见各书中的一些吴均典故: 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 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 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 入为奉朝请。 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 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 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可供参考。 有一点我们应该清楚:南朝时门阀等级森严,因此吴均这样的人才难得一展雄才大略,而从事“主簿”这样的工作,实属必然。


冰心一共有几个儿子,冰心的儿子吴平后来在做什么

冰心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是一个爱国、正直、纯真的女子,所以人们对在她教育下的子女的情况也很好奇。冰心有一个儿子叫吴平,除了他之外冰心还有别的儿子吗,冰心一共有几个儿子呢?现在她的儿子吴平在做什么呢?
冰心有几个儿子
著名的作家冰心有三个孩子,他们分别是吴平、吴冰和吴青。吴平是男的,吴冰、吴青是女的,所以冰心一共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冰心图片

吴平是冰心的长子,他的本名叫吴宗生,出生日期是1931年2月6日,出生地是北京,在他17岁的时候被送到了如本念书。

吴平出生后的第4年冰心有了她的第二个孩子叫吴冰,她继承了母亲的文学,从小喜欢读书,后来毕业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开始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担任老师,成了一个有出息的人。

冰心最小的孩子叫吴青,出生于1937年,原名叫做吴宗黎,和她的姐姐一样她后来也成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名老师,一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
冰心的儿子吴平后来在做什么
冰心在她31岁的时候有了她的第一个孩子吴平,在他17岁的时候进入了重庆南开中学学习,过了4年后被父母送去了日本一个高等中学学习。吴平19岁的时候已经快毕业了,很多朋友权冰心送他出国,可是她还是决定把儿子接回了中国。

吴平虽然是大作家冰心的儿子,可是他还是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平常人,他这一点低调的品质是冰心对他的影响。冰心常常教育他对待别人要宽容,所以吴平不是一个爱炫耀的人,虽然他得字写得很漂亮,但是他几乎不会给别人写字,因为他怕这么做太高调,所以很多的人都不知道冰心其实有个儿子。

冰心儿子吴平

与此同时他在母亲的悉心教育下也十分地自信与乐观,也总是用平民的眼光看问题。他变得越来越有本事,现在已经是北京市的人大代表和九三学社的市委常委,虽然很有权利,他还是时常深入群众,了解着老百姓的生活。

冰心一共有三个孩子,从这三个孩子的品德与成就也可以看出冰心的教育有方,她的女儿成了大学的老师,她的儿子吴平成了人大代表,都成了中国的栋梁。冰心是一个低调的人,她的儿子也继承她的低调,一直默默地为中国的发展而贡献着。


赋的简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之为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接《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荈赋的作品原文

荈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口口口口,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上一篇:五一小长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