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世
中更新世
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初期,发生了全球性范围的降温事件(Zubakov et al.,1990;Jansen et al.,1991;刘东生等,1997,2000;Lambeck et al.,2002;郭正堂等,2002;Ding et al.,2002;Menzies,2002),青藏高原也发生了快速隆升(孙鸿烈等,1998),并进入冰冻圈环境(施雅风等,1996),气候变得更为寒冷,冰川也显著地发育(Fort,1996;施雅风等,2000),东亚季风的形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An et al.,2000,2001)。作为青藏高原一部分的黄河源区,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这个时期不仅气候有一次明显的降温,冰川活动波及该区(周尚哲,1995;郑本兴等,1996;苏珍等,1996;施雅风等,2000),形成宽大的冰蚀谷(海拔4800~5000m),而且湖泊的发育也发生了变化。根据ZK9孔和古冰川遗迹的研究,黄河源区中更新世的气候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早、中、晚3个时期。这3个阶段的气候存在较明显的差别,并构成冷-暖-冷的气候旋回,即冰期-间冰期-冰期的变化(图5-1),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国外的中更新世气候变化特点一致(表5-1),这也表明黄河源区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积极响应。在中更新世的早期(对应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17~16阶段),也是钻孔地点成为湖泊的初期,由暖-冷构成一个小的气候旋回,所以又可以划分出两个亚阶段。第一个亚阶段(第17阶段),黄河源区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为间冰阶气候,所以这个时期沉积物中的碳酸钙含量低(6.30%),有机碳含量较高,δ13Corg值偏负,Fe3+/Fe2+值高,各种氧化物的比值也偏高。在第二个亚阶段中,即第16阶段,在黄河源区发生了非常显著的降温事件,但这个时期的降雨量较高,所以冷而不显得干燥,为湿冷的气候。由于降雨量较高,而气温又低,大量的降水被冻结在冰川中,形成大规模的冰川,因此这个时期的冰蚀地形较发育,冰蚀谷非常的宽,冰碛物分布的面积广(周尚哲,1995;郑本兴等,1996)。同时造成湖泊水位的明显下降,在没有冰川覆盖的湖区形成沼泽地,从而造成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增高。表5-1 黄河源区第四纪气候演变及其对比表 Table5-1 Climate changes during the Quaternary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those of other regions注:部分资料参考了Bowen et al.(1986)、Zubakov et al.(1990)、Dawson(1992)、周尚哲(1995)、施雅风等(2000)、Menzies(2002)、Ding et al.(2002)。在中更新世的中期(对应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15阶段到第9阶段),是一个比较温暖湿润的气候期,并且从早期到晚期有逐渐升温的趋势,在第9阶段达到最为温暖湿润的气候。这个阶段在黄土高原也是一个非常温暖湿润的时期(刘嘉麒等,2001;郭正堂等,2002),是中更新世的“大间冰期”(施雅风等,2000)。这个时期气候不仅温暖湿润,而且比中更新世早期和晚期的气候都稳定,没有剧烈的波动。在图4-9中,除从第10阶段过渡到第9阶段波动较大外,其他各时期的各种气候代用指标的曲线都比较平稳。这种平稳至少可以说明3个问题:一是这个时期气候的稳定性;二是湖泊环境的稳定性;三是构造运动的稳定性。根据碳酸钙的含量来看,与第17阶段相比,这个阶段湖泊的盐度略有升高,但幅度很小,这可能是由于蒸发量增加所致。但是这个时期的湖泊水位一直保持在较高的状态,而且波动不大,这可从该时期的沉积物特点得到证实。在中更新世的晚期(对应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8阶段到第6阶段),气候波动的幅度明显加大,而且向干冷气候转化。在第8阶段,沉积物中出现了角砾石层,各种氧化物的比值降低,δ13Corg值偏正,FeO的含量明显升高,所以在该阶段存在降温事件,但不及第16阶段的降温幅度大。这时的湖泊水位下降,所以出现了角砾石沉积。在第7阶段,气候又有了回升,但回升的幅度不大,而且波动明显加大,至少存在两次比较明显的降温事件,显示出气候的不稳定性特点,这与黄土堆积(Kukla et al.,1989;Ding et al.,2002)、湖相沉积(王苏民等,1995;施雅风等,1998)、深海沉积物(Raymo et al.,1989)和冰心(Petit et al.,1999)的记录非常相似。看来第7阶段的气候不稳定性具有全球性。就气温而言,黄河源区在这个时期不高,只是在倒数第二次冰期中存在一次气温的回升,相当间冰阶,但比较湿润,降雨量较高,湖泊的水位上升,可能造成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降低,δ13Corg值偏负可能受到湖水淡化的影响。图5-1 黄河源区第四纪气候和环境演变图Fig.5-1 Climatic changes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during the Quaternary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在中更新世的末期,即第6阶段,相当倒数第二次冰期的晚期,气候变得干冷,并且从早期到晚期气温是逐渐下降的。依据ZK9孔,这个时期的有机碳含量还是较低,δ13Corg值略为偏正,碳酸钙的含量明显高于第7阶段,达15%,也是该钻孔仅次于第2、1阶段的时期,Al2O3/CaCO3比值低,显示了干燥少雨的气候特征。在岩性上,该阶段为含泥质的角砾石层,显然较湖泊沉积物粗,沉积层理不发育,而缺少湖泊沉积的特征。这些都表明,当时该区的湖泊水位发生了明显下降,沉积环境发生了变迁。冰川地质研究表明,在黄河源区这个时期称为野马滩冰期(周尚哲,1995)或尕拉拉冰期(郑本兴等,1996),并形成了冰蚀谷、冰蚀台地和冰碛物,冰川活动影响到两湖以南的野马滩地区(海拔4200~4300m)。在若尔盖盆地,这个时期气候干冷(王苏民等,1995),年均气温比现今低约5~6K,年降雨量为现今的60%(沈才明等,1996b)。若根据冰楔假型推测,当时青藏高原的东北地区年均气温比现今低10K(潘保田等,1997)。在这个时期,黄土高原的黄土层磁化率低(An et al.,2000),南极的冰量扩展(Petit et al.,1999),深海沉积物的δ18O显著偏正,仅次于第16阶段(Raymo et al.,1989),北美的劳伦泰冰盖(Laurentian Ice Sheet)和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冰盖(Scandinavian Ice Sheet)都有明显的扩展(Riser,2002),这些都记录了这次降温事件。所以黄河源区这个时期的气候特征是可以与其他地区对比的。
冰河世纪和侏罗纪谁先谁后
冰河世纪(冰期)在前,侏罗纪在后。1、地球在40多亿年的历史中,曾出现过多次显著降温变冷,形成冰期。特别是在前寒武纪晚期、石炭纪至二叠纪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续时间很长的地质事件,通常称为大冰期。大冰期的时间尺度至少数百万年。2、侏罗纪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公元前1亿9960万年(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扩展资料1、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称冰期,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间冰期都是依据气候划分的地质时间单位。大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世或大于世,两个大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几个亿。2、侏罗纪的名称源于瑞士、法国交界的侏罗山(今译汝拉山),是法国古生物学家A.布朗尼亚尔于1829年提出的。由于欧洲侏罗系岩性具有明显的三分性,1837年,L.von布赫将德国南部侏罗系分为下、中、上3部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河世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侏罗纪
白垩纪,冰河世纪,三叠世纪时间谁前谁后?
冰河世纪:
约24亿至21亿年前——休伦冰期
约8.5亿至6.35亿年前——成冰期
约4.5亿至4.2亿年前——奥陶纪
约3.6亿至2.6亿年前——石炭纪
约258万年前——第四纪冰期
白垩纪:始于1.455亿年前,结束于6550万年前,历经8000万年。
三叠纪:起始时间:距今2.5亿年前 延续时间: 约5000万年
排列顺序:冰河世纪——三叠纪——白垩纪。
上一篇:中考阅读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