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金刚经四句偈语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2-23 16:47:00编辑:阿旭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意思是: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这句话出自《金刚经》(鸠摩罗什译)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扩展资料《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的译者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由于该经长短适宜,5000多字的经文易于持诵,更重要的是持诵该经功德显著,唐以后诸朝代都有名僧大德推崇此经。其中最出名的有这么几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一切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出自哪里?

“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凡是有形有影的东西,都是虚无的。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出自《金刚经》(鸠摩罗什译)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华严经》卷二十五载:“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伪诳诈,假住须臾,诳惑凡人”。扩展资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参考资料:金刚经(佛典)_百度百科

四句佛偈是哪四句?

《金刚经》中四句偈是: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四句偈,《佛学大词典》:“四句偈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颂。佛书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者,字数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扩展资料释迦佛在《金刚经》中多次提到受持四句偈,但都没有详解何为“四句偈”。所以谁也不能“论断”何为“四句偈”。《金刚经》中四句偈的意思是:没有云的空间。身体是父母生的,也随父母呼吸,九孔常流各种不洁,四孔常流各种假。最终,我们必须被毁灭。我们应该知道男人和女人的身体是一种幻觉。在我们死之前,我们应该已经死了。云是中空的。反思心灵,生与死都不是最神圣、最属灵的。当你遇到环境时,它似乎就在那里,但当环境消失时,你会认识到你的真心。你会经常觉得你不是无知的,你不会被迷惑所蒙蔽,但你会按照真实的本性行事。名字,心灵,第二句“加达”的空虚。云是空的。时隐时现的自然观是沉默的,感受因而贯穿,变化无穷,深不可测,清晰明了,自觉自知,伶伶伶伶,常常不自觉。名声和理解是空的三迦特。乌云不是空洞的法律。导法方便,如水洗尘,如病药。它使心空法,病退药,名开法空四节。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句偈

四句偈,究竟是那四句?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记载:四句偈应该是“空心,空身,空性,空法”。并不是大家习惯认为的最后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释迦佛在《金刚经》中多次提到受持四句偈,但都没有详解何为“四句偈”。所以谁也不能“论断”何为“四句偈”。这里只是把佛有关所说陈出,供读者自斟酌体悟:佛陀在《中阿含经》一七二、《心经第一》中,回答云何多闻比丘时说“比丘!我所说甚多,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比丘!若有族姓子我所说四句偈知义知法,趣法向法,趣顺梵行。比丘!说多闻比丘无复过是。”接着回答云何比闻比丘明达智慧说:“比丘!若比丘闻此苦,复以慧正见苦如真者,闻苦集、苦灭、苦灭道,复以慧正见苦灭道如真者,比丘!如是多闻比丘明达智慧。”扩展资料《般若经》的规模相当庞大,其确切的数量无法确定。从时间上看,《般若经》从《原始般若》而演进为《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这不但是般若法门的开展过程,也可以表示初期大乘佛教的发展情形。玄奘所搜集并编纂而成的《大般若经》,总共“十六会”。开头五会是“根本般若”,其余归为“杂般若”。根本五会中,第一会最详,有十万颂(汉译四百卷,接近四百万宇);第二会二万五千颂;第三会一万八千颂;第四会一万颂;第五会八千颂。从《大般若经》来看,一般认为根本五会是由小本(略)发展为大本(详)。以中国翻译史看,首译大乘经的支娄迦谶译出三十品《道行般若经》(小品),相当於五会中第四会;一百年后西晋译的《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品)相当於五会中第二会;而初会到玄奘编纂《大般若经》时才有。此翻译情况也可作为推断它们先后次序的一种根据。“杂般若”中的《金刚经》位於第九会,分量最小,只三百颂。《金刚经》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故也被视为般若的略本。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句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上一篇:高考分数什么时候出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