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意思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什么意思
一、意思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二、表达的思想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说明大的东西都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三、分句解释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比喻做事要脚踏实地。2、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九层高台都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远行都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做事是从最基本开始,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扩展资料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粗大;毫末:指幼苗,比喻细小。累土:土堆。道理:①说明万事积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②说明要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如何理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译文】:局面稳定的时候容易掌控,事情没有征兆的时候容易去谋划、脆弱的东西容易分开、微小的东西容易解散。在事情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要作为,在还没有出现乱象时就处理好。合抱的大树,都是从细小的萌芽一点一点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也是一层一层的土积累起来的。想要走千里的路,就要从脚下一步一步走起。强为、妄为就会失败,执意把控就会失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什么意思
大意: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出处:《老子》创作年代:春秋作者:老子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大意: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扩展资料:道理:说明万事积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并且说明要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创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老子》,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上一篇:传奇世界诱惑之光怪物列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