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有什么传统习俗?
汉族的传统习俗非常多,比如春节要守岁、吃团圆饭,清明节要祭祖,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赏月……这些都是汉族人民传统的风俗。汉族历史文化悠久,有很多传统的习俗,特别是在一些节日方面的习俗尤为突出,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几个。首先,清明节祭祖的习俗。清明节主要是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礼俗,它不仅是一个自然节气点,而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都要扫墓祭祀,共同缅怀祖先。有的人们会选择这一天亲近自然,一同踏青游玩。这一传统习俗不仅弘扬了我国传统孝道和亲情,而且促进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其次,元宵节有吃汤圆和猜灯谜的习俗,除此之外,元宵节的风俗还有有赏花灯、放烟花等。古人把“夜”称作“宵”,而且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把正月十五作为“元宵节”。这一天,大家会团团圆圆在一起吃汤圆,晚上还会去赏花灯、猜灯谜,非常热闹。另外,春节还有团团圆圆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主要的风俗习惯是除夕夜守岁,吃年夜饭,有的地方还有舞龙舞狮活动。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挨家挨户拜年,恭贺新春,寓意着一年新的开始。端午节这一天,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端午节这一天,是飞龙在天的大好日子,人们以赛龙舟的形式祭龙,特别是在南方沿海一带非常盛行。除此之外,还有吃粽子的风俗,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制作的食物。其实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此外,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习俗。中秋节自古以来都有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的习俗。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为了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会以月圆比喻家人团圆,纷纷赏月吃月饼,期盼丰收、幸福、团圆。以上就是汉族的传统习俗。
汉族的风俗是什么?
汉族的风俗特色:1、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2、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3、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4、汉族还注意赴宴作客的规矩。入席前后,主客兴辞,互相谦让;坐下之后,主人劝客人吃,然后客人才开始吃;席间不可只顾自己大吃大喝,不要大口喝汤,咕嘟作响,不要吃得啧啧有声,不要专挑食物,据而取之,不要搅和菜汤,不要把咬过的菜放回盘碗里,不要当众剔牙齿等等。5、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一般地说,注意层次,掌握角度,在称谓的运用中十分重要,年龄层次不同,称谓也不同,特别是信封上的称谓。汉族传统节日:1、春节中国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春节习俗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拜年、给压岁钱、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2、立春立春是汉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预示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历来为中国汉族人民所重视,早在宋代,立春习俗就已十分丰富了。3、元宵节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汉历(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4、中元节中元节,俗称“鬼节”,传说是日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民间有谚曰“七月半,鬼乱窜”。有祀者回家受子孙祭拜,无祀者,大家请佛道做法事,勿使其流浪为害,可以说中元节为古代中国的亡灵节,中元节就是在上古秋祭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汉族的风俗特色是什么?
汉族的风俗特色尚农务本。中国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中国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中国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发展到后来,中国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崇拜龙凤龙凤从原始社会时期作为大自然神秘力量的象征受到崇拜,到奴隶社会由某些氏族的图腾转化为最高统治者祖先的化身,到封建社会则成为皇权的标志,龙是皇帝的化身,凤则为皇后的化身。皇帝的容貌、身体、服装、座位、床铺……都冠“龙”字。影响所及,民间迷信认为帝王是龙转世,俗称“真龙天子”。直到近代、现代这种迷信在民间仍有影响。而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都戴凤冠,皇宫的建筑称为凤阙或凤楼,皇帝乘坐的车称为凤辇,皇帝仪仗所用的华盖称为凤盖。总之,在宫廷的装饰艺术中,龙凤无处不有,始终处于显赫的地位。龙凤作为皇权的标志虽然随封建制度的崩溃而消失了,但民间仍以“龙跃凤鸣”来比喻才华出众的人物。
汉族有哪些风俗
汉族的风俗有:坐礼、送礼、婚姻习俗、称呼习俗、丧俗习俗等。
1、坐礼:正坐是从古代汉族流传的坐姿,动作是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
2、送礼:自古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说法,表示礼物的价值在于送礼者的善意和心意。
3、婚姻习俗:分三个阶段礼,即议婚、订婚和结婚。
4、称呼习俗: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5、丧俗习俗:丧葬过去实行土葬,现在大部分实行火葬。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上一篇:几大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