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京剧资料简介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02-21 00:04:31编辑:阿旭

京剧介绍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中国影响最大的戏剧。分布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在清代乾隆55年的时候,就有很多的戏台,班子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方式,又吸收了一些地方的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后才形成了京剧。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几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在全国影响都非常的大,有国际之称。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成长也是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也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从2010年开始,京剧就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京剧的资料 京剧简单介绍

1、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象征意义的符号之一,是中国戏曲文化的国粹典范,她特点鲜明,内涵丰富,技艺精湛。无论是五颜六色长、幼、善、恶生动、分明的脸谱,还是那具有时代特色、五彩缤纷的京剧服饰;无论是丰富多彩、悦耳动听的京剧旋律;还是那极具艺术魅力的“四功五法”;无论是绚丽多彩、华灿至极的表演程式,还是那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流派;无论是各有千秋的名家名角,还是那丰富多彩、深刻刻画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所有这些无不渗透着艺术家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勤耕耘和深厚功底,无不独具引人入胜的无穷魅力。

2、京剧传承必须按规律操作,唯有口传心授才能使流派发扬光大,流派传承只能够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并辅以反复示范来达到传承的目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能流传下来的并非都能被观众接受,比如她的慢节奏就不被当代年轻人所热衷和喜爱。这正是摆在我们面前京剧振兴与传承的难题。广大观众是所有戏曲振兴与传承的沃土,离开了观众,统统就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所有成功的艺术精品又反哺、愉悦、教育了观众,成为了观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到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改变、不可颠倒的。社会浮躁、人心浮动、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已经成为了戏曲振兴与传承的巨大干扰。为名、为利走穴的演职员,其颠倒的价值观也直接扭曲了观众的欣赏观。


京剧是我国国粹?

京剧之所以被称为国粹,主要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因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京剧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从两千年前的汉代乐舞,到唐代的梨园百戏,再到宋代的南剧,明清的昆曲,都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京剧形成的过程,也是京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过程。京剧不仅继承了古代戏曲的精髓,还在徽剧的基础上融合了秦腔、汉剧等众多古老剧种的艺术因素和特点。因此,京剧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的精神核心却是两千年的中国文化。此外,京剧艺术与诗词、书法、绘画等古典艺术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相互辉映,比如京剧的简约之美,可以与书法和国画艺术相呼应;京剧的比拟、象征的特色,也是古典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京剧唱腔中的韵律,和古代诗歌的韵律一致;就连京剧的服装也是综合了唐、宋、明、清等不同时期服饰特点加以美化的成果。所以,京剧已不仅仅是一个剧种,它更是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


京剧是什么的国粹?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京剧,又称京戏,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梆子、昆曲、秦腔、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起源和形成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个徽剧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称为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调),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与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上一篇:苹果手机发烫怎么解决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