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同志的事迹简介
李保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知为人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李保国同志 事迹 ,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李保国同志的事迹简介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他的先进事迹经中央和省内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李保国去世后,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表达深切哀悼。省委书记、省人大会主任赵克志作出批示:李保国同志不幸逝世,感到十分悲痛,表示深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去世,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失。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 总结 和宣传工作,在“两学一做”学习 教育 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也作出批示:李保国教授的去世,是河北科教战线、农林事业的重大损失,倍感悲痛,深切哀悼,并向家属表示慰问。李保国同志多年扎根山区,研发林果品种,推广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把才学抱负根植于燕赵大地,把毕生心血挥洒在太行山上。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胸怀群众、一心为民的宗旨观念,彰显了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全省科技、教育、农林战线,要学习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传承他的优良作风,弘扬他的奉献精神,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新征程上,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天,我们追忆李保国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一生,激励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在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把李保国先进事迹作为生动教材,学习他的忠诚品格、为民情怀、创新意识、务实作风和奉献精神,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2年4月13日,在临城县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科技园,李保国教授为群众现场演示薄皮核桃高接换优技术。
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
葫芦峪成片的核桃林绿了。
而他,却走了。
2016年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年仅58岁。
在我省临城、内丘、平山、阜平、唐县等地,农民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为他守灵。
在网络上,上百万人怀念祭奠他,29万多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
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们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
老乡们说,秋天到来的时候,硕果结满枝头,他会含笑看到。
为什么,他让无数农民如此信赖、如此尊崇?
为什么,他让老师学生这么不舍、这么爱戴?
为什么,他让社会各界深受感动、为其点赞?
巍巍太行,为他作出回答!
太行山作证——他一心让这里的父老乡亲都富起来
内丘县岗底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李老师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岗底的今天。”李保国20年的老朋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话间掉下了眼泪。“4月6日中午,我们还在一起谋划岗底的美丽生态大花园建设,探讨苹果深加工项目……”
平山县李家庄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这是民俗一条街、休闲广场、观景平台,这是樱桃、红树莓产业园……”4月12日上午,站在村庄规划图前,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树彦难掩悲痛。“没想到,产业刚刚起步,给俺村做规划的李保国教授却永远地走了……”
青龙满族自治县干沟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原定4月14日李保国到干沟村指导“国光森林 文化 观光园”建设,这是他生前帮扶的最后一个项目。“4月8日晚上,我还就苹果树苗的事向李老师电话咨询……”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干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赵鸿颇哽咽着说。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们眼含泪水。
在李保国离去后的两天里,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淳厚的乡音:“李老师啥时来俺们村作指导啊?”那些深山里不知噩耗的农民兄弟,还在期盼着他的帮助。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架子,是个“农民教授”。
——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像农民。
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农民没啥两样。
“李老师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有人说他不会讲究,开始我也这样认为。”杨双牛讲到,一次下地,李保国的衣服被树枝划了个口子,“我想给他换件新衣服,问他穿多大号。他说‘你省点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讲堂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我问这有关系吗?他说‘农民不认可你这个人,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
——他说话直白、通俗易懂,像农民。
“给农民讲课,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得把你的技术变成农民能理解的、能记住的、能做到的东西。”李保国常说。
教农民疏花,他讲得很形象:“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
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朗朗上口、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赞皇县寺峪村有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村里请一位专家来讲修剪技术,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农民听得直挠头。后来李保国去讲课,只教大家认识两种枝,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高兴地说:“原来这么简单!”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更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是个“科技财神”。
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板栗,曾因管理滞后,产量很低。
对照、改进、嫁接、示范……李保国用三年时间研究出板栗“双枝更新修剪法”。采用新修剪技术的第二年,前南峪村的板栗产值翻了两番。
岗底村的苹果,曾是小黑蛋子,一咬一层皮。
套袋、去袋、转果、施肥……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村民按工序生产的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上了市场,自然卖出了好价钱。
“农民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接受新技术,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李保国说。
2007年,他对苹果修剪技术进行更新。用不用新技术,农民犹豫不决。
“今年先试一根条子行不行?”在岗底村村民安小三家的一棵苹果树上,李保国做起试验。一根两米多长的枝条拉下来,第二年结了76个大苹果,没一个小于半斤的。现场观摩后,农民对新技术心服口服。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对农民死盯、盯死。”李保国说。
那一年,疏果的时节到了。李保国在岗底村搞培训,要求一条枝上每隔25厘米留一个苹果。村民杨海堂却打了一个小折扣,每10厘米留一个,为的是一条枝上能多留三到五个果。没料到第二年,苹果树开花少了,结果少了,收入自然也少了。
“俺心里明白,这是疏果不到位造成树负担过大的缘故。不相信科学真是瞎忙。”打那以后,杨海堂老汉严格按要求管理苹果树,再也不敢自作主张。
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
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多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他从来没有嫌麻烦。
“李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科技财神’,他还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土专家。”杨双牛告诉我们,因为有了李保国手把手的“传帮带”,目前,岗底已有191名果农获得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中级果树工证书。他们不仅自己能致富,还活跃在山区传授技术。
“去年一年,一面管理自家的果园,一面出去指导别人管理果树,加起来一共挣了9万多块钱。”村民王群书说。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成了“技术把式”。
多年来,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四十多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有百余个。
“井陉核桃”“曲阳核桃”“栾城杨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平山苹果”……年前一次采访中,我们发现,在李保国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奇怪的名字。
对此,李保国解释说:“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农民打电话来咨询事情,又没说清楚他们的姓名,我就这么先存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2013年4月19日,苹果树正开花,下了场 大雪 ,当年很多地方的苹果绝收,但凡是经他电话指导过的农户,减产都不大。
李保国的手机中有将近900个电话号码,其中农民的有三四百个。无论何时何地,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农民打来电话,他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
李保国事迹 心得体会 篇1
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板栗,曾因管理滞后,产量很低。
对照、改进、嫁接、示范李保国用三年时间研究出板栗双枝更新修剪法。采用新修剪技术的第二年,前南峪村的板栗产值翻了两番。
岗底村的苹果,曾是小黑蛋子,一咬一层皮。
套袋、去袋、转果、施肥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村民按工序生产的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上了市场,自然卖出了好价钱。
农民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接受新技术,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李保国说。
2007年,他对苹果修剪技术进行更新。用不用新技术,农民犹豫不决。
今年先试一根条子行不行?在岗底村村民安小三家的一棵苹果树上,李保国做起试验。一根两米多长的枝条拉下来,第二年结了76个大苹果,没一个小于半斤的。现场观摩后,农民对新技术心服口服。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对农民死盯、盯死。李保国说。
那一年,疏果的时节到了。李保国在岗底村搞培训,要求一条枝上每隔25厘米留一个苹果。村民杨海堂却打了一个小折扣,每10厘米留一个,为的是一条枝上能多留三到五个果。没料到第二年,苹果树开花少了,结果少了,收入自然也少了。
俺心里明白,这是疏果不到位造成树负担过大的缘故。不相信科学真是瞎忙。打那以后,杨海堂老汉严格按要求管理苹果树,再也不敢自作主张。
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
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多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他从来没有嫌麻烦。
李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科技财神’,他还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土专家。杨双牛告诉我们,因为有了李保国手把手的传帮带,目前,岗底已有191名果农获得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中级果树工证书。他们不仅自己能致富,还活跃在山区传授技术。
去年一年,一面管理自家的果园,一面出去指导别人管理果树,加起来一共挣了9万多块钱。村民王群书说。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成了技术把式。
多年来,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四十多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有百余个。
井陉核桃曲阳核桃栾城杨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平山苹果年前一次采访中,我们发现,在李保国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奇怪的名字。
对此,李保国解释说: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农民打电话来咨询事情,又没说清楚他们的姓名,我就这么先存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2013年4月19日,苹果树正开花,下了场大雪,当年很多地方的苹果绝收,但凡是经他电话指导过的农户,减产都不大。
李保国的手机中有将近900个电话号码,其中农民的有三四百个。无论何时何地,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农民打来电话,他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
回忆往事,河北农大教授陆秀君唏嘘不已。4月8日,李老师和我同车去石家庄,途中接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农民电话,慕名请他推荐树苗。李老师询问了具体情况后,马上把一位可靠的销售商的联系方式告诉了他,还嘱咐了若干注意事项。
回忆往事,杨双牛涕泪交加。200多户的岗底,180户村民种了大小350多个果园,面积3500亩。哪个果园是谁家的,果树管得怎么样,他都了如指掌。
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穷。还有许多山区农民在过苦日子,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从武邑县一个农民家庭走出来的李保国,一直有着浓浓的三农情结。
他像一把火炬,点亮了贫困群众希望,每年在山里务农200多天,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有人问我你们一年给李保国多少钱?他们觉得不给李老师钱,他不会这么在村里搞服务。实际上,他不仅不拿钱,有时还贴上了自己的课题经费。杨双牛说。
在付出与回报倾斜的天平上,李保国有着自己的平衡砝码。
去年冬天,他主持召开了首届岗底果农专家论坛,11位农民登台演讲,他一一点评。结束后,他高兴地对杨双牛说,这些农民真可称得上专家了。杨双牛说,那还不是你成就了他们?李保国摇摇头,老兄你说颠倒了,没有他们我哪来的科研成果,不是我成就了他们,而是他们成就了我。
当我们发现,前南峪人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当我们知道,岗底村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当我们听说,一次在山区路遇交通阻塞,村民二话不说,拆掉自家土坯垒成的院墙,为他辟出道路;当我们看到,他走后,许多百姓带着自家的苹果、鸡蛋送他最后一程,李老师给我们指导,从没收过我们一分钱,现在他走了,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我们的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
在李保国心中,农民给予的这些回报,犹如脚下的太行山般沉重。35年,鬓染霜花,百姓的笑脸和认可成了他最大的财富。
这位太行新愚公,用35年如一日的赤诚,写下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知识分子,对太行山区人民那种绿叶对根的情意。
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篇2
--“李老师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岗底的今天。”李保国20年的老朋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话间掉下了眼泪。“4月6日中午,我们还在一起谋划岗底的美丽生态大花园建设,探讨苹果深加工项目……”
平山县李家庄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这是民俗一条街、休闲广场、观景平台,这是樱桃、红树莓产业园……”4月12日上午,站在村庄规划图前,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树彦难掩悲痛。“没想到,产业刚刚起步,给俺村做规划的李保国教授却永远地走了……”
青龙满族自治县干沟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原定4月14日李保国到干沟村指导“国光森林文化观光园”建设,这是他生前帮扶的最后一个项目。“4月8日晚上,我还就苹果树苗的事向李老师电话咨询……”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干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赵鸿颇哽咽着说。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们眼含泪水。
在李保国离去后的两天里,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淳厚的乡音:“李老师啥时来俺们村作指导啊?”那些深山里不知噩耗的农民兄弟,还在期盼着他的帮助。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架子,是个“农民教授”。
--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像农民。
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农民没啥两样。
“李老师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有人说他不会讲究,开始我也这样认为。”杨双牛讲到,一次下地,李保国的衣服被树枝划了个口子,“我想给他换件新衣服,问他穿多大号。他说‘你省点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讲堂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我问这有关系吗?他说‘农民不认可你这个人,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
--他说话直白、通俗易懂,像农民。
“给农民讲课,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得把你的技术变成农民能理解的、能记住的、能做到的东西。”李保国常说。
教农民疏花,他讲得很形象:“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
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朗朗上口、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赞皇县寺峪村有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村里请一位专家来讲修剪技术,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农民听得直挠头。后来李保国去讲课,只教大家认识两种枝,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高兴地说:“原来这么简单!”
看了“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 ”的人还看了:
1. 河北农大李保国简历个人资料 李保国生平简历先进事迹
2. 党员学习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6篇
3. 党员干部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篇
4. 学习李保国事迹的感想
5. 党员学习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6篇
2018年李保国先进事迹内容材料
2018年李保国先进事迹内容材料
李保国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1981年2月,李保国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1983年,他和妻子带着不满一周岁儿子走进了太行山。李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他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
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
李保国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他教的毕业班,2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带的硕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学生汤轶伟,在李保国的指导下,经过上千次实验,颠覆了核桃树冬季修剪的传统做法,将剪枝时间确定在春季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营养流失,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学生史薪钰,在平山县葫芦峪从事坡面结构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取得了当年治理、当年坡面稳定的效果,史薪钰的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推广。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的李家韩岗,曾是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1999年,村民高胜福为了响应县里“四荒”治理开发的热潮,与人合伙承包了这里的3500亩荒山。”走投无路的高胜福几经联系,找到了当时正在太行山开荒的李保国。不久,李保国搬进了狐子沟,与村民们一道打响了开荒战。经过深入采样、组织专家实测土壤截面,李保国提出了“挖沟修库”的新办法,并决定在这里种植最省水、易管理的核桃。李保国带领村民们挖好了种植沟,又在山沟取土修建了可容纳20万立方米水的人工水库,并用挖出的砂石修建了4个拦水大坝,用以截留雨水,为核桃树的生长提供保障。在李保国的指导之下,这里实现了1年栽树、2年结果、5年丰产,盛果期的核桃亩产达到了230公斤以上,每亩效益超过8000元。薄皮核桃远近闻名。
2016年4月9日,李保国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
李保国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境界,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和时代风采,我们要像他那样,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李保国同志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用自己的奉献与成果,诠释了知识分子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根本道路,闯出了科技创新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成功模式,我们要像他那样,积极投身决胜“十三五”、打赢翻身仗的主战场,瞄准改革发展中的瓶颈、生产建设中的难题、人民群众的需求,立足岗位创新创业创优,担当起推动河北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任。李保国同志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用科技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用知识改变贫困群众命运,我们要像他那样,把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扛在肩上、抓住手上,谋富民之策、行惠民之举,不让一名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李保国同志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一个心眼为百姓,我们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群众早日过上全面小康生活。
李保国同志是扎根山区、脱贫攻坚的杰出楷模,是情系百姓、科技扶贫的先进典型,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代表,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一面镜子。李保国同志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是全省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李保国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靠信念支撑才有持久的动力,有信念的生活才充实、精彩。当前河北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需要千千万万个李保国式的优秀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我们要把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学习他的宝贵品格,弘扬他的可贵精神,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人民群众口碑是最大的奖杯,胜过任何荣誉和奖励。李保国教授收获的就是山区人民群众口碑,他的名字也被深深的刻在了人们心中,万古不息,代代相传!
范文2
30年,他扎根太行山区,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为致富专家。30年,他攻坚克难,用科技的力量让穷沟变富,让荒山变绿。
他把家搬到了大山里。为拿下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矢志不渝,久久为功。他以山一样的坚韧,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只为富百姓,被乡亲们誉为“太行山上新愚公”。
村民走到哪里,果树种到哪里,李保国就把致富课堂摆在哪里。他为村民送来用得上、真管用的技术,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财神”。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的李家韩岗,曾是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1999年,村民高胜福为了响应县里“四荒”治理开发的热潮,与人合伙承包了这里的3500亩荒山。“当时满脑子的热情,却没想到会难到这种地步!”承包后准备大干一场的高胜福此时却发了愁。李家韩岗又名狐子沟,一无土二无水,“别说种树,种草都难。”
走投无路的高胜福几经联系,找到了当时正在太行山开荒的李保国。不久,李保国搬进了狐子沟,与村民们一道打响了开荒战。此前,村民们在这里尝试了运水、调土等多种办法,但结果却一次次令人失望。经过深入采样、组织专家实测土壤截面,李保国提出了“挖沟修库”的新办法,并决定在这里种植最省水、易管理的核桃。
李保国带领村民们挖好了种植沟,又在山沟取土修建了可容纳20万立方米水的人工水库,并用挖出的砂石修建了4个拦水大坝,用以截留雨水,为核桃树的生长提供保障。
狐子沟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在李保国的指导之下,这里实现了1年栽树、2年结果、5年丰产,盛果期的核桃亩产达到了230公斤以上,每亩效益超过8000元。如今,昔日的荒岭成了“绿岭”,“绿岭”牌薄皮核桃远近闻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李保国就把实验室从校园搬到了太行山,立志于山区林业技术开发与推广,让乡亲们脱贫致富。
为了获取绿化荒山的第一手数据材料,李保国详细记录了每一道沟谷的坡度、土质特征和植被情况。走村串户,上山爬坡,他跑遍了邢台市每个山区县,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李老师”。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李老师不仅是‘科技财神’,村里的老老少少都把他当亲人。”
杨双牛笑称李保国为“杠头班长”,因为他那股子“犟劲儿”。李保国则说,干事创业没有劲头能成?要转变农民群众的观念,没有“杠头”劲,农业技术就很难传授和生根。“在创业初期,李保国自己垫上几万元的科研经费,在村里成功推行苹果套袋技术,还手把手教会我们使用。”说起李保国几十年来对乡亲们的情意,杨双牛眼眶湿润。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
2021年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2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要用到事迹材料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材料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想拟事迹材料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保国事迹材料【篇1】 李保国,男,1958年生,河北武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2004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保国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 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1981年2月,李保国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邢台市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前南峪村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 1983年,他和妻子带着不满一周岁的儿子,离开大学校园走进太行山。 1986年,李保国随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太行山高效益造林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进入了人烟稀少的保定易县望隆村。结合易县望隆村与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情况,为了解决太行山低山区土层雹土壤瘠雹干旱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重大难题,李保国在望隆村和前南峪村进行了爆破整地技术研究。 1990年,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完成。 从1999年开始,在最难开发的太行山干旱丘陵岗地,李保国和课题组成员选取临城县的凤凰岭,确立了“聚土集水”的开发策略,选种薄皮核桃。李保国每天起早赶晚冒着隆冬寒冷的西北风,不顾满身寒霜、泥土和挂衣服的鬼针刺,踏遍没有道路、满地乱石、荆棘丛生的荒岗,调查十几万亩荒岗的植被、土壤、地质等情况,并制订了开发规划,完成“干旱丘陵岗地核桃高效栽植技术”、“优质薄皮核桃新品种——‘绿岭‘选育”等研究课题,创造“一年栽树,两年结果,三年有产,五年丰产,亩产500斤优质核桃,亩纯收益万元以上”的奇迹。 2009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李保国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 在南和县,他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 扎根太行35年,李保国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3亿元,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2016年4月9日,李保国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 李保国主要从事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他在当地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先后培育了“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典型——邢台县前南峪村、全国科教兴村先进典型——内丘县岗底村和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等先进典型,打造了“浆水”牌板栗、“富岗”牌苹果和“绿岭”牌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产品,他所推行的“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首创。他主持了“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太行山核桃优良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开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其中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李保国事迹材料【篇2】 4月12日,李保国遗体在保定火化。4月11日,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内丘县分别设立分会场,为李保国召开追悼会。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在岗底村追悼会上哽咽着为李保国致悼词: “我们不能忘记,李老师心系岗底村民,把他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岗底人。我们的粮囤里、腰包里,都渗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不能忘记,您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了专家,岗底200多名果农成了您。您给了村民‘金刚钻’,使岗底人技术服务800里太行,吃上了科技饭。 “不能忘记,您是大学的教授,在岗底人眼里您是老师,又像邻居,吃百家饭、进百家园,20年和村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您已变成了岗底的一个劳力。 “不能忘记,您一生惦记的是岗底人,唯独没有您自己。您走的前5天还在谋划以岗底为核心的50平方公里太行生态大花园、苹果袋、苹果深加工项目。您天天超负荷工作,多少人看到您已体力不支,劝您注意休息,您总是说脱不开,还拼命把额外的责任扛在肩上。” 李保国突发心脏病离世,岗底村的代表第一时间在他的灵前放上5个最大最红的“富岗”苹果。他们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这是李教授带领他们按照128道工序种出来的一级果。 在临城县的绿岭山庄,年届76岁的王大娘在4月12日凌晨早早起床,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掰开薄皮核桃,取出其中的“分心木”,用火在门前核桃树下点燃。老人说:“李老师教会俺们全村人种核桃,让俺们富了,我这白发人送黑发人,舍不得呀。老辈人说分心木可以安神,让李老师好好安息吧。他对得起俺们太行老区的农民,俺们没有照顾好他。” 如村代表、王大娘一般,太行山区的农民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缅怀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太行财神李保国”。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作为河北农业大学“太行精神”坚定的执行者,留校任教的李保国蹲点太行山,扎根太行山,一干就是30年。 30年来,他扎根太行山区,所有的论文都是出自太行的一手材料,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脱贫新模式。他创新了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30年来,他主要以太行山区的10多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据点,累计培训农民9万余人次,示范推广种植面积1080万亩。他独创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他指导“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11个县(市),带动7万多农民走上致富路。 在今天的太行山区,提起“李保国”3个字,万千果农人人点赞。李保国的电话被农民们写在墙上、记在心里,技术不懂随时说,家长里短啥都讲,甚至有的农民家里娶媳妇都要让李教授给“掌掌眼”。 记者在20年间曾几十次采访李保国。从他2000年在临城荒山上开山破土、掏石换土垫鸡粪,到他把这里的薄皮核桃卖到每公斤128元;从他动员赞皇县鲍家滩的农民给樱桃疏花疏果,到他指导这里的'农民把樱桃园改成采摘园,亩收入过万元;也曾陪同他到内丘的岗底村,拍过他教导农民进行苹果树下管理的照片,也看到他让农民砍掉苹果树上的背生枝和农民吵起来的场面。2011年,《中国绿色时报》曾以半个版的篇幅以《财神教授走遍太行》为题对李保国的事迹进行重点报道。 李保国的认真、肯干、实干,在太行山区处处有名,得到了各方的认可。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级党委、政府官员认可他,得到实惠的农民认可他,学到真本事的学生认可他。就如同河北农业大学校长、李保国的同学王志刚所言:“单是山区土质治理,保国同志和他的团队就整整研究了十几年。他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使前南峪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李保国长得像农民、穿着像农民,以农民为友、做事考虑的是农民利益,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不但不从企业、农户处拿钱,不占一点股份,而且很多时候,下乡往返的路费、请专家前来培训的费用,他都是自掏腰包。 在听到李保国去世的消息时,太行山区的许多农民都痛哭失声。在他们心中,李保国早已是他们的亲人。 李保国的夫人郭素萍说,“老李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荣誉,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得到了太行山区人民亲人般的关怀,他虽然失去了生命,我希望他的笑留在太行山上。”
教授让太行山140万亩荒山由秃变绿,教授为此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李保国教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因为十几年来的坚持努力,自己从一点一滴当中慢慢去开拓荒山野岭,自己在这上面注入了很多的心血,也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因为自己始终坚持自己的初心,通过希望自己的努力与实际行动,帮助贫困山区的老百姓富裕起来,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这个时代的美好。自己希望能用实际行动来打动并感染更多的人,这样自己才能更好的去凝聚起更大的力量,为自己的梦想作出贡献。从李保国的教授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舍小家为大家,敢于奉献的社会担当。自己通过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先进的科学理念,在贫瘠的太行山区种植树木。通过自己的科研团队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一步一步走上小康之路。这种行为是我们现代人要学习和赞扬的。如果没有李保国教授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那么太行山区的人民如今还有生活在贫困线上。正是有了李保国教授能在自己的初心上面坚持如一,无论在生活当中遇到多大困难都不曾退缩,才会把140万亩的荒山变成青山绿水。用自己这几十年的美好光阴青春,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挥洒着努力的汗水,浇灌起一颗颗树苗,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不会有今天太行山小康生活的存在。总结:在我们这个社会浮躁,利益至上的时代当中,李保国教授我认为就如一股清流一样,用自己短暂的几十年生命化作清水流进我们的心里,为我们干枯的心灵再来一丝丝甘露。我们很多人太缺乏这种精神了,只有让自己不断的人生阅历,才能让自己更好的追求远大理想,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把祖国大地建设得更加美好。
一教授让太行山140万亩荒山由秃变绿,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教授让太行山140万亩荒山由秃变绿,也是在网上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我们都知道太行山是非常贫瘠的山脉,如果想要变绿的话也是非常的困难的,他也是动用了自己的资金教当地的农民种树,所以才有如此大的成功的。我们也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他的努力,同时从这件事情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人应该向他学习才行,只有每个人都把保护环境为己任才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同时从这件事情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教授也是把自己的技术水平倾囊相授,让当地的农民过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是非常的值得我们尊敬的,我们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向她学习。同时从这件事情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人只要努力一定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一直坚持下去才行,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一定要学会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才行,尽管说有非常多的地方生态环境是非常的不错的,但是依然有非常贫瘠的山区里面环境已经被污染,我们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注意到这一点,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可以拥有更加幸福快乐的生活,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知道这个事。不得不说的是,就是对于这名教授的评价也是非常的高的,因为他在退休之后也是把自己的生命与汗水全部都奉献给了太行山,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我们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缅怀他,让他的这种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同时从这件事情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行,只有知识才可以改变命运,只有努力才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我们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参与到其中的。
上一篇:望岳原文及翻译注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