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漏
刻漏什么意思
刻漏[ kè lòu ] 基本解释刻漏 kèlòu 漏壶,一种古代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一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从壶中水滴漏而显示箭上的度数而知其时刻详细解释古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壶中水滴漏渐少,箭上度数即渐次显露,视之可知时刻。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上》:“刻漏以一百二十为度。”按,《汉书·哀帝纪》作“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颜师古 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唐 杜甫 《冬末以事之东都湖城东因为醉歌》:“岂知驱车复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明史·天文志一》:“ 明太祖 平 元 ,司天监进水晶刻漏,中设二木偶人,能按时自击钲鼓。”清 沉初 《清西笔记·纪职志》:“ 交泰殿 大钟,宫中咸以为准。殿三间,东间设刻漏一座。”古代刻漏之法,分刻多寡不一。参阅《续通志·天文六》古代的计时器。刻为刻度数的漏箭,漏为盛水的铜壶,用铜壶装水,底穿一孔,中置漏箭,壶中水从壶底漏出,逐渐减少,箭上刻度渐次显露,据此测知时刻。
刻漏的意思刻漏的意思是什么
刻漏的词语解释是:刻漏kèlòu。(1)漏壶,一种古代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一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从壶中水滴漏而显示箭上的度数而知其时刻。刻漏的词语解释是:刻漏kèlòu。(1)漏壶,一种古代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一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从壶中水滴漏而显示箭上的度数而知其时刻。结构是:刻(左右结构)漏(左右结构)。拼音是:kèlòu。注音是:ㄎㄜ_ㄌㄡ_。刻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古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壶中水滴漏渐少,箭上度数即渐次显露,视之可知时刻。古代刻漏之法,分刻多寡不一。参阅《续通志·天文六》。引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上》:“刻漏以一百二十为度。”按,《汉书·哀帝纪》作“漏刻以百二十为度”。颜师古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唐杜甫《冬末以事之东都湖城东因为醉歌》:“岂知驱车_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明史·天文志一》:“明太祖平元,司天监进水晶刻漏,中设二木偶人,能按时自击_鼓。”清沉初《清西笔记·纪职志》:“交泰殿大_,宫中咸以为_。殿三间,东间设刻漏一座。”二、国语词典古代的计时器。刻为刻度数的漏箭,漏为盛水的铜壶,用铜壶装水,底穿一孔,中置漏箭,壶中水从壶底漏出,逐渐减少,箭上刻度渐次显露,据此测知时刻。三、网络解释刻漏刻漏引又称漏刻_漏壶,是中国古代的漏水计时器。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_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_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後来创造出受水型_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_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_提高了计时精度。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_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其次_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_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_便於调整和修理。关于刻漏的诗词《午睡·渐觉铜壶刻漏迟》《刻漏·无疑莫诣君平肆》《赠制刻漏前挈壶王君_》关于刻漏的诗句雨作刻漏下高城刻漏传渐觉铜壶刻漏迟关于刻漏的成语走漏天机刻肌刻骨上溢下漏涓滴不漏漏脯充饥漏尽更阑漏尽钟鸣江心补漏关于刻漏的词语裨补阙漏漏尽更阑无愧屋漏江心补漏涓滴不漏不惭屋漏铜壶滴漏走漏天机漏脯充饥漏尽钟鸣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刻漏的详细信息
什么是刻漏?
圭表、日晷只能在有太阳的晴天才能使用,若在阴天和黑夜就发挥不了作用,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实践中发明了一种用水滴滴漏的计时方法。它的初期结构大致是用壶装水,壶底有一个小洞,壶中立有一箭,箭上刻有度数。水受水压由洞中以某一速度流出,水位逐渐下降,箭也逐渐下降,表示出不同的时刻,因此人们通常称之为刻漏或漏刻。刻漏
古代四大计时工具是什么?
古代四大计时工具是日晷,刻漏,沙漏,香篆钟。日晷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间的。刻漏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类型,受水型精确度更高。沙漏在冬天时使用广泛,在明朝的时候就记载有五轮沙漏。香篆钟是流行于12世纪中叶的古代计时器。日晷,刻漏,沙漏,香篆钟特点日晷在古代汉语中本意指的是太阳的影子,后来人们利用太阳的影子测得时刻,并成功得到了一种计时仪器,也由此命名,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间。日晷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刻漏又被称为漏刻,它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类型,刚开始的刻漏大多都是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出来,遇到格叉和关舌时上升,让服饰在水面上的漏箭随着水面下降,再从漏箭上面的刻度来表示时间。受水型则是将水从漏壶里面用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让漏箭随水面上升来表示时间,这种方法其泄水型精确度更高。沙漏特点,刻漏虽然计时准确,但是到了冬天温度比较低容易结冰,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改用流沙驱动,《明史天文志》中记载早在明初的时候詹希元就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又改成了六个轮子。根据记载,香篆钟是一种在12世纪中叶时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计时器,在《狄仁杰断案传奇》中记载了唐朝宫廷内使用香篆钟计时的情况,香篆钟是一个梅花形状的黄铜盘子,盘子里面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上都缭绕了一圈盘香,焚烧后可以根据盘香的烧没程度计时。
古代计时工具有哪些?
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有:1.日晷。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2.圭表。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3.漏刻。漏刻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4.浑仪。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圆环构成,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中国就已经使用浑仪观测天象了,比古希腊约早60年。5.天体仪。天体仪,古称“浑象”,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 种仪器,它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祖先。6.水运仪。水运仪象台是在北宋时代把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结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仪器,是苏颂、韩公廉等人在开封设计制造的。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开始设计,到元佑七年全部完成。
上一篇:logo免费设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