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城镇
清属惠安县城厢下莲、朝天,东路琼田、崧林,北路王孙、龙盘、东平诸铺。民国时期分属螺城镇、辋川乡、涂寨乡。主要姓氏为林、陈。
1958年置红旗公社。
1961年更名城关公社。
1981年更名螺阳公社。
1984年改乡。
1992年改镇。
地理环境螺阳镇位于惠安城南郊,交通便捷,福厦公路和崇黄公路贯穿全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区域面积49.5公里,辖25个行政村,128个自然村,总人口7.5万人,耕地面积2.9万亩,山地面积1.5万亩。
行政区划辖25个行政村。
洋坑村霞光村锦水村锦东村梧宅村上坂村蔡厝村锦丰村后田村五音村侨群村溪西村盘龙村下埔村东风村钱塘村联群村金山村尾透村松光村松星村工农村蒋吴村村下村锦里村锦水行政村辖水覍、上塘、上崛、长箱尾、许单等5个自然村。
锦东行政村辖前崎坑、后崎坑、东山等3个自然村。
梧宅行政村辖梧宅、店仔头等2个自然村。
锦峰行政村辖前康、官宅、田厝等3个自然村。
蔡厝行政村辖蔡厝、塔埔、山下等3个自然村。
上坂行政村辖东乡、南头、北头、垵柄、港边等5个自然村。
后田行政村辖顶后田、下后田、樟坑、院东等4个自然村。
五音行政村辖坑柄顶村、坑柄下村、东间、堂厢、东山、桥头、洋塘等7个自然村。
联群行政村辖庄林柄、溪前、后申厝、竹脚、官林、陈坑底等6个自然村。
侨群行政村辖赤涂、豆温林、塘边、上村仔、井上等5个自然村。
溪西行政村辖溪西、溪东、竹坑塘、诗口、下星等5个自然村。
盘龙行政村辖盘龙、土楼等2个自然村。
下埔行政村辖下埭、廖厝前、溪仔墘等3个自然村。
东风行政村辖前窟、岭下、沈厝、山前、前吴、蔡村、后厝、厝斗、前宅、上村等10个自然村。
霞光行政村辖教场头、官林、后亭、官塘、后窑、后埔、洪厝、茂前、东园等9个自然村。
新霞行政村辖下廖、山兜、吴厝围、新店头、新亭尾、九垵、企塘等7个自然村。
霞东行政村辖东井、东莲、后塘、林柄等4个自然村。
洋坑行政村辖洋坑1个自然村。
钱塘行政村辖前塘顶村、前塘下村、塘墘、苏坑等4个自然村。
金山行政村辖金山边、墩后、古湖、埔上、梧塘等5个自然村。
尾透行政村辖尾透、刘厝、奎坑等3个自然村。
松光行政村辖后苏、草柄、涂潭、宫兜、青晚田、尾厝等6个自然村。
松星行政村辖上店、后店、后康、泗洲、巷内、大林、厝仔等7个自然村。
工农行政村辖许塘、杜厝、社坝头、陈林柄、溪边、下堡、东溪等7个自然村。
蒋吴行政村辖蒋厝、吴厝、小后苏、进士、山头、后埕、店仔、路下、溪西等9个自然村。
村下行政村辖村下、庵兜、后底、赤厝、梁厝、高厝等6个自然村。
前型行政村辖前型1个自然村。
锦里行政村辖田边、后坊2个自然村。
霞张行政村辖下张、上园、下园、下社溪、顶山富、下山富等6个自然村。
南洲行政村辖南头、四洲等2个自然村。
梅山行政村辖竹坑、过溪、石盘、草厝、尖西岭、集百家、田墘、后馆、大坝内、后仁等10个自然村。
经济螺阳镇地处亚热带地区,林辋溪绕经14个行政村,是惠安县农业主要产区之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地瓜、花生、大豆、大小麦等,拥有果树4000亩。
主要企业有石材石雕、金木雕、服装、制鞋等厂。金木雕雕像、石雕工艺品销往东南亚各国。
近几年来,螺阳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和文化建设发展居全县前列。先后获省文明镇、省双拥工作先进单位、市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镇、市农村工作先进单位、市计生“三为主”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培育壮大了以服装、箱包、鞋帽为主的城南省级工业园区,被省政府授予“乡镇企业百强镇”称号。
文化地名含义因该乡辖属的大部分村委会居于螺山之阳,故命名为螺阳。
社会文化教育区域内有省二级达标高中、省科技教育示范性重点中学——惠安二中,初中校2所,小学14所,被省政府评为“科技示范镇”,镇文化技术学校被评为国家级“先进文技校”,中心小学被评为“省农村示范小学”。
旅游螺阳灵山仙境螺阳灵山仙境位于螺阳镇锦东村坑内,与张坂镇交界。景区怪石
螺阳镇镇旁大桥
林立,风景秀丽。惠安县志有“平山寺钟声传灵山”的记载。明末惠安知县陈玉成“赐进士”,弃官出家,于灵山寺题下“孝泣幽明”四字。这里的“仙公祠”传说更为神奇。螺阳王潮墓螺阳王潮墓位于盘龙村西北800米处的凤旗山东麓。墓依山为陵,呈“干”字形石构地宫,在闽南一带极为罕见。墓的主人是河南光州固始人王信臣,公元885年,王潮与其弟王审知随河南人王绪的部队南下福建,893年归降于唐,后授其泉州观察使、工部、户部尚书,敕拜福建观察使,授威武军节度史,死后封为秦国公。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雕艺城中国雕艺城地处国道324线福州至厦门段的中心位置,占地108亩,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集雕刻艺术品开发、生产、展示、商贸、旅游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市场,设有石雕工艺精品、影雕加工区及配套的展示馆和多功能商务中心。惠安中国雕艺城已被确定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推荐点。
崧洋山崧洋山位于惠安螺阳镇五音村,惠安县城南十里许的许坑柄村之东南,为县之主山。本县东南沿海最高峰。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松洋山,在县东南三十余里。高大甲于县境诸山,为一方巨镇。山北有洞,亦曰松洋洞,洞口仅容一人,中宽广容二三百人。宋、元之季,民常避难于此。”
山之绝顶呈弧形隆起,全由花岗岩构成。石坡“飞炉古地”的石磐上,有圆形巨石二块,相距30米,从远处眺望,宛如“蟹眼”,晶莹如生,俗呼蟹目岭。双眼之间,有一直径50厘米之圆洞,深不可测,泉水源源自内溢出,名曰“蟹眼吐涎”,据传直通东海,为古时祈雨之处。磐石宫的两侧两块大石头对峙,谓之“蟹谷”。
明·康朗幼时于此山筑室读书,甚简陋。明代襄惠公谓崧洋山“此山磐迂回环,当出名贤”。康朗号磐峰。县志所载“飞炉古地”,就是指石磐宫的香炉飞人康家而康朗出生一事。
五音石塔在康朗家庙南侧水沟边。此塔四方形,高约4米,底宽2米左右,四周用条石砌成,塔顶横置五条以“金龟石”开采来的石板。当敲打这些石板,石板便发出宫、商、角、徵、羽五种不同声音。原康朗宗祠(后改为家庙)有“燕子穴”和“金龟石”,古人传说:“金龟塞水口,纱帽九十九。”明·嘉靖年,康朗受黎太爷之骗,雇用工人打金龟石造了五音塔。五音村因此而得名。
崧洋洞在崧洋山之阳。洞口仅容一人侧入,中乃廓然,可容200余人。洞口石罅有老藤,直垂三丈余,入者缒以下,不枯不萌,亦一奇观。
唐末著名诗人韩偓入闽居泉避乱,尝隐崧洋山,赋有一诗,后人把这首诗刻于崧洋洞石壁:
“微茫烟水碧云间,拄杖南来渡远山。
冠履莫教亲紫阁,衲衣且上傍玄关。
青邱有地榛苓茂,故国内堦麦黍繁。
午夜钟声闻北阙,六龙绕殿几时攀?”
《惠安县志·石刻志》载:该诗刻位于惠安县崧洋山崧洋洞。然所寻无所获,崧洋洞未发现石刻痕迹,且《全唐诗》亦未收本诗,故仅存疑。
崧洋山峰峦叠翠,奇石嶙峋,景点殊多,人称五音二十四景,如“文房四宝”、“八仙围棋”、“两鹏朝天”、“神蛙含露”、“金鸡孵蛋”等。
上一篇:金士顿固态硬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