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以自强
师夷长技以自强是谁提出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清朝末年洋务派提出的兴国主张,这句话的出处是魏源的《海国图志》。魏源是清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长技”,不能盲目自大,自甘落后,通过“长技”从而达到“制夷”之目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到,“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主张,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魏源看来,“师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制夷”。
《海国图志》的简介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书名中“海国”的涵义是海外之国。

'师夷长技以自强'是什么意思?
师夷长技以自强: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器材和人才,学习西方的经济模式和教育模式从而使我国民族富强。
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运动时提出的口号,目的都是为了强国。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两者虽同是把西方的科学技术文明移植到本国,以求得军事上的“强”和经济上的“富”,但两者却存在根本性质上的、历史阶段上的差异。在日本,“维新”是天皇政权全体一致的一项坚决的基本国策。
而在清朝,洋务派只是政权内的一派而已,朝廷内存在着强大的反对势力。在总理衙门当中,虽然长官是皇族的恭亲王,但实际上,李鸿章等其他汉族出身的高官具有着极大势力,这件事本身在清末政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并不意味着清朝国家结构本身的改革,只不过是执政官僚之间的势力变动而已。
明治维新是涉及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学术、技术、文化、教育所有领域的系统性改革;而洋务运动归根结底仅在军事和经济的某些方面采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毫不触及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本身。
明治维新直接关系到人民大众,导致了政府执政阶级与人民之间的激烈阶级斗争,“维新”在两个阶级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中得以进展,相比之下,洋务运动与民众的直接关系甚小,始终局限在执政者的内部抗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