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灭绝
长江白鲟灭绝原因
白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由此可见,白鲟的珍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长江水域质量变差,长江白鲟的生存环境恶劣是促成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但是人类在意识到这点之后,很快就展开了一系列的挽救工作。人类除了影响环境,还对白鲟进行了过度的捕捞。造成白鲟灭绝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人类的活动无疑是给白鲟带来了致命一击。
长江白鲟,又称中华匙吻鲟,与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于匙吻鲟科,也称为中国剑鱼。白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鱼类,在古代白鲟就已经有了记载。白鲟因吻部形状长如象鼻,被人们俗称为象鱼,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白鲟为“鲔”。
长江白鲟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它的生活习性是在春季溯江产卵。长江白鲟是大型凶猛的鱼类,白鲟幼年时期就以鱼类为食,以少量虾蟹等生物为辅。
白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数量稀少,在上个世纪60年代,长江白鲟的数量还很多,在长江渔民的船上很常见,国家也并没有将白鲟列入保护动物名单中。所以渔民们毫不顾忌地大量捕捞,将白鲟以高价卖出,送到人类的餐桌上作为佳肴。当时每年白鲟的捕捞量高达25吨。人类大量捕捞白鲟,导致白鲟的数量急剧下降。除了过度捕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长江水域质量变差,长江白鲟的生存环境恶劣是促成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同时还有长江上的拦江筑坝,白鲟是一种洄游性鱼类,栖息在金沙江下游,但每年到了排卵期就会到长江上游去。然而拦江筑坝将白鲟穿行的河流阻断了,上下游的白鲟被阻隔使得白鲟无法完成回溯。这无疑是对白鲟的生长和繁殖造成了致命一击。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白鲟终于无法适应地球上的环境,在2019年最后一条白鲟沉落江底,宣告着白鲟彻底的灭绝。

长江白鲟是否灭绝
是的,白鲟于2022年7月21日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中被正式宣布灭绝,白鲟的体型大,基数本就稀少。而长江属黄金水道,身为大型鱼类的白鲟更容易被人类活动所影响。
外部的沙石开采、水电站、大坝等阻碍了畅游、洄游,更阻碍了白鲟的繁衍交流。过度捕捞也是另一大影响因素,曾经江面上往来的捕鱼船只,将大小鱼一网打尽,使得白鲟缺乏足够的食物来源。此外,农药、化肥、化工产品和过往船舶排污也对长江造成严重污染,白鲟的栖息地被破坏。
长江白鲟来源
长江白鲟(学名:Psephurus gladius)是一种进化古老的鱼类,属于鲟形目白鲟属,它的近亲是匙吻鲟属(Polyodon)的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它们的祖先在距今3400-7500万年间曾经是非常多样化且分布广泛的。
鲟类最早可以追溯到2亿年前的白垩纪,它们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时代,包括白垩纪末期的第五次大灭绝(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其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江白鲟并不局限在长江流域,而是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各大河流里,比如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钱塘江甚至近海都曾经是长江白鲟的活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