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什么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一、推行均田令,将土地实行分配,使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二、迁都洛阳,整顿吏治,推行“三长制”。三、提倡学习汉族文化和与汉族通婚,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语。
在经济方面,推行均田令。就是国家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分配土地,但农民需要向国家交租,并且土地是不可以买卖的。这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国家的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政治方面,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一管理。三长制的推行,更利于国家对地区的控制和征收兵役赋税。加强了国家对人民的管理。在文化方面,与汉联姻政策,有效的促进了两族文化融合,使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换。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
班禄制
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后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故此孝文帝于太和八年(484年),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
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孝文帝于太和十年(486年),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
均田制定于太和九年(485年),“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改服装
首先改变衣着,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10改籍贯
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这样一来便可绝代人故土之恋;反之,若不如此,鲜卑终无法成为中原士族。
禁胡语
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改汉姓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以下是一些例子:拓拔(皇族)元姓
,独孤刘姓
,丘穆棱穆姓,步六孤陆姓,贺赖贺姓,贺楼楼姓。
尊孔子
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又给予孔子家族后裔土地与金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