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谁的思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谁的思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诗人苏轼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大家都知道,苏轼和苏辙是兄弟,他们的兄弟感情非常深,苏轼在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已经跟弟弟苏辙六年没有见面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全诗原文如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公元1076年中秋节所作,诗人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主动要求外放,多年辗转各地为官,六年都不曾与弟弟苏辙相见,公元1076年中秋节,看到皓月当空,诗人对于弟弟的思念更加深切,便写下这首名篇。
全诗上片望月,下片抒情,有着非常高远的立意,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名句,表达出虽然不在同一个地方,但是可以看见头顶的同一个月亮,希望人们能够长长久久的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谁的思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扩展资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朝代】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白话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