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齮
桓齮怎么死的
桓齮的死因是战败后,被赵将李牧击杀。桓齮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本来最初只是作为秦将,公元前237年,拜为将军,公元前236年,桓齮与王翦和杨端和攻赵邺,一开始没能攻取邺,而是攻取了其他九城。
公元前234年,桓齮攻取赵国的平阳和武城,赵将扈辄率兵前往支援,随后兵败被杀于武遂,赵军10万被斩首。公元前233年,桓齮与赵将李牧战于肥下,被李牧打败,秦军撤离肥下。
公元前229年,桓齮跟随王翦攻赵,桓齮战败被赵将李牧击杀。桓齮作为秦国大将,在秦国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道路上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但由于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导致有关他的一生记载却并不多。
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秦国将领桓齮的故事 历史上桓齮是怎么死的
桓𬺈(?-前229年),战国末年秦国将军。秦始皇十一年(前237年),桓𬺈与王翦和杨端和攻赵,取邺九城。秦始皇十三年,桓𬺈在秦赵平阳之战中击毙赵将扈辄,斩首十万赵军。
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赵王迁二年(前233年),桓𬺈再次大破赵军于宜安并杀死其将军,彻底攻克了平阳、武城。面对桓𬺈无可阻挡的攻势,赵国忙从北方调来李牧并以之为将。
当桓𬺈从上党越太行山进攻赵的赤丽、宜安(石家庄东南),与赵将李牧战于肥下(宜安东北),为李牧所败,桓𬺈全军覆灭,仅率少量亲兵逃出。前229年桓𬺈随王翦一起与井径关的李牧对峙,在战斗中为李牧所杀。
扩展资料:
“桓”读huan第二声,同环的读音一样。“桓”是一个形声字,木作偏旁,从的是亘的音。“桓”有三种词性,一种是名词,一种是形容词,还有一种则是动词。
“桓”的本义是柱子的,在作为名词的时候,“桓”指的是木头、水、山的名字,也是姓氏之一,在这里,“桓”便是作为桓姓。在作为动词的时候,“桓”有盘桓,担忧的意思。而作为形容词的时候,“桓”的意思的大。
“齮”读yi第三声,同以的读音一样。“齮”一共有23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字。对于这一类的字,人们经常将它的偏旁作为它的读音,但是“齮”不适用这个规律。“齮”的偏旁是齿字旁,带一个奇字,而“齮”的读音既不是“齿”也不是“奇”,而是“以”。
“齮”只有一种读音,便是“以”。“齮”也只有一种词性,那就是动词。“齮”有咬,侵犯的意思。
“桓”和“齮”组合在一起便是桓齮。如果单单以“桓”和“齮”这两个字的意思来组合的话,桓齮就是啃咬柱子的意思了。就这个意思来说,并不是什么好的寓意。而在历史上,有人也认为桓齮就是樊於期,桓齮是樊於期的化名,桓齮就是被贬的樊於期用来重回朝廷的化名。
上一篇: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