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称帝
袁术称帝为什么敢称帝
三国时期的袁术是袁绍的弟弟,虽然不同的书中记载的他们是不同的兄弟关系,这些暂且不管,总之他们二人是兄弟。这个袁术不同于袁绍,是正经的嫡子,在袁氏家族中的身份地位比袁绍高了很多个档次。公元197年,袁术也曾建国称帝,但是没过多久就被灭掉了。袁术到底有什么底气和本事在当时称帝?又为什么仅仅两年就覆灭,自己也死了呢?
四世三公这个词,在讲袁绍的时候就曾经提到过,只不过袁绍是袁家庶出,就算是袁家的孩子,也没有那么高的地位和很好的待遇。而他的弟弟袁术就不同了,袁术是真正的嫡子,吃穿用度一切都比袁绍高了好几个档次。至于两个人的关系,《魏书》说他们是同父异母,《三国志》说他们是堂兄弟,说法虽然不一样,但是袁绍总归是袁术的哥哥。
袁氏一族在当时的声望鲜有人能够比拼,不得不说,如果不是出生在这样的大家族,别人恐怕都不会多看你一眼。就像汉灵帝驾崩之后,外戚兼大将军的何进手握朝廷大权,他就多看了袁家几眼,拉拢袁绍与袁术。
至于说他建国称帝,就必须先说另一件事。
在讨伐董卓的时候,袁术是与孙坚联手的,两人分工明确,孙坚负责领兵出征,袁术则负责粮草供给。原本挺和谐也很顺利,可是当孙坚击败胡轸、吕布,斩杀华雄之后,袁术身边就有人坐不住了,说如果孙坚趁着这个时候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后就控制不住了。于是,袁术老兄就撂挑子了,不给孙坚补给粮草,孙坚一看,这小子这么拖后腿,连夜跑回来把他训了一顿,袁术此时羞愧难当,马上听话地又起来工作了。
191年,袁术派孙坚攻打刘表,这一次很不幸的,孙坚战死。袁术收养了孙坚的长子,也就是孙策,目的也就在于孙氏手里那块玉玺。孙坚一直认为这就是秦始皇使用的传国玉玺,可是有说法认为那个时候那块玉玺应该是假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那是孙坚从一个宫女的尸体上发现的,像是传国玉玺这么贵重的东西,如果你是皇帝,你会将它随便放在一个宫女的身上吗?而且王莽篡汉的时候曾经在上面刻了“汉传新王莽”几个字,但是孙坚那块玉玺上面并没有。
真假且先放在一边。
反正袁术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197年宣布建立成国,占据江淮大地,于寿春称帝。只不过一个曾经听信谗言断了前线粮草,挟持人质只为得到一块有可能是假的传国玉玺,这样的人,指望他会好好治理,可谓是痴人说梦。果不其然,他自己的生活奢侈无度,后宫妻妾数百人,皆身着罗绮,可以说是锦衣玉食,然而军队的士兵、治下的百姓却是饥寒交迫,饿极了甚至出现过食人的现象。
他称帝这件事情本来就很多人不满意,孙策、吕布、曹操三方都与他断了盟约,反过来攻打他。199年,被打到走投无路的袁术终于没有办法了,他把帝号归还袁绍,投奔袁绍的长子袁谭,谁知道中途被刘备、朱灵截住,退往寿春途中想投奔曾经的部曲雷薄却被拒绝,最终退到了江亭。
六月盛夏,吃不到粮食,解不了渴,再加上没有希望的未来,这样的袁术终于支撑不住,呕血身亡。一段本可以荣耀却被作得荒唐的人生,也终于落幕了。

袁术为什么敢称帝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在诛杀十常侍中,举措失当,引狼入室,结果引发董卓之乱。本就摇摇欲坠的东汉政权,瞬间支离破碎。以十八路诸侯讨董为标志,东汉帝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这十八路诸侯中,最耀眼的当属袁家兄弟——袁绍、袁术。
董卓擅政后,他知道要想权力稳固,必须获得关东士族豪强集团的支持。所以,董老虎不惜装成可爱的猫咪,四处拉拢袁氏、杨氏、陈氏、荀氏等豪门士族子弟。可是董卓忘了,他占了人家巢穴,给几根骨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于是,袁绍逃奔渤海拉杆子,袁术跑到南阳占山为王,曹操跑到陈留散资聚兵,各地太守关门自重,都成了独立王国。
但是当董卓被王允的连环计消灭后,不久中原群雄逐鹿,而袁术却是第一个称帝的诸侯。袁术为何敢于第一个称帝呢?
称帝首先需要实力,那么袁术在东汉末有没有实力呢?袁术出身于东汉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是司空袁逢之嫡次子。袁绍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由于袁绍为庶出,虽然能力和声望远超袁术,但在家族地位上袁术还是高于袁绍的。这样,两兄弟相互的看不起,没有形成团结的力量。袁术在公元196年~197年是汉末最大的诸侯,这里指的是地盘、人口和实力,袁术势力在鼎盛时期,占据了扬州江东六郡+豫州四郡+徐州两郡的地盘,妥妥地横跨三州之地,虽然看起来有些夸张,但事实就是如此。
袁术与袁绍不一样,他从洛阳逃出来后,首先是到中原最繁华的人口大郡荆州南阳郡,之后一步一步发展到势力顶峰,靠的是能力、出身与名声,再加上袁绍周边的敌人不算强大,袁术在淮南确立了绝对的优势后,还不断向外发展,不仅攻打了刘备及曹操占据的徐州,还攻打了刘表占据的荆州,至于扬州,早就被袁术收入囊中。
一、 谶纬之言与传国玉玺袁术称帝的非常重要的信心来源就是谶纬之言以及传国玉玺了。古代人非常迷信,他们相信一种谶纬之言,说简单一些就是一些大预言。东汉的开国君主刘秀正是在“刘秀发兵捕不道”的谶纬之言的加成下一步步得到天下,因此整个东汉谶纬之说都非常兴盛,人们对此深信不疑,而袁术则是非常信任这个谶纬之说。在《典略》之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事情:
“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仲氏。”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知识点:第一点是五德终始说,第二点是谶纬说。我将为大家挨个解释。
首先是五德终始说,提出这个说法的人叫做邹衍。邹衍认为每个王朝都代表了五行之一,五行相生相克,因此各个王朝也是相生相克,这就为后世王朝代替前世王朝提供了理论基础。王莽建立新朝,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为火德,此后汉朝便确定为了火德。袁术觉得自己姓袁,是舜的后代,因此袁家代表的是土德,以土德来代替火德,这是符合五行说法的,因此袁家应该代替刘家。
其次是谶纬之说,在当时有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谶纬之言,即“代汉者,当涂高也。”袁术就开始自己琢磨了,我叫袁术,字公路,这其中路就是涂的意思,是不是就说明我袁术应该代替汉室呢?勉强不?说实话我觉得真的很勉强。但是谶纬之言就是这样,它没有什么具体的解释,完全就是根据个人需要随意解释,但是就是这样的谶纬之言给了袁术莫大的信心。
其次就是传国玉玺了。在《三国演义》里面,给我们讲了一个孙策为了借兵将传国玉玺抵押给了袁术的故事。但是实际上正史之中,并没有孙策抵押传国玉玺一事。传国玉玺是孙坚给袁术的。在《山阳公载记》之中记录了这样一个事情:
“袁术将僭号,闻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
《山阳公载记》的说法,我们很难判断其真伪。但是我个人认为袁术应该是得到了玉玺一类的信物,增加了他称帝的信心,因此他才能做出称帝一事。战乱中,袁术偶然从孙坚处得到了传国玉玺,认为这是上天特别的眷顾于他,称帝是天命所归。于是,袁术迷之自信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一时成为了众矢之的。在多路诸侯的攻击下,袁术兵败逃亡。
袁术率先称帝众叛亲离、兵败奔逃的袁术想把帝号送于袁绍,在逃奔侄子袁谭途中病发而亡。《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派刘备截杀袁术,袁术兵败一路奔逃。饥渴难耐的袁术向身边人讨蜂蜜水喝,哪知道下人没好气地回答道——“无蜜水、只有血水”!袁术闻言,跌坐在箦床之上万念俱灰,叹息良久大喊一声道:“袁术至于此乎?”言罢吐血而亡。
综合所言,袁术称帝是:偶得玉玺误认天命、出身世家迷之自信!
从某种意义上说,袁术也在模仿更始帝,想先称帝,然后再打天下建立功业,这也是一种成就帝业的方法,刘秀当年也是如此,是先称帝然后再打天下的,虽然袁术与更始帝和刘秀有很大的不同,但袁术此时称帝的野心已经过多地掩盖了他的双眼和判断力,他不明白东汉末年早就已经与西汉末年完全不同了,袁术做了一生中最愚蠢的决定,就是称帝,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袁术一手建立起来的势力范围,就迅速崩溃,袁术本人也因此而死。
上一篇:宇文化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