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是哪位菩萨的道场
五台山景区最著名的十大寺庙
1、五台山显通寺
文物保护单位
重点寺院
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大、历史悠久的寺院,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全山寺院之首,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被称作“释源宗祖”,是五台山佛教协会驻地。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寺院坐北朝南,面积约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中轴线建殿七座,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阁。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台怀镇
2、五台山塔院寺
重点寺院
塔院寺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大白塔)后单独成为一座寺庙,因为寺中有大白塔,故称为塔院寺。寺中的大白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也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塔院寺坐北向南,总面积15600多平方米,现存殿堂楼阁227间、佛塔2座,牌楼2座,石碑21通。从明代万历七年(1579)万历皇帝下旨将显通寺的塔院扩建为塔院寺直到现在,塔院寺做为一座独立的寺院,已经发展成为汉、满、蒙、藏各族人民心目中的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3号
3、五台山菩萨顶
重点寺院
菩萨顶是五台山黄庙的首府庙。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占地45亩,殿堂楼房430多间。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全寺占地四十五亩,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寺前有石阶一百零八级,据小编了解,沿一百零八级石阶登高,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把人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台怀镇菩萨顶7号
4、五台山殊像寺
重点寺院
殊像寺,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殊像寺是五台山佛教最早建立的寺庙之一。此寺始建年代不详,据各种文献资料考证,可能建于后赵,重建于唐代。殊像寺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台怀镇殊像寺19号
5、五台山罗睺寺
文物保护单位
重点寺院
罗睺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和十方堂之间,始建于唐代。唐代时,罗睺寺是大华严寺(今显通寺)的十二院之一,名为善住阁院。罗睺寺,1492年(明弘治五年)重建。明万历年间,李彦妃为祈子登基许愿,拨款重修。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再经修葺。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寺内两幢木构小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闻名。罗睺寺建于大白塔东北寺庙集群区、寺宇坐北向南,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5725平方米。建有殿堂118间,均为明清建筑。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台怀镇罗睺寺2号
6、五台山碧山寺
重点寺院
碧山寺,位于台怀镇东北2公里北台山麓,始建于明英宗年间,是五台山较大的十方禅寺。所谓十方,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费食宿,如果从这里启程时缺少路费,寺内还会周济一些。所以很多朝山教徒都把这里作为必朝之地。进入碧山寺,首先是天王殿,供奉弥勒佛,两侧立四大天王。天王殿后面是雷音宝殿,殿内正中供毗卢佛,两壁供十二菩萨。雷音宝殿前古松参天,地面都保留了寺院初建时用的大块方形石板,院落整洁,的确是修行的清幽处所。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
7、五台山金阁寺
重点寺院
金阁寺位于五台山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高,海拔1900米。金阁寺始建于唐代宗年间,是由印度来华的三藏法师不空主持修建的。该寺铜铸为瓦,瓦上涂金,整个寺庙金光灿烂,又因这里是不空法师开讲密宗的道场,所以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声誉。金阁寺各殿中塑像共有1000多尊,是五台山佛教塑像多的寺院。寺院内供高17.7米的千手(实有48臂)观音铜像,这是五台山高大的佛像。据网小编了解,登金阁寺108级大悲路可以免苦难哦~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台怀镇金阁寺
8、五台山黛螺顶
重点寺院
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黛螺顶又称“小朝台”,是台怀寺庙中最高之处。通往黛螺顶有三条路可行,可以骑马,坐索道,还可以登1080级台阶的“大智路”。据僧人们讲走在大智路上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这条路是1991年由台湾高雄宏法寺住持开证法师捐款50万元人民币修建的,全长508米,净宽2.2米,全部用五台山的青石铺制而成,共有1080级台阶,由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词为“大智路”。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台怀镇
9、五台山南山寺
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寺位于五台山风景区内,离台怀镇大约2公里。整个寺院依山而建,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是五台山规模大的寺院。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沿登山古道盘桓而上,未入山门已被古刹的气势所折服。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檐有砖雕。影壁后面,是以宏伟宽大闻名的108级台阶,沿着台阶走到尽头,会看到一座全部以白石雕刻的牌楼,非常气派。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台怀镇南山寺21号
10、万佛阁(五爷庙)
万佛阁位于塔院寺之下,是五台山香火较旺的一座寺庙,占地面积4898平方米。因寺内供有五龙王,人们称之为广济龙王庙,俗称五爷庙;又因文殊殿内供有万尊泥塑贴金小佛像,便称此为万佛阁。万佛阁由文殊殿、五爷庙、戏台、僧舍等组成,呈四合院式建筑。寺庙古松掩映,院内香烟缭绕。建筑别致,两层楼房的文殊主殿坐东向西,而俗称“五爷庙”的配殿则坐北朝南,正面还有戏台一座。在群众心目中,他们不懂什么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萨,但只要一说五爷庙,则远近闻名,几乎成了五台山的一张名片。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台怀镇15号
五台山是哪个菩萨道场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区总面积达2837平方千米,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据传拥有寺庙128座,现存寺院共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五台山原为神仙方士所居,故名紫府。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曾建有紫府庙,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
唐代高僧慧祥在其《古清凉传》卷上,引《仙经》云: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其《传》卷上又说:晋永嘉三年,雁门郡后人县百余家,避乱入此山,见山人为之 步驱而不返,遂宁居岩野。往还之士,时有望其居者。至诣寻访,莫知所在,故人以是山为仙者之都矣。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
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选址建寺很重要。《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迦叶摩腾、竺法兰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佛“舍利”,此外,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为灵鹫寺。汉明帝为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显通寺的前身。从此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大孚灵鹫寺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吼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时,五台山之名已在北齐史籍中大量出现。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这是五台山在中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在唐代,佛教备受推崇,文殊菩萨尤其为佛教徒所尊崇。当时国家规定,全国所有寺院的斋堂,都必须供奉文殊菩萨圣像。由于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萨,视五台山为佛教圣地,所以五台山空前隆盛,名僧辈出,澄观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随着佛寺的兴建和扩大,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贞元年间,合山僧尼达万人之众。寺院的兴旺发展引起对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负面影响,唐武宗遂于会昌五年(854年)下诏废佛,命令拆毁寺庙,勒令僧尼还俗。综计中国拆毁大小寺庙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收回土地数千万顷。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侣散尽,寺庙被毁,史称“会昌毁佛”。唐宣宗即位,又再兴佛教。政府规定五台山的僧数仍达“五千僧”。实际上,加上私度和游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纵观历代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以唐代为最多。寺庙林立,僧侣若云,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标志。
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外国佛教徒对五台山的无限景仰和竞相朝礼。唐朝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还受到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