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经验 >

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的中国经验与全球启示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5-04-05 10:02:56编辑:阿旭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2025年2月发布的《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IEC 63310),标志着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迈入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不仅凝聚了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的实践经验,更折射出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角色升级。

  一、标准制定背景:老龄化挑战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

  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是养老机器人标准诞生的根本动力。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达21亿,其中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已超22%。传统养老模式难以应对失能、空巢等复杂需求,而AI、物联网、传感器技术的成熟为智慧养老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视觉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跌倒风险,触觉传感器能感知肢体动作,嗅觉传感器则能预警燃气泄漏,这些技术突破为机器人的功能拓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源于多重优势:

  1. 市场规模优势:3.1亿老年人口构成全球最大需求池,催生了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2. 技术积累:从外骨骼机器人到全自动洗浴设备,我国在核心部件(如激光雷达、高精度传感器)的研发已形成自主化能力;

  3. 政策支持:国务院《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将养老科技纳入国家战略,2024年产业规模已达79亿元。

  二、标准制定路径:从需求洞察到全球协作的三大经验

  1. 需求导向的精准定位

  标准的制定始于对老年人行为特征的深度研究。例如,团队联合医学专家量化了老年人生理衰退曲线,将功能需求划分为0级(完全自理)至3级(完全失能),并据此设定机器人的性能层级。标准特别强调“主动辅助”理念,即机器人需根据用户状态动态调整服务模式,如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将老人意念转化为指令。

  2. 技术整合的协同创新

  标准整合了多领域技术成果:

  感知技术:融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四类传感器,实现环境与体征的全维度监测;

  交互设计:要求语音识别准确率≥95%,并支持方言和模糊指令;

  导航系统:采用激光雷达与超声波避障技术,确保复杂环境下的移动安全性。

  这些要求推动企业突破单一功能局限,例如杭州某企业的机器狗“小西”已集成送餐、陪护、紧急呼叫等复合功能。

  3. 国际协作的规则共建

  中国主导的标准制定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基于全球协作。标准委员会联合了美、日、德等国的养老机构与科技企业,吸收其场景经验。例如,日本在情感陪护机器人领域的伦理规范、德国在工业机器人精密制造上的技术标准均被纳入参考,最终形成兼顾普适性与区域差异的全球准则。

  三、核心突破:从功能实现到体验优化的范式升级

  1. 安全与隐私的双重保障

  标准首次将数据安全纳入强制性条款,规定机器人须采用端到端加密技术,并限制健康数据的存储周期。例如,血压、心率等敏感信息仅允许本地存储72小时,且未经用户授权不得跨境传输。

  2. 人机共生的情感设计

  突破“工具性”局限,标准提出“温度机器人”概念:

  物理层面:采用电子皮肤技术,使机器人表面温度可调节至人体舒适范围;

  心理层面:要求情感交互模块具备情绪识别功能,如通过语音语调判断老人孤独感,并主动发起对话。

  杭州试点的大模型机器人“小希”已能根据老人表情推荐戏曲或新闻,初步实现个性化互动。

  3. 生态互联的智能协同

  标准推动养老机器人与智能家居系统深度融合。例如,机器人可根据老人作息自动联动窗帘、空调,或通过物联网向社区医院同步健康数据。这种“场景化服务”模式,使机器人从独立设备升级为智慧养老生态的核心节点。

  四、产业启示:标准化驱动的三大发展策略

  1. 技术攻关与成本控制的平衡

  当前养老机器人普及的最大障碍是高昂成本(主流机型售价1020万元)。中国经验表明,需通过产业链协同降低关键部件价格:

  核心部件国产化:如减速器、伺服电机的自主生产可降本30%;

  共享模式探索:社区级机器人租赁服务可减少家庭负担。

  专家预测,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159亿元,规模化生产有望使价格降至5万元以内。

  2. 伦理风险与人文关怀的兼顾

  标准实施需警惕两大风险:

  隐私泄露:某品牌机器人曾因数据漏洞导致用户行为轨迹外泄;

  情感依赖:过度依赖机器人可能加剧社会隔离。

  对此,杭州社区试点引入“人机协作”照护模式,护工与机器人分工明确,既保障效率又保留人文温度。

  3. 国际竞争与本土创新的协同

  中国经验为全球提供两大借鉴:

  市场反哺技术:庞大用户基数加速技术迭代,如语音交互模块通过千万次方言训练优化识别率;

  标准引领产业:通过IEC标准输出,中国企业可主导接口协议等底层架构,形成技术壁垒。例如,某国产导航系统已获20国认证,成为全球养老机器人的标配。

  五、未来展望:从“机器助老”到“智慧共生”

  随着脑机接口、数字孪生等技术的突破,养老机器人将向“预见性服务”进化。例如,通过分析健康数据预测疾病风险,或模拟虚拟场景帮助老人重建社交网络。标准化进程亦需持续迭代,马德军团队已着手研究“机器人失能”等新课题,计划在下一版标准中纳入自检与冗余设计规范。

  中国在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中的主导地位,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积极老龄化”治理理念的全球输出。未来,随着更多国家采纳这一标准,智慧养老将超越地域与文化差异,成为人类应对银发浪潮的共同语言。正如标准主笔人马德军所言:“标准化不是终点,而是让技术温暖生命的起点。”

上一篇:杨童舒50岁再翻红的五大人生启示

下一篇:这种老花镜千万别买!越戴眼睛越花——科学避坑指南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