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图
一、《富春山居图》题跋
1、景固四时佳,于秋更勿略。
2、黄公望的一生可谓是典型的先儒后道,由官场而江湖的人生。
3、兹癖吾侪久,入来当不约。
4、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由此便一分为二。
5、 “今天是个有意义的日子,我们要在这个有意义的日子里做件有意义的事。”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口中这个有意义的事,指的是2023年1月16日下午3时在《富春山居图》创作之地富春江畔的富阳市举行的一个签约仪式,台湾财团法人、广达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林百里受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委托,与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签署了“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备忘录,正式启动展览的各项准备工作。
6、在“庚寅歜节”(端午节)后画完成,当然是归受赠者“无用师”。黄公望写这一段款时,人在夏氏云间“知止堂”。主人为谁?也是黄公望的朋友杨维桢,文集里写有《知止堂记》,主人是云间老人夏谦齐氏,取《老子》之经有警人者,曰“知止不殆”的典故,堂有匾是赵孟頫所书。其四叶孙颐贞,在兵火之后,重建。
7、「文学」B08|《绝密手稿》矢口否认的回忆与爱尔兰民族伤疤
8、2023年6月1日,这幅创作于660年前,在360多年前被烧成两段,之后又分处两岸60多年的名作,终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合璧展出。
9、事实上,他不是一个真正的禅宗教徒,而是一个亦官亦隐的士大夫。因此董对《富春山居图》隐逸境界的体悟只能是一个“离忧”的内容,“群飞刺天,黑风簸荡,人人自危,安知有黜陟不闻之适乎。这是古代士大夫政治失意时的普遍心境。尽管董在《富春山居图》的意境中体悟到了“以画为乐”和在朴实平凡中存在寄寓智慧与超脱的一面,但他更多地仍然是竹林七贤逃于药酒、陶潜逃于田野式的孤隐与独遁。
10、文字中明确表明了乾隆的鉴定态度,即先得到黄公望“山居图”为《富春山居图》真迹,安岐旧藏名为《富春山居图》为赝品。不知乾隆皇帝是出于对“富春山居”极度的喜爱,还是出于固执己见的极度自信。置名臣沈德潜记载真迹有“沈、文、王、董、邹氏五跋”且与子明卷不符而全然不顾。甚至还嘲笑安岐、高士奇、沈德潜、王鸿绪等人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为他们的浪费钱财、消耗精力而叹息。事实上,这段题跋在后人看来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最好例证。笑话他人看不穿,且自信的认为“因一事(《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的发现)乃获三益,是不可以无记”。可真正被嘲笑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只因他是皇帝,大臣们只能附和赞同。吓得梁诗正只能是说“以旧为真,而新为伪”。
11、240个隶书异体字字典
12、先读《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上的黄公望长题:
13、▲明周天球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14、在后来,《富春山居图》就与乾隆皇帝发生了一段奇缘故事。《富春山居图》的子明卷与无用师卷同为皇帝所得,子明卷却为皇帝所珍爱,可谓五十余年形影不离(恐怕宫中妃嫔都没有如此厚遇),这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而且画卷之上写满了皇帝的题跋。然而,《富春山居图》真迹无用师卷则被乾隆皇帝定为“赝鼎“后,冷冷地束之高阁,一字未都题写。
15、行忘溪桥远,奚顾穿草屩。
16、沈周的好友吴宽曾在沈《仿富春山居图》跋诗中,道出了大痴原作的意境:“山川历历百里开,仿佛扁舟适吴越,平林曲岸客共游,复嶂重湖天所没。渔翁樵子互出没,定有高人在岩穴”。沈周对《富春山居图》的崇拜还表现在他仿本的题跋中:“大痴此段山水,殆天造地设,平生不多作,…”。此跋中尽管沈周提到了“与巨然乱真”,但关键的是他没有象董其昌那样去归纳绘画史发展中的主线,更不可能意识到黄公望与董源在这主线上的本质关联。
17、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江浙行省常熟县(今江苏常熟市)人。元朝著名画家,“元四家”之首。
18、《富春山居图》的执行导演兼动作指导NickPowell来自好莱坞,本身是特技演员出身,还做过《谍影重重》等动作大片的执行导演。亲给个好评吧谢啦
19、1347年,黄公望78岁了,当他再次踏足富春江时,不禁逸兴思发。这里的山水,明秀中透着幽趣,清丽中饱含灵气。更何况,这里有严子陵钓鱼台。终生不仕的严子陵,无疑是元朝文人的一个精神象征。同行的无用师感叹富春山水,请黄公望将其描画下来,于是黄公望便在南楼铺开纸卷,着手作《富春山居图》。开始时,他并未刻意去画,只在闲暇时,兴之所至,随意画上几笔。因经常云游在外,三四年过去了还没画好。后来,他特地将画卷放进随身的行李中,早晚有空就接着画,终于在82岁那年完成此画。
20、真假两件,真者一卷题款:“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通称“无用师卷”。另一卷被认为是仿本的题款:“子明隐君,将归钱塘,需画山居景,图此为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通称“子明卷”。两卷为了区分就用受赠人来命题。
二、富春山居图上面的题跋1、少有大志、青年有为的他历任书吏、掾吏,后蒙冤入狱,饱尝磨难,遂不问政事,浪迹山水,并入道教全真派。大约在知天命的年岁,此公选择于富春江畔隐居,并投入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等名家,晚年大变其法,跃身“元四家”之首。
2、至正十四年(1354年),黄公望逝于杭州,享年86岁。归葬故乡常熟,其墓至今仍在虞山西南麓白鸽峰(又名鹁鸪峰)下,在盘山公路北侧路边立有石牌坊,上书“元高士黄大痴先生墓道”。
3、一些画上有作者落款和创作时间,《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就是这样的,卷末有黄公望一段题跋,说明了此画创作的时间、过程,可知它的创作时间是至正十年,即1350年。《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也有创作时间,谓是“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即1338年秋画的。这个款题被认为是伪造的,因此这个子明卷也是假的。如果没有落款和创作时间,画作上面的题跋等文字也可能透出一些信息。
4、《富春山居图》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天长地久,仿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
5、黄公望曾为中台察院椽吏,一度入狱;后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晚年住杭州筲箕泉,去世时86岁。
6、吴与董一样是万历十七年(1589)的进士。吴出身于久有名望的学者官僚家庭,然而吴的仕途却是很不幸的,吴因一时冲动为吏部外郎赵南星辨护而遭贬职。
7、.......................
8、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自称浙东平阳人。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黄。
9、坐纶磻石竿,意岂在鱼跃。
10、至正七年(1347),年岁渐老的黄公望回归浙江省富阳县富春乡,同门师弟无用师同往。黄公望为无用师描绘富春山景色,到至正十年(1350)方完成,这就是《富春山居图》。
11、万历三十九年(1611)董曾为吴画过一幅题名为《荆溪招隐图》的短轴,画卷上山水清丽,郁树丛丛,远山环绕,恬静安然,象征着吴的隐居生活。万历四十一年(1613)董在该画卷上加跋:“今年予自田间被征,与澈如同一启事,予既已誓墓不出,而澈如亦意游冥……。”并题诗曰:“我如还山云,君如朝日暾,出处各有宜,何处鹤与猿?”董其昌表明自己无意做官的同时,在诗的最后表达了隐居生活的意愿。
12、他们把《富春山居图》等中国画特有的笔墨与宣纸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笔墨之于中国画,等于灵魂之于躯体。黄宾虹、陆俨少等浙派大师骨子里仍然是《富春山居图》山水画的一种变体。”瑰丽中有了刚健、大虚中有了大实的艺术布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义之中。
13、当《富春山居图》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它的画法特征,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把它的时间放得太靠前。这幅作品以披麻皴为主,在构图上,它是长卷,采取了平远的构图方式。从皴法出现的历史看,这种皴法大约在宋代开始流行,元代相对成熟,因此不可能把这件作品推到唐代之前。
14、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之作,无怪乎董其昌见了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15、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授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锐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歇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16、1350年,《富春山居图》画成后,黄公望便将此图题款送给了他的道友无用师郑樗。无用师考虑到此卷可能被人“巧取豪夺”,因而在画完成之前就请作者“先书无用本号”,明确归属。因此,作者在画卷的最尾端自题跋文说: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而。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歇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17、第三次南巡时,乾隆皇帝想起藏在御书房中的崔子忠《画苏轼留带图》,命人快递至江南欣赏留跋。从此之后,崔子忠此轴也成了南巡行李箱中的常备成员,每每于金山寺中与苏轼玉带一同欣赏展玩。
18、其他的内容有待查阅、考证。
19、■上海观复落成了!这座全球最高的博物馆长啥样?
20、确定《潇湘图》这一新画名的灵感,是来自南朝诗人谢朓(464—499)赠好友范云(541—503)出守零陵时所作的一首赠别诗,谢朓诗云:“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
三、梁诗正富春山居图题跋1、黄公望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
2、(传)元朱叔重春塘柳色轴
3、《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合璧卷纵33厘米,横109厘米
4、 《富春山居图》从何而来,又将归于何处,600多年的岁月里,传世名画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这幅画,一半在台北一半在杭州,生生分离,回头看,这幅画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离奇。
5、《富春山居图》经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记。邹之麟在题跋中称此图“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6、而他又作为一个欣赏者,以自身的思想和观念、情感和意绪从作品中领悟了、而不是看到了作者的诗意。因为以“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为诗境的政治抱负与退隐的诱惑,总是能很容易地被黄公望与董其昌接受,并把它们提升为共同的艺术主题。
7、乾隆皇帝南巡时所赏鉴的书画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量最丰。
8、明崔子忠画苏轼留带图轴
9、《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中乾隆皇帝所记载的历史事件
10、《江南通志》载:“元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本常熟陆氏,少丧父,母依永嘉黄氏,遂因其姓。”成书于黄公望生前的钟嗣成《录鬼簿》(上、下二卷,大约成书于元至顺元年,约公元1330年)又记:“其父年九旬方立嗣,见子久乃云,‘黄公望子久矣!’”随着母亲改嫁,连姓氏名号的来路,典出有故都这么有趣。
11、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12、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极为重要的,它对文人画笔墨要求的影响极其深远。
13、我查阅了很多记载,只找到这幅国宝画卷上(黄公望)自己作的题跋全文:“两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授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锐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歇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14、在卖卜、作画、交友、游览的过程中,他逐渐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而他在绘画方面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凭着较高的画名,他受到了许多喜欢附庸风雅的官僚地主的欢迎,得到了其他画家的敬重。
15、1347年,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此时黄公望已是近80岁的老人了,前后经历4年左右的临摹才算告成。此图描写富春江两岸秋景,笔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似平而实奇,整个画面,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
16、对此,王伯敏先生根据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对富春山川作的考察,或许会使我们从中获得某种启发,并生成出一个新的,更适合中国山水画诗意追求的新方式。
17、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公元1350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18、释文:知予市骏雅怀,不同于侈收藏之富者。适成为叶公之好耳。
19、▲明邹之麟行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20、“笔墨之于中国画,等于灵魂之于躯体。黄宾虹、陆俨少等浙派大师骨子里仍然是《富春山居图》山水画的一种变体。”瑰丽中有了刚健、大虚中有了大实的艺术布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义之中。
四、题跋富春山居图的有谁1、西元1350年,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卷末写下题跋,送给了无用师(黄公望师弟),并在卷末写明是送给他的。
2、在这里我们就自然地要涉及到临终将《富春山居图》火殉的吴洪裕(问卿)的父亲、董其昌最亲密的朋友吴正志(澈如)。他们从万历二十七年(1599)至泰昌元年(1620),怀着同样隐逸的心情一起度过了这段漫长的离忧岁月。吴正志亦象董其昌一样,同样遭遇了贬职的命运。这段重要的情节也许并不很容易引人关注。
3、他在创作风格上主张学习前人,并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绘画创作。作为地位显赫的富贵文人画家,王原祁更关注纯真的绘画语言,他"为艺术而艺术"的迷狂心态,值得后人学习。
4、《富春山居图》的一段段传奇故事,也成为了这幅画卷的魅力所在。其中,尤其是乾隆与《富春山居图》真赝两卷的那段往事。《富春山居图》的子明卷(赝本)与无用师卷(真本)同为其所得,子明卷却为乾隆所珍爱,可谓五十余年形影不离,这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而且画卷之上写满了他的题跋,俨然成了艺术日记。
5、黄公望因为是张的书吏,好多文书、帐目皆出于其手,也被牵连下狱,时年47岁。而恰恰就在这时,元朝举行了第一次开科取士,他的好友杨载就是这一科的进士,热衷于功名仕途的黄公望却因身陷囹圄失去了这次非常难得的机会,这对他来说是又一沉重的打击。
6、《板桥踏雪图》为第六次南巡携行的作品,御题诗纪年“甲辰”,应作于闰三月间回銮途经的扬州一带。题诗末两句的“题者能画复能诗,蒙古岂无人中玉”,所指即为右方题诗者伯颜不花。他正是约十日前乾隆皇帝品题《古壑云松》一图的作者,故有“题者能画复能诗”之句。
7、虽然题跋可比之为艺术日记,然而真正分析,如果这是真本,乾隆对古书画的破坏可谓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乾隆的艺术鉴赏事实上仍存在巨大的问题。
8、常熟市黄公望文化研究会
9、因为,在购得《富春山居图》的前一年,即万历廿三年(1595)里,董失去了为太子讲学的经筵美缺而任职湖广按察司副使,沮丧中他认为此湘楚之游对自己无异于政治流放,并在极度的失望之中推掉了湖广省职,隐居于华亭故乡。需要强调的是洞庭、潇湘之间自古代帝舜和屈原以来,便是政治流放的象征,难免董其昌会产生被贬的联想,在他给朋友的一首诗中曰:
10、如把“剩山图”、“无用师卷”、“子明卷”,并排观看,“无用师卷”与“子明卷”的构图大致相同。“无用师卷”少头,“子明卷”缺尾。
11、元朝的一幅画,一半藏于台北博物馆,另一半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前不久举行过合璧展览。而4月28日会上映一部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是以富春山居图合璧展为线索的一部动作大片,刘德华林志玲等倾情出演,而珠宝则是有bloves婚戒定制中心独家赞助,制作非常精良及宏大。
12、山水画与文人士大夫隐居关系密切。比如唐代隐士卢鸿隐居嵩山,把他隐居的环境画了下来;王维在辋川隐居,辋川一带也成为描绘对象。在历史上便形成了一个传统,一种模式化的山水图式。很多山水画可能有一个具体的主题,但把这个主题换成甲也可以,换成乙也可以,它可以适当地参考实际的景色,但基本不是对实际景色的如实描绘。拿着一幅山水画与实景去对照,这违反了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常识。
13、据《东方早报》报道与《富春山居图》同时遭受火殉的明代唐寅《高士图》。从“高士图”三字及其旁题字已不全可知曾遭火殉。
14、而开卷第一则题跋就是这句“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这可以说为乾隆皇帝最后一次题跋。乾隆皇帝也知道,看到自己在子明卷上满满的题跋,满意地写下了最后这句话。
15、至此,我们可以借助黄公望的一句诗句,来倾听他们心灵间的共鸣:“一江春水浮官绿,千里归舟载客星”。
16、然而,元朝建立初期,贵族统治者并未采取科举取士的用人制度,而是将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不同等级的人在政治上的地位大不相同,蒙古人地位最高,掌握最高统治权;南人即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地位最低,几乎毫无政治权力可言。
17、诗句提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帝子”就是这个传说中的尧帝之女娥皇与女英,他们追访遭流放的丈夫——被废位的舜帝而来到南方,死后葬于湖南零陵。零陵恰好又是唐代诗人柳宗元遭流放的地方,柳在这里也留下了著名的《渔翁》诗:“千山鸟灭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些诗作背后巧妙地隐藏着的感情深度和政治现实,重槌般地撞击着董其昌的心灵并很自然地会发出悠悠的回音。
18、在董其昌看来黄公望的画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他,尤其是晚年的画虽然仍带有董巨的烙印,但黄的用笔却比董巨更加灵活多变,他继承了赵孟頫书法用笔的传统,更多地使用干笔,淡然充分地利用了纸的质地,使墨色显的更加微妙、丰富,其作品比其他元代的画家更透露出清空、灵动之气息。
19、此时被人高价卖给书画家、鉴藏家、“吴门派”的创始人沈周。那么至正十年后到成化年间,这幅画到底是怎样流传的?如果知道那卖画给沈周的人从何人手里得到《富春山居图》,还可以略知一可是现在已无从查考。
20、就个人学画的经历而言,董其昌很早就崇拜元四家,尤其是黄公望,他曾说“余画少学黄子久山水,中复去学而为宋人画,今见一仿子久,亦差近之”,他曾多次表达他学宋是为了更好地学元,中年以后又回复学黄公望,多次宣称“元季四家以黄公望为冠”。
五、乾隆富春山居图题跋1、黄公望属于南人,按规定不能为官,若想做官须先从吏做起,到一定年限,视办事能力如何,再决定可否为官。即便当吏也需有人引荐。
2、其“顷奉使三湘,取道经里…,吾师乎,吾师乎。”告诉我们这一时期董其昌的活动情况。1596年董奉使长沙,回程经无锡经里买到此卷时的心情,表现出对黄公望的无比崇拜;尤其是去湖南的活动是引发隐逸主题的起点。
3、近景坡岸水色,峰峦冈阜,陂陀沙渚,远山隐约,徐徐展开,但觉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有时江面辽远开阔,渺沧海之一粟;有时逼近岸边,可以细看松林间垂钓渔人闲逸安静。山脚水波,风起云涌,一舟独钓江上,令人心旷神怡。
4、台北故宫黄公望研究专家解读富春山居(图)
5、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秋,董其昌通过任中书舍人的朋友,设法购得《富春山居图》,在与此图卷相伴的近二十年中,他把图卷作为经典的范本,整个收藏欣赏过程几乎成了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并与其创导的“南北宗论”学说相契合在一来。在董1596年《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至少有三处引发我的兴趣:
6、《富春山居图》的超迈飘逸中蕴涵了豪迈之气和对超尘脱俗的追求,这是因为黄公望有全真道理旨的精神支撑,使他能在山居中排除孤寂,添加进闲适和宁静;他将云游的孤独化为云朋霞友的潇洒;用尘世修行的艰辛战胜自我的喜悦,因而《富春山居图》的隐逸意境是诗化的,充满了诗意,而这诗意是非常美的。我们可以通过欣赏黄公望的诗,来获得这种体悟:
7、▲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乾隆帝题文
8、台北故宫博物院“行箧随行——乾隆南巡行李箱中的书画”特展
9、书画《富春山居图》。作者是元代画家黄公望。
10、这在董其昌文化深蕴的心灵中不可能不产生心有灵犀式的悲悯和同病相怜式的联想。于是,他企望并相信通过了他的题跋,提名这些方式,隐逸的主题就会存活在这些作品中。
11、「主题」B05丨《深山会棋图》墓中的仙人对弈
12、据说乾隆皇帝令沈德潜在《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上题跋时,还特地询问沈德潜所见过的《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相比哪个好。
13、一幅画,我们从它整个的气息和总体的技法特征就可以判断出它大致的年代范围。仅仅从《富春山居图》的技法特点上推测,是宋代以后的作品,这是没有问题的。判断它的年代,除了这种直观的感受之外,画面上的题跋是至关重要的。
14、因此,如果说《富春山居图》表现了黄公望晚年隐居的意境,那么是何种情感与思绪、何种理想与观念激发了董与黄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呢?是何种笔墨形式表现了这个意境并为董其昌所推崇呢?这是我们要议论的第二个问题。
15、虽然当年打包的清单可能已经佚失,借由整理《清高宗御制诗文集》及《南巡盛典》部分在旅程中受皇帝题咏赏鉴的作品,仍可窥探两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南巡行李箱内曾经存在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的挑选与旅行路线、名胜典故的关连不浅。至今还有不少如《南巡纪程图》一类宛若现代旅行书的行前准备文献可供研究。六次南巡出发前夕,由他行前的题跋诗文,可以感觉到乾隆皇帝难以掩饰的期待兴奋之情。
16、在所有的书画收藏中,“子明本”《富春山居图》应是乾隆皇帝一生最亲密合意的重要旅伴。
17、“辛亥春,携卷至田盘,与名境相印,又一胜事。御笔。”
18、另,对黄公望的籍贯、姓氏,学界也有争议,这是因为他成名时已是全真道士、浪迹江湖有关。
19、这些曾与皇帝一起旅行的书画作品境遇不一。有些可能连展开的机会都没有;有些则留在行宫、寺庙中;有些入宫后又归还原藏地;有些倍受欣赏,回宫后不断复制;还有一些作品成为旅行的经常成员,一次又一次跟着皇帝到处去旅行。
20、不错哦,寓意很好!是上佳的风景画!中国画。元代黄公望作。纸本长卷。水墨。画面为浙江桐庐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岩壑幽深,山木疏秀,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用草篆笔法挥写,干笔湿笔一体浑成,气清质实,骨苍神腴。收起
上一篇:十首著名的梅花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