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 知识 >

百姓

来源:尊旭网时间:2024-10-14 22:17:34编辑:阿旭

百姓的别称是什么呢?

百姓的别称是黎明、黎氓、黎苗、黎甿、黎烝、黎首、黎庶、黎元、萌隶(氓隶)、氓、氓隶、庶、庶民、庶人等。1、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夷一起打败了从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民族,并俘获了大量的俘虏。这些俘虏便成了炎黄部落的奴隶,被称为“黎民”。2、我国是农业大国,过去种田的多是穷人,百姓多指那些在田野里耕种的人。因此又称“野人”代指百姓。3、百姓大多没有官职,因而又称“白身”。4、又称“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5、古代平民的房子不涂彩绘,因名“白屋”,后也代指平民。学界观点因为“老百姓”这个词是专制时代对庶民的称呼,它是相对于统治阶层以外的人民,故称自己是“老百姓”其实是小民在官员面前表现诉求时的一点精神补偿,是一种卑微的叫法,默认了自己是被管束、被统治的对象。这个代词在很多时候是被动的施予对象,这种称谓中已经忽略了最基本的国家公民的权利,本身就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很大一部分权利,把希望寄托于极少数较为开明的统治者,甚至击鼓鸣冤:跪求为我们老百姓伸冤。老百姓是一个没有具体清晰面孔却又被不断命名的群体,我们几乎看不到完整的面貌,它们在历史上整体的沉默与消失了几千年,在统治者眼中,老百姓不是生存者,而是生产者,他们不是言说者,而是沉默者。这个历史的语境隐含着一个逝去时代的无数历史悲剧,严格的说属于特定时代条件下的历史词语了。这就是“老百姓”与“民众”一词的区别。

古代对百姓的称谓有什么

1、黎民:泛指普通百姓。
2、庶民:指一般的民众。
3、黎庶:指平民大众。
4、黎氓:亦作“黎萌”,泛指普通百姓。
5、黎首:泛指普通百姓。
6、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
7、布衣: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者,借指平民百姓。
8、白身:指平民,无官职、无爵位者。
9、氓:多指失去土地从外迁来的百姓的称呼。


古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怎么样?

理论上讲,温饱至少能达到,因为如果不能满足基本的温饱,所谓小人穷斯滥矣,就有动乱,政权不稳,不会持久。

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二石。《明史·食货二》:“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价均价1.75元/斤计算。一两白银是2*94.4*2*1.75=660.8元。
明朝人的工资
柴薪皂隶:百姓有给国家服役的义务,不过服役是有工资的。轮到当役了,派给当官的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20两,计13216元。(明朝国家规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隶,县丞二员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员,每人用马夫一名,国家付工资。)
马夫:给政府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年收入40两。计每年26432元。
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或一年45两白银。实际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约3万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工资由国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新官上任,还可以先拿到40两修理费。看起来七品县官45两白银跟马夫40两白银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务员工资真的是很低的,历朝历代中明代公务员工资收入算少了。)但是县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隶人员、衣食花费基本由国家支付和补贴,所以年俸基本是净收入,而且笔墨费都是固定按两算由国家拨给,还有多余。马夫就没有那些好处了
学生:“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明史·食货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给一升米约2斤,(刚够两人吃)给鱼肉油盐。(注: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优待秀才时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两白银的廪膳费。不过明代的学生概念不是现在的学生概念,现代的学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县学才算是廪膳生,才可以“食廪”,所以明代秀才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有穷秀才之称。
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计人民币13216元。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三言》,其中《卖油郎独专花魁》中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白银。“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除去一年用度剩余16两。所以记为年收入20两
杀猪的: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对穷秀才范进说,“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儒林外史》。一天一钱,一月3两,一年有36两,看来杀猪的收入直逼马夫了。约23789元。
农民:农民的收入是多少?农民“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新耕地免租三年。”假设古代耕种水平低只及现代的1/2或2/3,那么农民每亩约能收入250或350斤大米,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丰年加勤恳,南方农民均毛收入15750,北方农民人均毛收入7875,除掉农具、肥料、水利开支、亩税(明朝每亩收税一斗,约20斤大米),如果一家七八口人干起来,几年里盖个优质砖瓦四合院不成问题。
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两值1000文,一把菜刀30文约20元,考虑到当时没有工业化炼铁,这个菜刀价格也跟我们现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这600多元钱在我们现在大酒店里还不够,可是在小酒家里也确实可以随便上菜了。


中国古代老百姓平时的生活是怎么样过的呢?

古代老百姓怎么生活?跟现在一样。油盐酱醋,锅碗瓢盆,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实在不行可以落草为寇,也不失为一种糊口的高危职业。古代老百姓大致可分为士农工商这四个阶层。士,知识阶层,有地位,有话语权,生活相对有所保障。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实在考不上,可以写小说,写戏剧,当幕僚,做讼师,哪怕街头摆摊替人写信也可以糊口,曾国藩不是好替别人写挽联吗?唐寅的春宫图谁要是现在能有个真迹在,富甲一方一点问题都没有。唐解元:我画的还不错吧,吼吼吼!农,绝大部分老百姓的终身职业。早出晚归,风来雨去是他们的宿命。地是谁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祈盼风调雨顺,少打仗,少徭役,少摊牌,娶个老婆,多生孩子,孝顺爹妈,如果能再碰上个好的父母官那就最好不过了!工,靠手艺吃饭的老百姓,大多是家传或拜师学艺。木匠,铁匠,瓷器,建筑,餐饮娱乐,服务业都是他们的行当。这些人最大的渴望就是能够获得官府的订单,既是对自己手艺的肯定,也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酬劳。当然,走南闯北、抛家撇业也是家常便饭。鲁班:木匠祖师爷。商,生意人。很早就有的职业,但在历朝历代都不被重视,有时甚至遭到刻意打压,例如不准穿丝绸,不准考公务员等。但这帮人确实很有钱,三妻四妾,深宅大院,前呼后拥是他们平时的生活写照,即使当地官员也会对他们敬若上宾,西门大官人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大土豪,他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颂。走出了店门,外面卖早点的已经开始忙活起来了。他来到东京主街御街,宽200步的御街被一条用石块砌成的御沟,沟里是流动水。沟中种有莲藕,沟的岸边种植了桃、李、梨、杏等多种果树,不同的花错杂开放,春夏之间,远远望去犹如锦绣一般。

上一篇:高中英文作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