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无头男,马来西亚街头惊现“无头男”游荡是真的吗
1,马来西亚街头惊现“无头男”游荡是真的吗
马来西亚近日流传一条短片,在大白天拍到一名无头男子在街上行走,随即引来网民热议,更有人认为是造假,不过在当地媒体明查暗访之下,终于找出真相。
原来片中的主角真有其人,就是45岁的印裔男子威鲁,家住霹雳州美罗。3年前开始患上怪病,身体愈来愈差,头部亦愈垂愈低,就像片中所见一样。他曾到医院检查,但仍找不出病因,令人唏嘘不已。
威鲁表示片段在网上疯传后,不少人专程来找他,有人更对他拍照录影,甚至嘲笑他,造成诸多不便及困扰,因此希望影片停止散播,还他耳根清静。(编译:冯小江)
http://365jia.cn/news/2016-04-23/B6622AED2142A951.html
2,马来西亚街头惊现“无头男”游荡,真相令人痛心
马来西亚近日流传一条短片,在大白天拍到一名无头男子在街上行走,
随即引来网民热议,更有人认为是造假,不过在当地媒体明查暗访之下,终于找出真相。
原来片中的主角真有其人,就是45岁的印裔男子威鲁,家住霹雳州美罗。
3年前开始患上怪病,身体愈来愈差,头部亦愈垂愈低,就像片中所见一样。
他曾到医院检查,但仍找不出病因,令人唏嘘不已。
3,马来西亚街头惊现无头男子游荡 什么意思
马来西亚近日流传一条短片,在大白天拍到一名无头男子在街上行走,
随即引来网民热议,更有人认为是造假,不过在当地媒体明查暗访之下,终于找出真相。
原来片中的主角真有其人,就是45岁的印裔男子威鲁,家住霹雳州美罗。
3年前开始患上怪病,身体愈来愈差,头部亦愈垂愈低,就像片中所见一样。
他曾到医院检查,但仍找不出病因,令人唏嘘不已。
4,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是什么
电影来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文学与电影有密切的联系,文学表达的是文字的、静态的美;而电影是感官结合的体验,动态的美。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在汲取诸种艺术养料丰富自身综合特质方面,获得与文学的密切融合关系。文学各种样式对电影的渗透,电影对文学的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艺术手段的借鉴,使电影艺术在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形成新的综合艺术特质方面,发挥作用。电影文学作为电影的文学基础构成,是以电影的独特视听思维方式来构思和写作的文学形式,兼有电影和文学的双重属性。电影文学,集中表现为电影的剧作基础,即电影剧本。电影剧本包括文学剧本、分镜头本和台本(工作台本、完成台本)三个部分。电影文学又指电影作品的文学性含义,包括电影剧作的文学价值、电影创作借鉴与融合的文学形式因素、电影剧作的文学个性等等。
5,什么是电影文学、戏剧文学
什么是电影文学?
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的新的文学样式,主要指电影剧本,还包括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电影剧本可以是剧作家根据生活直接创作,也可以根据其他文艺作品改编。改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种再创造。
电影剧本用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剧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一种文学作品,可供读者阅读和欣赏。然而它并非是最后完成的艺术作品,也不仅仅是供读者阅读欣赏的,它是为拍摄电影而创作的,是影片摄制的基础。因此,它既属于文学范畴,又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是文学特性与电影特性辩证统一的产物。电影剧本如果不适宜拍成影片,脱离了电影的基本要求和规律,也就失去了它独特的美学价值。因此,必须用电影思维方式来创作剧本。电影剧本的特性,首先表现在它应该具备鲜明的动作性和画面感。读者在阅读剧本时 ,应能“ 看见 ”或联想出未来影片中一幅幅运动的画面 ,“听到 ”这些画面中的声音 ;其次,它应显示出未来影片中的蒙太奇结构以及丰富的潜台词。正是这种动作性、画面感和蒙太奇结构使电影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给予读者特殊的审美享受并成为银幕形象的基础。
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形象的可视性;②高度的逼真性;③蒙太奇结构。
2.什么是戏剧、什么是戏剧文学,其特征分别是什么?
戏剧是一种把人物安排舞台上、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思想性格,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戏剧文学是供戏剧演出用的剧本,它是戏剧艺术的首要因素,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其特征是:在一定时空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动作化与性格化的人物语言。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一般叙事作品共同的要求,并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表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而,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戏剧文学为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必须具有以下的其特有的特点:
①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②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③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戏剧有许多种,它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按照表现形式,它可以分为话
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按照内容性质,它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即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
它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按照
篇幅规模,它又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资料来源:文学概论
6,无头男怎么活
片中的主角真有其人,就是45岁的印裔男子威鲁,家住霹雳州美罗。3年前开始患上怪病,身体愈来愈差,头部亦愈垂愈低,就像片中所见一样。他曾到医院检查,但仍找不出病因,令人唏嘘不已。威鲁表示片段在网上疯传后,不少人专程来找他,有人更对他拍照录影,甚至嘲笑他,造成诸多不便及困扰,因此希望影片停止散播,还他耳根清静
7,无头男爆光真相惊人
马来西亚近日流传一条短片,在大白天拍到一名无头男子在街上行走,随即引来网民热议,更有人认为是造假,不过在当地媒体明查暗访之下,终于找出真相。原来片中的主角真有其人,就是45岁的印裔男子威鲁,家住霹雳州美罗。3年前开始患上怪病,身体愈来愈差,头部亦愈垂愈低,就像片中所见一样。他曾到医院检查,但仍找不出病因,令人唏嘘不已。威鲁表示片段在网上疯传后,不少人专程来找他,有人更对他拍照录影,甚至嘲笑他,造成诸多不便及困扰,因此希望影片停止散播,还他耳根清静
8,英国内战是怎么回事?
在1642—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发生了两次国内战争。它是以新兴资产阶级为首的广大社会阶层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制度的武装斗争,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即欧洲范围内的第一次革命的主要的也是最高的斗争形式。在内战中,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革命领导人创建了新型军队,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新的战略战术,在欧洲军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英国内战的结果是把封建专制的代表查理一世处以死刑,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宣告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
英国内战由于羊毛价格的上涨,从13世纪就已开始的英国“圈地运动”到16世纪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迅速展开。“圈地运动”的结果是加速了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的转变,资本主义农场大量涌现,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劳动力。到17世纪初,英国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已经瓦解,封建土地经营已转化为资本主义经营,从封建贵族地主中分化出一个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新贵族,成为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工商业也获得长足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包括城市中的工商业资本家、手工工场主、行会行东和农村部分农场主)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他们要求废除封建专制,分享政治权利,并产生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意识——清教。他们在国会中形成了与专制王权对立的反对派,国会同国王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断发展。1628年国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请愿书》,重申未经国会批准不得任意征税,没有法律依据和法院判决不得任意逮捕任何人。国王查理一世为得到国会拨款勉强批准了《权利请愿书》,但当国会抗议国王随意征税时,查理一世遂于1629年解散国会。此后十多年间,王权同国会特别是同广大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开新国会,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1642年1月,查理一世离开革命形势高涨的伦敦,北上约克城组织保王军队,准备以武力镇压国会派的“叛逆”行为。8月22日,他在诺丁汉树起了王军旗帜,宣布讨伐国会内的叛乱分子,从而拉开了英国内战的序幕。
第一次内战:1642—1647年。1642年10月23日,王军同国会军在埃吉山进行了首次大规模交战。王军兵力7000多人,国会军7500人。国会军两翼骑兵被王军骑兵的反击所打败,但中路步兵却打退了王军步兵的进攻,并将其击溃,战斗结果未分胜负。10月29日,王军攻占牛津,11月12日攻占距伦敦7英里的布伦特福,首都告急。4000多名由手工工人、学徒和平民组成的民兵队伍火速开往前线,国会军力量大增,迫使王军放弃进攻伦敦的计划。1643年,整个军事形势对国会军十分不利。9月,王军兵分三路进攻伦敦,首都再次告急。伦敦民兵组织4个团同国会军一起挫败王军的进攻,伦敦再次转危为安。但王军控制了五分之三的国土,国会派处于被动。
国会军在内战初期节节失利,从政治上看主要是由于掌握国会领导权的长者派动摇妥协,不愿与国王彻底决裂,满足于既得利益,无意推翻王权;军事上主要是由于统帅埃塞克斯等人消极怠战,缺乏主动进攻精神,军队缺乏训练,素质较差。这时,军中涌现出了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一批杰出将领。克伦威尔亲自组织“东部联盟”军队1.2万人,在1643年的东部几场战斗中连战皆捷。
1644年7月初,两军在马斯顿荒原展开了内战以来首次大规模会战。2日,王军鲁伯特亲王率骑兵迅速占领整个荒原。国会军获悉后立即向荒原挺进。晚上7点左右,国会军左翼骑兵首先冲下高地直扑敌军。接着,中路步兵和右翼骑兵也投入战斗。克伦威尔指挥左翼骑兵很快摧毁了王军第一、第二线骑兵,鲁伯特落荒而逃。一个半小时后,国会军左翼取得胜利。但是,中路步兵和右翼骑兵遭到王军步兵和骑兵的猛烈反击,步步后退,处境危急。克伦威尔此时一举击溃王军右翼骑兵,又集中兵力冲人王军步兵阵中,王军溃败。约晚上10点会战结束。王军投入1.5万人(骑兵7000人),死亡3000多人,被俘1500人。马斯顿荒原之战是英国内战的转折点,它扭转了国会军连连失利的局面,从此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同时,这次会战也是克伦威尔一生的转折点,他对取得会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他的部队从此也以“铁骑军”闻名全国。
由于国会军总司令埃塞克斯等人昏庸无能、消极怠战,国会中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十分不满。1644年12月,国会下院通过《自抑法》,规定议员不得担任军职;1645年1月又通过《新模范军法案》,决定建立一支由国会拨款、骑兵占三分之一的2.2万人的新模范军,任命托马斯·费尔法克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全军。在费尔法克斯的坚决要求下,作为议员的克伦威尔被任命为副总司令兼骑兵司令。从此,克伦威尔一身二任,在军队中代表国会,在国会中代表军队,以他为首的独立派掌握了军队的实权。内战的形势也大为改观。
国会军一改过去被动防守、等待作战的消极路线,采取主动进攻、迫敌决战的积极进攻战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军事胜利。其中以内斯比一战最为重要。1645年6月14日,双方在内斯比附近展开决战。国会军集中兵力1.4万人,其中骑兵6500人;王军则拼凑了7500人,其中骑兵4000人。双方仍然采取传统的步兵居中、骑兵两翼的布阵方法。在克伦威尔的建议下,国会军为诱使王军速战使部队稍向后撤,王军立即下令进攻。早上10点30分,王军全线出击。鲁伯特率骑兵直扑国会军左翼骑兵,并追击不止。与此同时,克伦威尔指挥右翼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王军左翼骑兵。双方步兵也展开决战。克伦威尔击溃王军左翼,但王军步兵攻势迅猛,国会军步兵被迫撤退。在这关键时刻,克伦威尔留一个团继续追击王军左翼残部外,集中其余骑兵猛冲王军步兵侧后。王军遭前后夹攻,顿时大乱,很快溃败。国王率2000骑兵逃跑。这次决战,王军伤亡、被俘5000多人,全部辎重、枪炮、军火和军旗包括国王的秘密文件全部落入国会军手中。在历时3小时的会战中,王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到1647年3月,王军的最后一个据点落入国会军之手,第一次内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内战:1648年。第一次内战胜利后,革命阵营内部长老派和独立派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长老派早在1647年2月就迫使国会通过解散军队法案,引起广大军官和士兵、群众的强烈不满。8月6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团结小资产阶级激进派别“平等派”,在伦敦群众的支持下,率军队开进首都,许多长老派议员仓皇逃走,独立派掌握了国会实权。但是,克伦威尔马上反过来镇压了激进的“平等派”。
正当革命阵营发生分裂和斗争时,查理一世逃出国会军大本营,勾结长老派和苏格兰人,于1648年2月在西南部发动叛乱,第二次内战爆发。国会军先后在威尔士和东部平息王党叛乱,并在1648年8月17日同支持国王的苏格兰军队进行了著名的普雷斯顿会战。克伦威尔首先向苏格兰军左侧的英国王军兰代尔部发起猛攻,经4小时激战击溃王军。克伦威尔乘胜直扑苏格兰军,先将里布尔河右岸的敌军击溃,随后渡河追击。18日晨,国会军在距普雷斯顿15英里处的威根追上苏格兰军,并立即率部插入敌阵,将敌后卫部队切割成数段,分而歼之。19日,国会军继续追歼苏格兰军。克伦威尔同汉密尔顿在沃林顿附近进行了自苏格兰军入侵以来最激烈的战斗。克伦威尔夺取山隘和默西河上的一座桥梁,苏格兰军退路已断,大部人马投降。8月25日,汉密尔顿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国会军将领兰伯特投降。至此,第二次内战以英国国会军粉碎苏格兰军和王军的进攻宣告结束。
英国内战是英国资产阶级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同封建专制王权之间的一次大搏斗。通过战争,专制王权被推翻,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确立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统治地位。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处死刑,2月国会通过决议废除上院和王权,5月成立共和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乘借内战胜利的东风发展到了顶点。
英国内战中资产阶级的胜利有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力量对比上,国会军占绝对优势。国会控制地区是包括伦敦在内的东南部地区。这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物产富饶,财源充足,及国家五分之四的税收来自这里。这里还有重要的港口和海军舰队,可以截断国王军队与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国会军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此相比,国王控制的西部和北部地区经济落后、人口稀少、财源不足。国会军主力人数有6000人左右,而王军主力仅有2000人。
第二,革命派适时改组军队,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扭转了消极被动的军事路线,涌现出像克伦威尔这样的杰出统帅。他擅长骑兵战术,求战意识十分强烈,坚决果断,大胆迂回,巧妙机动兵力,抓住有利战机,歼灭敌有生力量,扩大战果,收复失地。他在几次决战中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国会派与专制王权进行的战争是进步力量反对落后势力的正义战争,农民、手工工人和城市平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国会派代表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言人。而以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则代表了落后的封建势力,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国会派能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英国内战在英国军事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战争中创立的新模范军是新型的资产阶级军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陆军。它由国家预算拨款,实行统一制服、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统一指挥。国会颁布的强制募兵制是近代征兵制的雏形,保证了充足的兵源。克伦威尔以骑兵实施远途奔袭和成功地使用骑兵横队战术作战,则是骑兵战术上的创新。
9,英国——伊朗战争是怎么回事?
英国——伊朗战争是英国殖民者为了扩大基地以进一步在中东和中亚实行扩张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英国殖民者以伊朗企图兼并原附属于伊朗国王的相邻的封建小邦赫拉特为借口发动了这场战争。赫拉特位于印度同伊朗、希瓦、布哈拉和浩罕贸易往来、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常被英国殖民者用作扩大其中东统治的基地。同时,它又是英国公开插手的伊朗和阿富汗之间激烈争夺的一个目标。
1856年11月1日,英国对伊朗宣战,派出了一支拥有45艘舰艇的分舰队运载1万人左右远征军侵入波斯湾,向伊朗海岸进犯。
12月4日,英军攻占了哈尔克岛;7日,英军在哈利利湾开始登陆;10日,在分舰队炮火支援下,英军从陆上攻占了布什尔港。在1857年2月库沙布战斗中,英军向设拉干发起的佯攻被伊朗军队所阻,但英军指挥部计划以主力经穆罕默尔向舒什特尔和德黑兰前进。3月间,英军占领穆罕默尔;4月1日,占领阿瓦士。当时,英国由于急需向中国调兵,印度又爆发了土著印兵的起义,再加上俄国和法国在外交上声援伊朗,因此不得不在战争紧张关头,于1857年3月4日仓促缔结了和约。等到缔约的消息从巴黎传来,已经是4月初了。
1856~1857年英伊战争是英国为了征服小亚细亚、高加索、伊朗、阿富汗和中亚各汗国,于19世纪在亚洲推行的殖民主义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伊朗由于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遭到了失败。
上一篇:淘宝助理3,类似淘宝助理的软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