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道亡国恨,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全诗,作者,
1,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全诗,作者,
出自《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全诗为: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主旨赏析: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泊秦淮
2,商女不知亡国恨,说的什么意思。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金陵为陈代国都,歌女在这亡国旧都若无其事地吟唱《玉树后庭花》,唤起人们对陈代亡国之事的追忆,引人从陈代的覆亡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跟诗人一样感到强烈的隐忧。而且,歌女只是为人而歌,她们并不知此地此曲有多少沉重的历史内容,她们唱什么由听者的趣味而定。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享乐者。唐王朝已经衰落到如此地步,而达官显贵竟不以国事为怀,依然沉缅于柔靡的声色享受,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船已靠岸,诗人却并没有投身于这繁华中去,而是在近旁静静审视与谛听,在华灯高上的热闹时分,看到这六朝金粉地、花柳繁华乡幻灭的一面,无限感慨拓展资料:《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整诗译文:朦胧的月色,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夜晚时分,船停在秦淮河畔,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商女不知亡国恨中恨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恨,更多的是国破家亡的悲愤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扩展资料《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字词释义: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⑵烟:烟雾。⑶泊:停泊。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泊秦淮》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于杜牧的哪个作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于杜牧的《泊秦淮》。
泊秦淮
作者:(唐代)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哪里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这首诗词出自于杜牧所写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此诗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上一篇:中国曲风,啥叫中国风曲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