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亩产纪录刷新,中国杂交玉米之父
1,中国杂交玉米之父
李登海,男,1949年9月出生,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人,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这顶桂冠最能准确彰显他的本色,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又育成“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成为我国跨世纪的主推品种。登海9号玉米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突出特点,其产量比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掖单13号”还增产11.4%。经国家审定,适宜在东北、黄淮海、西北及南方玉米区种植。2000年3月至2007年底累计生产销售登海9号5624.08万公斤,累计推广面积1874.69万亩,累计增产粮食11.40亿公斤,累计新增社会效益11.4亿元,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登海9号具有较高的淀粉含量,也受到了乙醇汽油生产企业的青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也提供了有力的品种支撑。
李登海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连续30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种,研究的玉米品种7次刷新我国夏玉米高产记录,2005年创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并保持至今。他开创了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有52个品种通过国家和有关省市审定,获得4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0项专利,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他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41项,其中“高产玉米掖单13号的选育和推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全国设立了28个育种中心和实验站,建成国内最大的玉米育种科研平台。他培育的玉米高产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10亿亩,实现经济效益1000亿元。他是中共十四大、十七大代表,第八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中国种业功勋人物李登海,两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他培育的紧凑型杂交玉米使我国每亩土地由养活1个
C 试题分析:玉米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和胚乳,其中主要部分是胚,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组成;胚乳中储存着营养物质.玉米是雌性同株,靠风力完成异花传粉.玉米种子的主要部分是胚,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组成;玉米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所以在新鲜的玉米种子剖面上滴加碘液,变蓝的部分是胚乳;玉米是雌性同株,靠风力完成异花传粉;紧凑型玉米的叶片与茎的夹角小,减少植株间相互遮光,提高光合效率,从而能提高产量。
3,中国玉米亩产纪录刷新,玉米高产的秘诀是什么?
农民叔叔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粮食产量,他们每一年都会种植玉米和小麦。每一年的降水状况不同,因此导致每一年粮食的产量略有差别。每一年我们都会看到许许多多的新闻出现粮食产量创新高的现象,但是我们生活中很难听到某一家农户的粮食产量高达1000多公斤,这也说明粮食品种并不是取决于粮食产量的因素,粮食的品种和土地的肥沃程度共同决定粮食产量。中国玉米亩产记录被重新刷新,我认为有三个玉米高产秘诀。第一个秘诀:保持土地湿润每隔一段时间,农民叔叔就会开着车去农地里浇地。大部分人都不理解土地并不干,为何还要时不时地浇地呢?那是因为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很多的水分,而农民叔叔每隔一段时间去浇地,这就可以保证每一颗玉米都能得到充分的水分。既然玉米已经喝饱了水,那么玉米的生长速度会直线上升,因此导致玉米的产量直线飙升。第二个秘诀:保持土地肥沃绝大部分土地的肥沃程度略有差别,而那些比较土肥沃的土地种植的玉米产量会更高一些。而大部分农田里种植的玉米只能使其保持在稳定的产量,并不能获得很高的产量。这也能够说明保持土地肥沃能让玉米长的更好,而且玉米也能提高自身产量。所以绝大部分情况下,农民会在玉米的生长周期中施肥。第三个秘诀: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无论哪一种植物都会经受过病虫害的折磨,农民为了保证自家粮食产量稳步提升。他们会每隔一段时间去打农药。相比于土地湿润和土地肥沃,病虫害折磨着每一颗玉米,如果农民伯伯能消除病虫害对玉米的威胁,那么整个玉米田的产量会提升。
4,我国是如何做到玉米亩产量三次刷新纪录的?
在今年9月27日,新疆奇台的玉米现场观赏会上,由农业部玉米专家团队指导的玉米高产示范田已经进行了实收,据有关资料显示玉米最高每亩产量达到1663公斤左右,该研究团队三次打破我国玉米丰收记录。这次新疆玉米示范田面积共有200亩,参加试验的品种共有78种,该团队经过12年不间断的连续研究和机械化生产,不断突破。目前该团队掌握的技术经过长期研究试验,以逐渐成熟可以稳定实现产量每亩1500公斤左右。我认为我国是通过该研究团队12年不间断的积累研究来刷新记录的。该团队在12年中研究明确了密集种植提高产量,培育高质量玉米群体的目标,增加玉米的生产和高效分配为核心的产量突破,创造出了玉米全机械化生产和水肥一体化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实现的高产量、高效率的种植技术,在该研究团队收集了全国玉米品种,筛选出了具有高产量潜力的玉米品种后,该团队研究融合出了该玉米品种的抗倒能力和抗密集压力能力。随后经过培育,现可以稳定增加产量。在该团队种植的创新玉米品种后,又研发出水肥一体化技术,用最少的水和肥料实现最大的产量,将水分和肥料持续输送到土壤当中来给予种子养分。在该研究团队试验发现后,玉米种子含水率在大约20%完全把破坏风险降到了最低,而该研究团队又实行了全机械化收粒,不仅解决了麦秸秆问题,还对土壤不造成破坏。进行良性循环。来达到最大产量化。玉米产量的增长不仅可以解决我国的进出口比例。更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可谓是一举两得。如果你对此事件有什么不同的观看、看法。欢迎在评论留言。